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悬棺”是怎么个悬法?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时候的悬棺如何悬?~

相信大家听到悬棺这个词,都免不了起好奇心,特别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悬棺,更是让人惊喜万分。许多人会疑惑不解,为何古代的人能够在没有高科技的助力下,将棺木连人一同锁在高山悬崖上,在那个只有人力的时代,这些举措简直不可思议,那么,古代人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如果说将武夷山作为悬棺的始祖,没有人会反对的。这些悬棺,又称为崖葬,?k人悬棺最能够成为特色代表,这是明代乃至以前流传下来的一种葬身方式,通常是将死去的人和棺木一起放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利用木桩支撑着棺木,使其不会掉下。
这些悬棺有一个共同而又特殊的谜。他们的种族是个迷,相传这是?k人遗留下来的痕迹,在明朝,这些?k人起义反明,经过数次的交战,最终不敌明朝大军,败退下来,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民族也渐渐散去,唯一遗留的,就只有?k人悬棺这一奇迹。
但凡是亲眼见过这些悬棺的人,都会感觉十分神秘,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也无法弄懂,那这些悬棺是如何悬挂上去的呢?没有任何高科技和物力,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时候人们纷纷推断,一定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
比如将沙土慢慢地堆到高,将棺木悬挂上去后,再将堆高的沙土撤掉,或者是涨潮时,借助涨潮,用船只将棺木运到悬崖,或者是这些悬棺原本就不高,是人们能及的高度,只是后来地质慢慢变化,才形成的悬棺这一景象。
然而,无论是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得到科学的证实。从夏商周开始,人们的殉葬方式就多种多样,人们揣测这样利用悬棺来藏身,无非就只有一点,防盗。从三国曹操诸葛亮的密藏,到秦朝秦始皇的陵墓,到唐宋元朝、明朝乃至后来,所有的皇帝高官贵族,都讲究密藏,因为这样,一生的成就才不会随着盗墓功亏一篑。
这样的悬棺无疑给人们带来许多疑惑,但是墓主人是谁,更是令人琢磨不透。许多人认为,能够这样悬棺葬身的人,则非富即贵,有位先人一语道破了真相,悬棺,为何要悬挂在悬崖峭壁,因此古时候有这样一种说法,悬棺,只为了坠落下来,高高悬起,只为坠落,最先坠落的,是大吉。

悬棺葬式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最早对这个问题提出解释的大概是南朝人顾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搁置悬棺的崖洞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处。神仙有腾云驾雾的本领,悬空置棺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后人据此猜测,“云是仙人葬骨”之处(《太平寰宇记》),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机洞、换骨岩之类的美称,《稽神记》中甚至有这样的描写:“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产物,而传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会像凡人一样死去,尤属匪夷所思。不过这些说法既然得以流传,至少说明古人多认为若非神仙出手,仅靠常人是难以实施凌空悬案这种奇特的葬法的。唐张鷟《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均难以想像。何况三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并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其实它与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悬棺的提举技术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华南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说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清许瓒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如果理解为是沉香木制做的话,其分量之重自然又过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又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瓒曾便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絙而上”。如果此说属实,那么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上述办法似乎还没有现代学者实地尝试过,但有人从地貌变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所看到的这样高峻。总之,由于地质变迁而导致所见到的华南地区大多悬棺葬位置升高的观点,在悬棺葬研究中是有其意义的。也有人参照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另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单个人力运送到事先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此外,还有人根据在四川珙县、兴文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设栈道升置悬棺的可能性。曾对华南各省悬棺葬遗存进行过长达十多年实地考察的人类学专家陈明芳认为,华南地区的悬棺葬大多采用“自山上悬索下柩”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不需搭十几米或数十米的脚手架,更不需去制造绞车、滑轮等机械工具。古代的人们在某个专门领域内所具备的聪明才智,说不定现代人还不具备呢(《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中国悬棺葬中采用的自山上悬索下柩的置棺技术,大概属于这种情况。逝者如斯,古人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究竟为何种技术,自然还有待今人的进一步探索了。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以轶闻:1933年, 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 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 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 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 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 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破译千古悬棺之谜 考古学者以为是“上古遗存,天下奇迹”的悬棺,至今尚有四大谜团没有解开:悬棺时间起讫如何?悬棺主人是谁?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近几年来,这些千古悬棺之谜,成了中外考古界关注的热门课题。□萧史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其悬置方式有木桩式、凿岩式和自然洞穴式3种。木桩式是在峭壁凹入的避风处,凿孔打桩,架棺于上;凿岩式是凿岩为穴,置棺于内;自然洞穴式是把棺木放置于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内。目前,木桩式、凿岩式悬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琪县洛表乡和曹营乡;悬崖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悬棺地点更是多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则多集中在贵州安顺市紫云的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的棺木多达 600 余口。悬棺离地面高度多在26米——50 米之间,少数高达100余米,多临江河。悬棺起讫——上限未知,下限至今一般认为,悬棺的主人是春秋时期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故称“僰人悬棺”。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周梦云和美国学者威信长安等。他们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洞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著名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等的判断提出质疑。他的观点是: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前770——前476)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应在公元前476年以前。其次,如果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形成数百米高的悬崖,那么,这个恐怕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的过程虽然具备了条件,但是,经历二三千年之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商粉?”更谈不上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均有诸如此类的记述。专家争议没有结果;事实却与这些专家的认识大相径庭。在边远封闭的紫云县格凸河一带,多处洞穴都有悬棺,悬棺附近是苗族集居之地。格凸风景区的神灵宫,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米多高、40多米宽的巨大出水口洞穴内左边的岩石上,有不少悬棺。10多年前,这里的存放数量多达 240 多口。紫云县宗地乡红岩村锅枪组悬棺岩脚下的自然村寨内,一位苗族悬棺主人介绍,在悬棺岩上,那口完好的棺材内装着的是他们的祖辈,悬棺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悬棺了。现在还在悬棺的是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在该村的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多达600多口。由此看来,一些书上说悬棺时限为“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显然不对, 应该是“上限未知,下限至今”。何人何故悬棺 ?——战败民族临时存放2003年6月3日,《信息时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二是出自“恩爱夫妻生同床死同穴”。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即招来亲信,将他人垂涎己久的兵书和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另一说法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悬崖洞穴中。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 日《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悬棺是为了“趋吉”和“尽孝”:“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云南志略》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诸葛亮兵书葬悬棺”与“恩爱夫妻生同床死同穴”只系传说,不足为信。“趋吉”和“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以悬棺来“趋吉”和“尽孝”,似乎也有些差强人意。不遗余力地将棺材“悬”上去,却只为了尽快坠下来,也有些令人费解:凿岩式、自然洞穴式悬棺怎么也坠不下来。贵州紫云县格凸河水塘镇格#村脚杆寨,一个苗族村民透露了悬棺之谜。脚杆寨只有两户苗族人家。这里的主人说,用苗语说脚杆寨叫“不这屋”,意思是“我要回家”。在脚杆寨,代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才来到这里,安居下来。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在(寨),就一定要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因此,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将其掩埋入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防追兵破坏,二防畜兽侵袭,三则利于长久保存,四是有朝一日打回老家之时,能带上先辈,一同回家,就里归根。“回老家”之意还体现在棺木上:因祖先是从东方而来,棺木一律是大的一头向着东方,希望死后能回到东方老家去。而从东方来的依据是苗族同胞们衣饰上绣的花纹,那上面记录着苗族祖先的迁移路径和历史。据介绍,取“脚杆寨(在)”为寨名,也是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在格凸地区,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当地的丧俗活动中,一个非常隆重的祭奠仪式印证着“打回老家运去”的真实性。这个祭奠仪式叫“送战马”,是贵州紫云县操麻山次方言的苗族人最为隆重的祭奠仪式。苗族人家老人“过世”(逝世),例行“送战马”。一声惊天动地自轰天炮响过之后,一匹壮马被牵了出来,配着马鞍、战刀、弓箭,还有一个斗笠。唢呐声声,芒锣、火炮一阵爆响,大队人马或扛标枪,或举祭旗,妇女则手持谷穗,红红绿绿,飘飘洒洒,神情万分悲壮。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地入场了,牵马者将马拴在场内木桩上,孝子们齐刷刷地跪在场坝一边,手端重阳酒碗奠祭亡人。一阵吹奏过后,主持人绕场而行,喃喃念经。砍马队迎着声声唢呐、阵阵芒锣,簇拥着两名手提马刀的砍马师,威武雄壮地绕场三周。末了,两个砍马师双手托着马刀,向马、人作揖。随后,另外两人各持一壶酒,直往砍马师嘴里灌,砍马师仿佛不能触摸酒壶,任其灌酒。灌毕,举起马刀,轻轻地向马砍去。但刀口并不碰着马身,仅是比划而已;表示敬意。稍后,砍马师便轮起马刀,使劲地砍去,受了刀伤的马便猛如雄狮,在砍马场内一圈圈地跑,直到倒下。马鞍、战刀、弓箭、斗笠是“送战马”的四件必备之物。据介绍,因外敌入侵,失去了东方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的苗族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可在有生之年,终未如愿,故此,死了也要头戴斗笠,驾驭战马,拿着弓箭和战刀,重返沙场,杀敌报仇,打回老家。还有,在民间,咒骂他人之语中有一句常用语,叫“你这挂岩头的”。显然,在很早的时候,“挂岩头”可能与“悬棺”有关;而以“挂岩头”视为骂人的人,一定与“悬棺”主人是对立的。由此看来,“悬棺”只是临时存放,待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去。长此以往,愿望没有实现,悬棺就成了一种习俗,沿袭至今,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丧葬方式,应是某一个时代的战败民族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怎样悬棺?——尸、棺分离,攀岩人所为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如何把重达几百斤的棺材,高悬于水流湍急的河岸旁或洞穴里的数十上百米、几乎无法攀援的绝壁上?简直不可思议;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也不是常人所能为。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升天”的呢?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有四种说法:一说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和崖画绘制好后,再把路毁掉;二说如修埃及金字塔一样,先用土填埋崖壁,尔后再挖去填土;三说搭厢架;四说从崖顶放绳索。从现存悬棺的地势来看,前三种方法似乎不很现实,仅后一种有一定的道理。1996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的陆敬俨教授曾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过安放悬棺的演示。陆教授用一台木制的绞车(类似北方井台上提水的辘轳)和几个木制滑轮,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放置。陆敬俨教授的方法是用当代科学的思维,去模拟古代人的做法。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书面认定为“揭开了我国多处放置在悬崖峭壁上的悬棺之谜”的马金祥和朱同乐的方法是,使用两副竹排,一副竹排顺流而下作为动力,另一副装放着棺柩,置于背水处控制移动,在峭壁的突出点固定一段圆木作滑轮,两副竹排连在“抛物线”绳索上,通过滑轮套好,这样,动力竹排借助湍急的水流,往下漂移时拉动载棺的竹排上升。到了低于滑轮的高度,再让顺流而下的竹排逆水而上,放松绳索,摆放棺木,这样棺木就放到悬崖上了。事实上,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可能也是不可排除的。但在格凸,这种可能被排除了。格凸蜘蛛人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悬棺之谜。格凸的蜘蛛人有三个:罗发科(50岁)、黄小宝 (33 岁,腿残疾 )与王凤忠。三人在格凸一带的垂直光溜的百米绝壁上,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均可以“行走”自如。无论绝壁下是否有湍急的格凸河水,只要借助一些竹杆、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上到108 米高的悬崖绝壁上,4分钟后又能退回原地。这说明,那些所谓无人能去的悬棺之处,是有人能去的。先人是否利用这些人来进行“悬棺”?从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和其地方的棺木结构来看,棺木都是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撤装组合非常方便。一口数百斤重的棺木按构成部件分开后,每块也不过几十斤,人的尸体也只不过是一块棺木部件的重量。依山傍水的先人选择的栖息地,满山遍野都有大树、藤葛、毛竹等,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绝壁的用先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一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去,放入棺内,再盖棺。这样一来,悬棺就不算什么无法想象的难事了。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上才组合盖棺是符合丧葬习俗的。在格凸一代,苗族丧俗活动还可以证实这一点。前些年,格凸人虽然也不在悬棺,但土葬时,也是把尸体与棺木分开送去墓地的。棺木放到挖好的“井”里后,才将尸体放入棺内,再盖棺、盖土。这可能是先人悬棺方法的部分传承。由此,很有可能的是,高高挂在悬崖绝壁上的悬棺,不是飞上去的,不是滑轮吊上去的,也不是利用水的动力借助两副竹排升上去的,而是靠先人传承下来的攀岩绝技,通过人把构成棺木的部件和尸体分别吊到悬崖绝壁上,然后组合完成的。 请注意我加粗体字的部分,呵呵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 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千古悬棺”是怎么个悬法?视频

相关评论:
  • 18244335523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悬棺放上去的?
    朱阮适其中一两个人先从山顶沿绳索下滑进入岩洞,山顶上的人再把棺木从河面拉升至岩洞处,里面的人再把棺木拉进去 可是在山顶上并未找到设置轱辘、绳索等的痕迹,所以这只是专家的一种假设解释,古人到底是如何把悬棺放上去的至今未解,还是个千古之谜。虽然是一种假设但是是现在最有科学依据的【小心提示,不...

  • 18244335523我国的悬棺葬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葬法呢?
    朱阮适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

  • 18244335523惊人真: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
    朱阮适令人惊叹的悬棺葬法揭示了古代巫山地区独特的葬俗。据巫山县志记载,人们会选择高崖上的岩洞,通过“放虹”之法,即用绳索将棺材自山顶吊下,然后在洞中组装。死者生前甚至能预选墓地,这种方式体现了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孝道。悬棺葬地的营造方式多样,专家总结出七种类型:木桩架壑式,棺木一端置于岩洞...

  • 18244335523悬棺的悬法
    朱阮适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华南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说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清许瓒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

  • 18244335523中国古代有的人选择悬葬,这样的葬法从何而起?
    朱阮适悬葬,一般是指中国古代的悬棺葬,是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多出现于南方一带,像是福建、江苏、江西、广东、四川这一块,将棺材葬与悬崖中的一种葬法。即人去世后,将人尸体放入棺材内,再将木棺放置在插到悬崖绝壁的木头板上,或者就是直接放置在挖好的或者天然的崖洞中或者是崖缝内,或者就更干脆...

  • 18244335523悬棺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朱阮适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葬式之一。这种葬法将棺木放置在悬崖上的洞穴中,或者用木桩悬挂在绝壁之上。这种做法被称为“悬棺”,最早在梁陈时期的文献中有所记载。悬棺葬的实践与这些民族对祖先的崇拜紧密相关,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需要保佑活着的家族成员。悬棺通常具有船形或独木舟的样式,...

  • 18244335523?k人为什么要行悬棺葬?
    朱阮适k人悬棺悬葬方法应为联桩铺道,放好棺木后再撤去栈道的方法放置的。但佛滩顺江二社的?k人悬棺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就是运用绳索法、连桩法和云梯法都难以把几百、上千斤重的棺木放置到悬崖的岩隙里去。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后,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这应是?k人行悬棺...

  • 18244335523悬棺是什么~~~他们用了什么办法放进?
    朱阮适目前看到的只有这么几种说法 1就是水涨法,原来本来水势很高,只要坐船就可以很轻松放进去,后来水退了,就看到那么高;2垂吊法,类似于现在用滑轮的技术将悬棺钓上去 3堆土法,将棺木的材料一级一级堆土知道山洞高度 4就是类似于贵州那边的蜘蛛人攀岩 这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有视频为依据 ...

  • 18244335523悬棺是怎么放到悬崖翘壁上的..??
    朱阮适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人民币,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悬谜的智慧之士。有人猜测当时使用了热气球。两千多年前,有没有热气球还尚待考证,试想,古人驾驶着热气球,拉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热气球带着棺木飞到几十米的高空,那他怎么样才能把棺木放进去?还有一种方法...

  • 18244335523龍虎山的懸棺是如何放上去的?
    朱阮适因为像灌木,离得高的有五六十米,你说堆多少图地这是那样地区,春天的时候,下大雨会涨水,冲掉了,怎么可能呢。 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尤其是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尤其像13号洞这样的家族群葬,每个人死的时间都不一样,假若用堆土法,那该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