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全文的观点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周先生对于中华民族之虐根性的思考,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值得怀念,值得发扬。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黄土。
  1、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
  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答案:
  1、(1)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
  (2)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
  2、(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
  (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4、A、C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全文的观点:鲁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还在陪伴每一代人的成长,虽然他的作品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潮流,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的影响力也不敌寒韩和郭敬明,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鲁迅,不应该忘记鲁迅的那种精神.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忘记了当年的血和泪,我们现在依旧需要鲁迅,需要他来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我们还需要鲁迅.周树人不应该离我们远去,鲁迅的精神不应该离我们远去。社会依然需要先生的精神,先生并未离开我们.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今年先生已经离开我们70周年了
已经忘记,第一次读鲁迅是什么时候,没有疑问的是,肯定是一篇课文。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语文老师再四解释,狭隘的知识面与幼稚的心灵,注定一个中学生是无法理解鲁迅的。至于现在,尽管在众多的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阅读了一系列关于鲁迅的论述,我依然没有勇气说我已经理解鲁迅了。在阅读鲁迅的一系列杂文、小说之时,我只能凭一种下意思的感觉意识到,鲁迅的文字或思想所营造的是“战斗的无望世界”

鲁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还在陪伴每一代人的成长,虽然他的作品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潮流,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的影响力也不敌寒韩和郭敬明,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鲁迅,不应该忘记鲁迅的那种精神.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忘记了当年的血和泪,我们现在依旧需要鲁迅,需要他来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我们还需要鲁迅.周树人不应该离我们远去,鲁迅的精神不应该离我们远去。社会依然需要先生的精神,先生并未离开我们

通过与鲁迅风格迥异的兄弟周作人的对比,说明,在当代我们应该继续发扬鲁迅精神,振兴民族气节

可以列举出当今社会上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象,来引出鲁迅先生的所谓的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看客”心里。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全文的观点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869025052以“站在鲁迅像前”为题,写一篇400字作文
    伊迫录您勤奋学习,遇到难题努力思考,可我遇到难题就不肯做,我不禁为自己感到惭愧。 鲁迅先生,我知道您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却能从您留下的文章中,知道您是个工作勤勤恳恳的人,为了革命事业您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工作里。因为您忘我献身的精神,让后人永远记住了您,以您为榜样。 鲁迅先生,我也一定会...

  • 13869025052鲁迅遗书最后一句详解
    伊迫录她终伤了我,重击了我的牙眼,违背了我们的约定,背弃了爱的原则,一切她都做的如此的彻底。给予她的机会被一次次抛弃,赋予她的宽容皆被视作我的善良可欺?!我不知她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愚弄我的感情,嘲弄我的智商!她依旧希望获得我的再次包容。我爱她,但我深知爱本不应如此这般让人神伤...

  • 13869025052鲁迅的美育思想
    伊迫录但鲁迅研究,更多令人关注的是思想、文学、艺术方面。郭沫若先生说: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自画像 作为教育家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但鲁迅研究,更多...

  • 13869025052鲁迅先生记阅读答案
    伊迫录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

  • 13869025052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出并分析其...
    伊迫录本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本句选自杨曾宪的文章《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一、借代是什么。借代是用事物特征来指代事物的修辞手法。具体定义如下:百度中关于借代的定义 如,我们常用的用人物特点来称呼这个人的手法就是借代——“白胡子”,用白胡子这一特征来指代有白胡子的某人。二、本句分析。本句里,...

  • 13869025052鲁迅的所有作品简介有什么啊
    伊迫录杨曾宪《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李书磊《重看鲁迅批孔》 伊藤虎丸《鲁迅的“生命”与“鬼”——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 梁启谈《鲁迅“多疑”的个性阐释———对于<狂人日记>的个案分析》 傅谨《鲁迅何以变得如此荒诞》 肖振鸣《被“枪毙”的鲁迅手稿》 逸鸿《钱、鲁不可比及相关话题》 游击《敢笑鲁迅不高明》 ...

  • 13869025052节烈的鲁迅作品
    伊迫录不特须除去强暴,还应发挥他自己的美德。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 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

  • 13869025052594摘录:文如其人说鲁迅
    伊迫录常听人讲“文如其人”,鲁迅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论家由其文谈到其人,往往限于立场、方法、观点、思想、精神、境界,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譬如性格、乐趣,虽或不及前列各项重要,但亦不应忽略不计,对于鲁迅尤其如此,因为字里行间这些实在太鲜明了。苏轼《答张文潜书》云:“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

  • 13869025052关于鲁迅写的思念故乡的诗句
    伊迫录56、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淡忘了。 3. 积累关于思念故乡的诗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秋瑾《柬某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

  • 13869025052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伊迫录但因人们所“博”的“学”各不相同,未必全有称誉的意思。鲁迅说:“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三味书屋塾师博学之称,原因亦不会超出“空手点完了‘四书’”之类。 即使如此,这样的塾师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多得了。我们固不应...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