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地球上的第三极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地球上的“第三极”指的是什么?~

也许你们会想,地球上只有南极、北极,怎么又出来个“第三极”呢?其实并不是真有一个“第三极”,而是人们对象南北极地区那样寒冷的一个地方的形象叫法。这个“第三极”就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虽然地处接近热带的北纬二十八度附近,山顶上却终年狂风不息,极度严寒,即使在最热的七月,最高气温也在零下十几度,因此被人称作地球的“第三极”。

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地球的南极、北极早已众所周知,2000多年前就有人对极地进行过探险,自13世纪起更受到人们重视,开始了对两极的探险考察;然而,地球还有一个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鲜为人知,这就是地球的高极——青藏高原。一个多世纪前人们才注意到这块神秘的地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块土地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因而愈来愈加重视,并成为科技竞争的热点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的地球第三极。

珠穆朗玛峰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的高度。首先确定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是一个由英国组织的印度测量队,1848—1852年,在乔治·埃佛勒斯和安德鲁·华夫的领导下,从100多英里之外的印度平原,安置传统的光学机械测量仪器,进行远距离观测,以当时印度洋为基准面,从喜马拉雅山摩天群峰中首次推算出珠穆朗玛峰(当时他们称之为埃佛勒斯峰)的海拔为8840米(29002英尺),第一次被确认为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后,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成为各国学者所关注而热烈讨论的问题,曾先后经过近10次有记录的测量,按照各国至今公布和曾被采用过的珠峰海拔高程,分别有:8840米,8842米, 8847.6米, 8846米, 8848.13米, 8872米, 8846.10米和8848.84米等,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约42米。由于这些测量是从不同坡向、使用不同的现代测量仪器和参数测定的,所采用的不同高程系,如黄海高程系与印度洋高程系,基准面本身之间就存在一个差值,如果按统计规则来看待上述不同的测量高程,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当今珠穆朗玛峰高程可能的变化范围应在8845—8850米之间。目前我国政府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一数值是通过1966年登山科学考察,以中国青岛黄海海面为高程基准面,以青岛为起点,经过5000多公里的测量,用三角高程交会法反复测量获得的,与大地测量的同时,还运用了天文、重力、定位、高程和气象等测量;1975年和1992年又经过了再次重复测量,1992年还用了GPS进行综合测量。因此,这一高程被认为是比较精确的,尽管直到80年代还有人提出珠穆朗玛峰不是最高峰,而乔戈里峰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但是很快用新技术测量数据证实这种异议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而我国政府公布的这一高程已为国际上大多数人认可、采纳。

二是她的低温气候。珠穆朗玛峰和她所在的喜马拉雅群山雪峰林立,冰雪连绵,一派银色世界。青藏高原上也绵延横亘着许多挺拔的高山,这些山脉冰川发育、雪峰林立,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发育有冰帽和小冰盖,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高原上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普遍,现代冰川和冻土发育,多年冻土连续分布,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冻土岛和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还影响到全球大气环流的改变。这样寒冷的气候及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只有地球的两极地区可以相比。因此,青藏高原无愧于地球“第三极”的称号,整个高原是第三极的极区,而珠穆朗玛峰是第三极的极点。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成为地球之巅?她到底是有什么岩石组成的?这些问题一向为人们所瞩目。像珠峰这样高的海拔,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人们通常不能到达,科学家们也无法亲眼目睹峰顶的岩石,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峰顶究竟是什么时代、什么种类的岩石所组成,很长时期内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科学家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作过多次科学考察,我国登山运动员已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我国登山队第三次登上珠峰顶,并从峰顶采回了岩石标本。科学家们对这些标本作了详细研究,并作了年龄测定,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

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主脊中段的中(国)—尼(泊尔)边境,组成峰体的岩石自下而上有三部分:最小部的基座是地质上所称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岩石全部为变质较深的各种片麻岩,近年来还发现有麻粒岩的报道,南北出露宽度达50—100公里。这套变质岩的总厚度达2万米,其年龄现在还不能肯定。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科学家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曾对这套岩石作过年龄测定,获得了12个单矿物钾—氩年龄、6个铷—锶年龄、5个铀—铅年龄。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岩石至少经历过两期变质作用。第一次变质作用的年代为6.6—6.4亿年前,第二次变质作用发生在2—1千万年前。之后的测年工作再也没能发现有老的变质年代,全部为喜马拉雅期(2—1千万年前)的变质年代。不过,根据各种地质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一致认为这套岩石形成的年龄是老的,应该属于地质上的前震旦纪(大约8亿年前),因为印度地质的基底岩石形成于17—18亿年前,在11—9亿年时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改造;而喜马拉雅

其实并不是真有一个“第三极”,而是人们对象南北极地区那样寒冷的一个地方的形象叫法。这个“第三极”就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虽然地处接近热带的北纬二十八度附近,山顶上却终年狂风不息,极度严寒,即使在最热的七月,最高气温也在零下十几度,因此被人称作地球的“第三极”。

如果我们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向峰顶攀登,可以在不到一百公里的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看到五六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景象。

在海拔两千米以下的山间河谷中,是一片亚热带、热带风光。这里气温高,降雨量也大,山岳间常常云雾弥漫,山坡上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一幢幢石砌的房舍和庙宇掩映在青翠竹林之间。这里生长着香蕉、芒果等热带果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

当海拔超过两千米以后,自然景象立刻发生变化。常绿阔叶林不见了,代之的是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大的铁杉树和圆形树冠的栎材是这里的主要树木。农作物中,水稻种植渐渐少了,而玉米、小麦却渐渐多了起来。这里的气候比起山脚要冷多了,但小麦照样能够过冬。水果中以苹果、梨为最多。

再向上攀登,海拔达到三千米,这时山坡上长起了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冷杉是一种高大整齐的树木。外观呈暗绿色,构成一片片莽莽苍苍的林海。

这里的气温已经不允许小麦过冬了。只能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种植耐寒的青稞和少数蔬菜、饲料作物。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地段是高山苔原和高山草甸分布区。这里基本上没有居民,没有农作物,也没有高大树木,只有矮小的灌木、草类和匍匐在地面上的地衣。高山上风大,寒冷,各种植物都有很强的抗风、耐寒本领。有的植物植株象一个个圆形的坐垫,长在坐垫上的密密枝叶可以保持植物体内温度和水分。许多高山植物有美丽的花冠,象毛茸茸的雪莲、紫色的龙胆,都是很漂亮的高山花卉。

高山草甸和高山苔原是当地牧民的优良牧场。

到海拔五千多米以上,就是高山永久积雪区了。因为气温很低,降雪不能融化,便堆积起来,形成高山冰川。这里已经找不到绿色植物,除了白皑皑的冰雪,就是裸露的石质山峰。在这样地带里,只有勇敢的苍鹰才偶尔飞来。

在地球上,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到两极的高纬度地区,随着太阳辐射热量的减少,气候就逐渐变冷,土壤、植物及自然景象也都发生相应的有规律变化,叫作纬度地带性,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性规律。从珠穆朗玛峰山脚到山顶,在不到一百公里距离内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多么象从赤道到南北两极所发生的地带变化呀!这种变化是随着海拔高度改变而产生的,所以叫气候的垂直地带性。这也是气候中一个普通规律。

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一座山都会出现气候的垂直变化,这种垂直气候带的出现是有一定条件的:

第一,山地要有足够的高度。否则,山地高度不足以引起气温显著变化,就看不到明显的地带性。

第二,垂直地带的多少与当地气候有关。如果在热带,山地又很高,我们可以看到从热带到寒带所有地带;而在极地,因为平地上就终年冰封雪盖,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垂直地带性变化了。



对于地球上的第三极来讲,第一极为南半球的南极洲,第二极为北半球的北极洲,第三极也就是位于我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了。


你们知道地球上的第三极吗?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