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来自:家趣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学习文学~

个人感觉先看一些文学味道比较浓的历史书籍或者古典感觉比较深的文学作品,首先培养兴趣,利用里面比较有吸引力的情节使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看一些东西。慢慢习惯了自己就会对那种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东西感兴趣了。我们班有一个学理科的后来也比较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就是从看关于历史的东西开始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鲁迅的文章惜字如金,这句话并非笔误,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和当时的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时代背景。

1906年,清朝正式废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孔乙己,正是鲁迅塑造出的那个时代中,历经科举无法及第,穷困潦倒的封建科举的牺牲品的代表。《孔乙己》这篇小说诞生于1919年4月,距离五四运动的发生仅差一个月,距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已开始了近4年。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就是反封建礼教,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鲁迅写《孔乙己》这篇小说,就是抨击封建礼教中的科举制度对人的命运的摧残。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始终无法通过科举及第,整天穿着长衫,落魄遭人嫌。他书卷气十足,开口便是之乎者也,唯有好酒,但能够及时付清酒钱。认为偷书不算偷,最后因偷到举人家中被打断了腿。通过小说,反映了封建礼教下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底层人的摧残,连同样通过科举及第的举人,也对同门孔乙己的行为痛下杀手,绝不留情。

了解了以上的时代背景,再来看《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便不难理解了。我这样理解:科举制度的确被废除了,但是像孔乙己这样深受科举影响的人,大约还是存在的,封建礼教的后科举时代对人的影响还没有最后结束。想要强国,必须彻底摒弃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才能在思想层面为走向强盛打好基础。

鲁迅的伟大之处之一,就是绝不会浪费文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深刻的说明一个问题。同时、他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正义感!



我觉得不是笔误。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和当时的时代发展相吻合的,抨击封建礼教中的科举制度对人的命运的摧残。

我觉得是有意为之,因为作者他可能也不愿意相信孔乙己死了,但是孔乙己可能确实已经死了。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8427665776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和厕差《孔乙己》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立、克制,不加渲染、俭省地交代了孔乙己的结局,字面上看不到任何主观情感的显露与涌动,却给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阔大思索空间。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对矛盾判断,是否是一个病句?我以为不是。为何说孔乙己的死是“的确”的?孔乙...

  • 18427665776孔乙已真的已经死了吗?
    和厕差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我们再从上...

  • 18427665776《孔乙己》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究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
    和厕差这句话的重点其实并非交待孔乙己的结局,字面也很好理解肯定是死了。这句话的重点是作者用这样一种莫能量可的口吻,告诉读者孔乙己的命运根本就无人关心,甚至他的死活都仅仅是通过很久没有见到来判断的。我读到这里,分明地感到这是一种多大的悲哀呀!

  • 18427665776“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算病句吗?是否鲁迅的笔误?
    和厕差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孔乙己》中最后一句里的“大约的确”可能便是绍兴方言的习惯。那么鲁迅先生于《孔乙己》中写的最后一句话,也说不上错。2、鲁迅的“哀”和“怒”除了方言,鲁迅先生在最后一句话用了“大约”又用“的确”,还隐藏了他对“孔乙己”这类人的态度,他既“哀”也“怒”。在颜小...

  • 18427665776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和厕差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18427665776“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和厕差这“大约”表示世态炎凉,死与没死人们都不大当回事。另有含义指文中的孔乙已是死了,但生活中的类“孔乙已”实际是活着的。这是鲁迅的“冷”幽默,常冷不丁地激发你的思考。不确定中的意思是有潜台词的。这句话不仅不是病句,而且恰恰是很有寓意的一句话。作为虚构的孔乙己这个个体的人,在文章的结尾处的确已...

  • 18427665776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和厕差“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是鲁迅《孔乙己》里面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是小伙计看到孔乙己很久没有来咸亨酒店的心理活动,当然也是鲁迅对孔乙己命运的安排。 这句话包含着孔乙己“大约死了”和“的确死了”两个矛盾的判断,所以从逻辑上讲是错误的句子,但从小说的情结来看又是最为准确的语言:好久没来、有没有亲见和...

  • 18427665776鲁迅的作品风格?
    和厕差一、巧设矛盾 意味深长 例: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孔乙己》)“大约”表示“概数”,而“的确”表定数;乍一看,前后矛盾,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大约”是因为我并未亲见,二十多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只能“大约”而已;而“的确”是根据他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结论的...

  • 18427665776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什么意思
    和厕差“的确”是表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他的死又是一种必然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

  • 18427665776孔乙己的六的生活片段
    和厕差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4、“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经典的揭示了社会的腐朽。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6、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 ...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