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

来自:社会风气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

1、历史上有(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两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性善论难以解释小孩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去干坏事;
性恶论难以解释为非作歹的人为什么能弃恶从善。
2、个人善的行为或恶的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本性造成的。
善行的外因包括家庭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
恶行的外因包括文化的诲淫诲盗和社会的制度缺陷。
3、个人的本质包括善(好人)和恶(坏人)是社会制约和主体选择的统一。
末代皇帝溥仪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改造和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
而新社会的干部高岗却在受到批评教育时选择了用自尽方式结束生命。

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这是普遍存在的。
我认为善也罢恶也罢。有的人是出于自私的本能,有的人是出于善意,在总体上来说,这就叫做人性,人性有善有恶,善恶但是终有报。这也叫做轮回。其实我说的这些并不是迷信,也并不是唯心主义。
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还是多做善事去弘扬正能量吧。
我用心的回答,请您给予采纳,谢谢。

看待一个人的善与恶就要看其言与行。言与行都非常重要,语言是灵魂的体现。语言是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台阶。语言不美,直接折射心灵,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与道德修养,一个人语言直接反映了心灵的深度与广度,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因为语言的内容直接决定我们是否乐意与对方交往的第一个台阶。语言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因为一个字或词用在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同的含义,文字需要精雕细琢,才方显语言之魅力。但语言再美不去做也是枉然,评价一个人的善与恶语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观其行为。

有的人善于戴着面具生活,语言与行为都有一层保护膜,看似可以保护自己,但是观察与分析别人就会产生误差,就像眼前多了一层,看见什么都会有所缺陷,其实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原因。就像心灵深处有个黑影,无论看见什么都会有黑色。人内心的底色是非常不容易改变的。只有自己能够意识到其错误与危害,才能够改正。

有的人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心很正很善,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好的。而且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当我们对别人进行观察与判断时,根据别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与判断。

善恶的核心,无非利益。而这利益,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类的存在时间。所作所为:越可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便越善;越可缩短人类的存在时间,越越恶。
其次是世间(包括物与外人)。所作所为:越有利于世,便越善;越有害于世,便越恶。
最后是自我。所作所为:越有利于己,便越善;越有害于己,便越恶。
当然,上文谈的是善恶之事,善恶之心则不同。
若因善意而成恶事(即好心办坏事),则事为恶,心为善;若因恶意(别有所图,如谋求回报)而行善事,则事为善,心为恶。
此外,善恶还牵涉到个人能力:越是尽力行善,或努力减恶,心便越善;越是肆意作恶,或有意去善,心便越恶。


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视频

相关评论:
  • 18360505770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
    屈凝泄1、历史上有(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两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性善论难以解释小孩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去干坏事;性恶论难以解释为非作歹的人为什么能弃恶从善。2、个人善的行为或恶的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本性造成的。善行的外因包括家庭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恶行的外因包括文化的诲淫...

  • 18360505770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
    屈凝泄再简单理解:谁都不想死,也都不想干就想多获。但地球资源不足,没法满足人类本性的贪婪。而大部份人类的智商有限而且懒惰,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创造力,无法对世界的长远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但却大量消耗资源。所以只能互相残杀,最终灭绝。心理由本性和后天人文及生存环境等综合生成,心理引导行为。而我分析...

  • 18360505770如果说人性本恶那亲情怎么解释?
    屈凝泄理解了人性善恶两重性,就能解释亲情,亲情就是人性至善一面的集中体现。在亲情关系中,奉献和牺牲是很常见的,这些都是人性光辉的展示。

  • 18360505770人性有两面吗
    屈凝泄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初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并无善恶之分,随着身体的长大,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所以人性也必将是复杂的,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因果循环,所以“好人”

  • 18360505770如何理解“性善论”和“性恶论”?
    屈凝泄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对个体行为的深入剖析,考虑其背后的动机和环境影响,而不是将所有行为归结为简单的善恶标签。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对立,其实揭示了人性的多元和复杂,而非绝对的对立面。只有当我们摒弃二元对立,拥抱人性的多元性,才能更全面地解读和理解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总的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并非...

  • 18360505770怎么区分人性中的善与恶
    屈凝泄综上所述,人性的善恶并非黑白分明,很多时候存在中间地带。人们在区分善恶时,应综合考虑行为、动机、情感及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同一行为可能因动机和情感的不同而被评价为善或恶,因此,理解人性的善恶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 18360505770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
    屈凝泄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 18360505770人为什么会有善恶两面?
    屈凝泄善恶,是人们就对特定实体造成利害影响的所作所为,在道德层面产生的主观印象。所作所为:有利于特定实体,则其性质为善;有害于特定实体,则其性质为恶。机术 一切可提升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的人类所作所为的统称,是为升术;一切可降低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的人类所作所为的统称,是为降术。升术与降...

  • 18360505770如何看待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
    屈凝泄人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在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身心就会被这个社会污染到,或者是为了生存为了牟取利益,而去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所以这些恶意并不是我们人生来就有的,而是我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经历了社会之后,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

  • 18360505770凡事都有两面性,人性向坏的方面无限延伸达到一定成度不是伤人就是范事...
    屈凝泄很多时候看一个人的善恶要在他的环境中看相对的人来看。比如父母打孩子,难道一定是父母错?或者孩子错?要具体看问题。好的人如果产生了人性共鸣和影响自然大家会为了心中那份善良队伍感动纪念他,行为上的纪念是为了唤起心中的那份感动来寄托。坏的人的确是可以伤天害理伤害人的,有的直接或者间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