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鼩详细资料大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象 鼩(qú) 是 象鼩类 动物的统称。 象鼩长著一个又长又灵活的嘴(或称吻)。由于所有的象鼩都因有较长的似大象的鼻子而得名,鼻子的触觉和嗅觉极为灵敏。听觉和视觉也不错。

象鼩体型娇小,同时又要不停活动,它们以捕食昆虫为生,属于象鼩目、象鼩科。这些小动物体长在17到58厘米,长著柔软的毛和一双大眼睛。它们生性活泼,动作敏捷。象鼩生活在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居住在草原、森林和多岩石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 :象鼩
  • 拉丁学名 :Rhynchocyon udzungwensis
  • 别称 :跳鼩
  • 界 :动物界
  • 门 :脊髓动物门
  • 纲 :哺乳动物纲
  • 亚纲 :真兽亚纲
  • 目 :象鼩目
  • 科 :象鼩科
  • 属 :象鼩属、东非象鼩属、岩象鼩属、巨泡象鼩属
物种学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分布范围,物种分化,

物种学史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 象鼩在外形上和生境等方面与真正的鼩鼱是相同的,曾被归为食虫目。然而它们解剖学的许多方面表明它们与兔型目动物穴兔和欧兔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象鼩是刺猬和鼹鼠的近亲,但事实上象鼩并不是鼩鼱,象鼩与它们的差异很大,因此专门给其设立一个科: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一半。 2008年科学家在坦尚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十分特殊。它的体重为1.5磅(700克),与野兔差不多,比其他所有的象鼩物种都大四分之一。这项动物研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科学协会科学家加林·拉思本和义大利国家科学博物馆弗朗西斯科·拉维罗负责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份出版的英国《动物学》杂志上。 2013年,进行的DNA分析将其列入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下,非洲兽总目下的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这个总目分类下成员繁杂,大象和鼩鼱都包含在内,除此之外还有海牛和土豚(即非洲食蚁兽)。全世界一共生活着19种象鼩,它们彼此之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但都拥有长长的,非常灵敏的鼻子,这有利于象鼩寻找昆虫。 科学家们估计,到2013年为止,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 灰脸森吉(Rhynchocyon udzungwensis)是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体重仅有18盎司的灰脸森吉算得上是象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虽然它们与大象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鼩。 仅在非洲生活的象鼩是“一夫一妻制”,早期科学家之所以将它们命名为象鼩,是因为它们长著长而柔韧的鼻子,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 (图册"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来源:)

形态特征

象鼩后腿长、耳与眼都大、尾细长、外表像跳鼠或更格卢鼠。连尾体长度为17~57公分(7~22吋)。毛柔软,呈浅黄到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眼环。活跃敏捷。初生幼仔体比较大,有毛,有可能已睁眼。 短耳象鼩 象鼩像有蹄类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它们的齿式是:上颚1~3.1.4.2;下颚3.1.4.2~3。 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 即黑耳象鼩)吻很长。象鼩属(Elephantulus,有12种岩象鼩,或称长耳象鼩)和岩象鼩属(Petrodromus,有10种森林象鼩)分布广泛。 东非象鼩(Rhynchocyon cirnei)是最大的种,体长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纹。象鼩的体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并较长的脚。虽然长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来寻找食物。它们的寿命约为2~3岁。

栖息环境

象鼩并非高度群居的动物,很多都是一对生活的,共同保护领土。它们会用臭腺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东非象鼩属会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细小圆锥穴,但其他的则会利用天然裂缝或以树叶筑巢。象鼩占据各种栖息地.从岩质的小山到草地、森林下的地面等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象鼩主要产于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白天在其领域周围用其强壮的后腿和长尾像袋鼠一样跳跃寻食。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有些种类也以植物的芽、浆果和其他部分为食。 它们一般在地面下面筑巢,白天出来觅食。虽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40%时间在两个觅食地点之间奔跑,清除各种障碍物。

繁殖方式

雌性象鼩的妊娠期为45~60日,一年会生育几次,每胎约有1~3只幼鼩。幼鼩出生时相对的较发育健全,但仍会留在巢中几日才出外。

分布范围

象鼩仅在非洲大陆有所发现。

物种分化

以往象鼩都是与鼩鼱及刺猬分类在食虫目之下,是有蹄类的远亲。但分子证据显示象鼩应与马岛猬科、金毛鼹科及以往被认为是有蹄类的野兔、海牛目、土豚及象归入非洲兽总目中。 一些象鼩的化石亦被发掘出来,都是从非洲发现的。如Myohyrax很像野兔,而其他的如Mylomygale则很像齧齿目。这些不寻常的形态都于更新世前灭绝了。 象鼩共有4个属及16个物种,当中有两属是单型的。其分类如下:
  • 象鼩属( Elephantulus )
  • 短鼻象鼩( E. brachyrhynchus )
  • 埃氏象鼩( E. edwardii )
  • 褐足象鼩( E. fuscipes )
  • 赞河象鼩( E. fuscus )
  • 沙地象鼩( E. intufi )
  • 裸尾象鼩( E. myurus )
  • 里氏象鼩( E. revoili )
  • 北非象鼩( E. rozeti )
  • 赤象鼩( E. rufescens )
  • 岩象鼩( E. rupestris )
巨泡象鼩属( Macroscelides )
  • 短耳象鼩( M. proboscideus )
岩象鼩属( Petrodromus )
  • 四趾岩象鼩( P. tetradactylus )
东非象鼩属( Rhynchocyon )
  • 金臀象鼻鼩( R. chrysopygus )
  • 东非象鼩( R. cirnei )
  • 黑象鼩( R. petersi )
  • 灰脸象鼩 ( R. udzungwensis )
  • 巨型象鼩




象鼩详细资料大全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