曹魏稳固农业民生,一举战胜蜀汉的原因有哪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蜀汉明知道打不过曹魏,为何还要连年北伐?~

蜀汉在明知国力空虚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北伐的原因有三点:
一、调和内部矛盾。用战争来调和国家内部矛盾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这的确是诸葛亮的计谋。因为在刘备为关羽报仇失败后,国力一下锐减,成为三国里国力最空虚的一个。而在刘备去世刘禅这个智商余额不够的人上位后,蜀汉的的一些将领和朝臣的内部矛盾一下爆发出来,如果蜀汉闭门修养的话,很可能这些人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内斗,这样更糟糕。
于是诸葛亮就主张北伐,带领蜀汉的将领们一致对外,这样他们就顾不上内斗了,有效化解了内部争斗。

二、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要光复汉室。曹魏一直都被叫做汉贼,而曹丕已经称帝,如果蜀汉不北伐,岂不是等于默认曹魏的地位,默认于汉贼平分天下,这让一直支持汉室宗亲、遗老怎么看,所以这也是必须北伐的原因之一。

三、为了国土和民生而北伐。蜀汉国土面积小,而且蜀地农业发展很不好。于是为了富庶的地盘也得北伐,不然等上几年都不用东吴和曹魏来打了,自己就把自己拖垮了。而曹魏在中原富庶地区,这正是蜀汉需要的,所以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

蜀汉的接连几次北伐在诸葛亮的主持下都是保底的战争,也就是不会讲国家拖垮。几次北伐下来诸葛亮实现了法治,也调和了内部矛盾,还拖慢了曹魏的发展,哪怕他死后也不用担心瞬间灭国。

主观原因是以攻为守,稳固大业,报答先帝,尽职本分,客观原因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文臣武将都已经安排妥当。

众所周知,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先帝刘备死之前,可以说把手上的大业全部都交付给了诸葛亮,甚至连帝位都愿意让给他,这一份诚恳让诸葛亮压力很大,这种神圣的使命感,让他根本不敢懈怠。聪明如诸葛亮,早已看到了,当时蜀国开始逐渐下坡,况且不止他能看出来,曹魏又不是傻子,如果抓着时机,肯定会趁虚而入。这个时候的蜀国看似安全,实则最危险的,稍不注意,就是亡国之灾,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肯定不可能让蜀国在他的手里毁灭。所以他很聪明的选取了以攻为守,打不过也要硬上,总比坐以待毙,被动受制要强。


他制定北伐的策略,主要是想出去寻找机会,寻找突破口,而他并不是真正的要去北伐,因为当时的国力不允许,他心里也知道根本打不赢。所以他每次出击的动静并不大,实际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就是能使计就使,便宜占一点算一点。而每次他攻打,采取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攻击,因为主要目目的其实就是骚扰对方,并不是真的能攻打他,还要保存实力,不会说采取非常冒险,死博一下的这种战略。

最终一直坚持的根本,我想是“忠义“二字,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可以说真的是倾尽毕生的心血,一直为蜀汉效劳。

三国时期的魏晋吴三足鼎立,以曹为首的魏国控制了西北地区,而蜀汉占据江南。两国在西部地区开始征战。

关于粮草问题就成了两国战争和生存的关键因素。为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与他们军事之间的胜败有着紧密的关联。


东汉末年征战连连,民生凋敝导致人口不断迁移在东汉末年,由于朝政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均发起了农民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为了镇压农民武装,各地的官僚和大地主都开始准备自己的武装部队,对土地进行独立割据,此时东汉已经名存实亡。

当时在凉州的董卓控制了关陇地区,由于强大的军事实力,他逼走了袁绍,并废除少帝,拥立献帝。

董卓性格野蛮凶狠,随着自己势力的上涨,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不断的征服扩张,并肆意的烧杀抢掠。这造成了民众和其他豪强的不满。

在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袁绍,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各路的军阀均以讨伐董卓为名,抢夺财物,使得百姓生灵涂炭。当时的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了严重摧毁,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一片民生哀嚎。董卓被王允所杀后,他的部下开始火拼,关中一片大乱。关中有数十万的难民东迁到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还有流落到荆州和益州地区的。经历了这一场大乱之后,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经济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由此萧条。


直到官渡之战后,曹操占领中原。随后孙权刘备联合抵抗曹操而取胜,曹操战败后向北,发展,并挥师进入潼关。一举扫平了关陇原本的割据势力,将西北地区纳入麾下。

直到建安十六年,关中的马腾,韩遂等人起兵反曹,关中人口又一次迎来了大迁移。

数万户的人口开始越过秦岭,进入汉中盆地。孙刘联兵取胜之后,利用益州刘璋率兵入蜀,后又打败曹操占领汉中地区。

曹操死后,曹丕改国号为魏,刘备在今天的成都称帝,为蜀,不久后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孙吴政权。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在这种局面当中,魏蜀主要在西部地区征战,以关中西部和甘肃东南部为战略重地。曹魏控制西北地区。蜀汉则占据巴蜀和汉中,以永安,城固,汉中,阳平关,阴平等为边防重镇。

而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西北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更是凋敝。

曹魏于是在陕西甘肃等战略要地大量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来应对供应军民的粮食。而蜀汉则主要依赖巴蜀地区的农业区来供给军粮,他们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一边关陇屯田一边向西开发,曹魏双管齐下使得农业迅速发展

当时的曹魏主要采取了两个方案来应对这一农业危机,第一是关陇屯田,第二是河西农业开发。曹魏屯田的方案在我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由于当时军阀的无端混战,在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

那些在此地称雄的军阀的处境也十分艰难,没有粮食的补给,军队也无力生存。

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安排军民从事农耕活动,才能挽救局面,拯救当时的紧迫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安排农民从事农耕,屯田积谷,才能挽救国家。使得军队不会瓦解流离。

曹操学习了秦朝以屯田定西域的良方,将屯田制推广开来。

由于学习了前代的经验,以及当时存在的大量的流民和荒地,都给屯田制的推行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屯田制度成为了主要的土地制度和农业开发的战略,这一战略很快取得了成效。曹魏的屯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军屯,一种是民屯。这两种都有其管理机构,用强势的手段将士兵和民众整合起来,在荒废的土地上开荒种粮。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出征张鲁的时候,当时的京兆尹就曾经勤于组织农事活动而受到曹操的奖赏。


而自曹操被张鲁打败之后,汉中陷入大乱。

大量的民众逃往到荆州,等他们返回的时候,曹魏并没有驱逐他们而是给他们提供耕牛和土地让他们进行耕种,并在屯田的地区兴修水利工程,由卫臻主持了修浚工程,将原来的干渠向西扩展,构成一项贯通关中和关西的大型水利工程。

不仅在关中,陇右,河西等区域也实行了屯田的制度。并且在屯田时使用了牛耕以及各种播种,灌溉等的严格的管理办法。因为在战争时期,曹魏的屯田制也是“且耕且战”的状态,生产的作物和民众按照四六分成,这种办法在当时还有利于安置流民,维护社会的秩序稳定。

因为河西地区干旱少雨,粮食匮乏。但河西的羌人还是在从事农耕的。在魏明帝时期,徐邈就曾在当地“广开水田,募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从水田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保证当地的百姓口粮,供应当地的驻军,还能换取钱财来供应通商。

由于河西走廊的西端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西汉时期这里商业兴盛,经济繁荣。汉末的战乱又导致这里与内陆隔绝,当时的敦煌太守仓慈看到了这里贫富差距极大的情况,采取了扶持贫弱和抑制大族的策略,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开发。




曹魏稳固农业民生,一举战胜蜀汉的原因有哪些?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