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呢?

来自:经验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是满清王朝末年社会的普遍存在。丁戊年间(1877——1878年)发生在华北平原的大灾荒惨不忍睹,百姓流离失所,可豪绅、奸商、贪官污吏却无视百姓生命,趁火打劫,大发横财。灾难在华北中原蔓延。

何谓奇荒:1877年——1878年以这两年为主,而这两年阴历属丁丑、戊寅,所以称之“丁戊奇荒”,这次的大灾荒遍及蔓延之大,实属罕见。

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五省遭灾,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地区。直隶、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是爆发点,自1876——1879年,整整四年的水深火热,尸横遍野,造成一千与万人饿死,二千余万人逃荒,实属罕见。

天灾人祸与硝烟四起

前所未有的大旱是主要因素,但是更不能排出人祸!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民技术本来没有提高,反而更加低下,本就收成不好,大旱来了更加难上加难。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祸;大家都知道满清后期的朝廷上下的愚昧,认为种植鸦片的利润大,可鸦片不当饭吃,且使民族丧失斗志与信心。

清廷的各省政出多门,特别是禁止粮食出省,造成了有旱灾的省份没有饭吃,加剧了农民社会不稳定。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例子,没有饭吃他们就开始搞起义,有不稳定的起义,满清政府就要镇压,战乱的发生与镇压对农业的破坏极大。

这场“奇荒”是造成太平天国运动的因素之一,清廷又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济,四年时间使各地农民发生暴动不计其数,狼烟四起。

灾情的受害救助无力

由1875年开始发生灾情,主要是大旱越来越严重,到了光绪二年(1076年)灾情又进一步扩大以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为主,蔓延至北,辽宁,西;陕西、甘肃,南至苏皖。并引发了蝗虫遮天盖地,庄家越是枯萎,蝗虫吃的越来越狠。

真正是祸不单行,到了夏秋,连片大雨使直隶河南以大清河为主等五大河流泛滥,又遭水淹,持续的灾情毫无天日可言。

据考证;现在的陕西省就有大部分那时候的河南灾民流落到此为生。

苦不堪言的灾祸,有食“人肉者”常见不鲜,为了活命有灾民纷纷南下,大致有尽九万灾民流至苏南地区。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图片,破衣烂衫的慈禧)

民众自救与八方支援

首先是有限的民间救济、赈灾活动的发起。这次江南的士绅挺身而出自发的出动钱财物到灾情严重地区赈济,最重要的对象是儿童。

无知的官员:外国的传教士也加入了灾难的救济,但是在河南省遭到了抵制,这说明贫穷造成了愚昧。

满清政府出动了,“救死、防流”是重中之重,“防流比救死”更加重要,因为大灾会引起大乱,甚至爆发疫情的出现乃至战争。广设粥厂,收容灾民是防止出现流民的最佳办法。

这次的“丁戊奇荒”产生的灾民无数和范围广、时间持久、历史上是空前没有的,民众开始狂恐不安,恐怕灾民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激起了邪恶的念头,由此;社会秩序混乱。

不是不造反,是无力造反

虽然有地区发起民变,多出公然扯旗造反、暴动,就怕形成燎原之势。朝廷采取了紧急措施,不惜血本加大赈灾范围,救济灾民为主。

这时的李鸿章出动了,除严防死守外,发的各个地方官绅竭尽全力救助,凡是灾民就地收养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各地可见粥厂遍地。

吃大户开始了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倒霉了,灾民的吃大户派上用场。

李鸿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卡拦截灾民,以至于不能形成灾民到处流窜,有历史资料显示:吴元炳一家就设立粥厂十七个,收容灾民尽五万人!再往南至扬州灾民遍地。

李鸿章的政策:一手抓赈济、抚恤加全方位,多渠道筹款,接受外国援助是破了愚昧无知之举。军队戒备,朝廷还出台了“买官鬻爵”的纳捐方式,给救济灾民用力用款。

只要回乡,必须发放路费,发放粮食。积极准备春耕备荒再次出现。自此对灾民的改革大幅度提升,灾民在疾病缠身加之肌饿,已经无力造反,以活命为主,就这样度过了这神奇的大灾难。



因为他们没有力气造反,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造反。

因为在丁戊奇荒发生后,清朝非常重视,及时镇住了灾情,而且在当时灾民也没有能力造反。


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呢?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