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诗,中国古代有些诗人为什么醉后吟诗更豪气?

来自:排名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众所周知,唐朝开启了诗的海洋,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期间共产生诗人3000多人,诗作5万余首,形成了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

唐朝诗人往往借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内容包涵了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的不同情景。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它、或揭露朝政、或反映社会等等,各种诗作繁杂不一、琳琅满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对研究唐朝当时的政治和真实社会形态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与诗有着重大关联影响的其中一个因素,那就是——酒。唐朝文人墨客多以酒会诗、以诗会友,关于描写诗酒的佳作也是数不胜数。如带酒的诗作中,李白有200余首,杜甫300余首,白居易就有500余首。酒往往也成了诗人借以抒发胸怀、表达情感的最佳选择了。

1.浪漫“诗仙”李白

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仙宗十友”之一的“诗仙”李白,因遭人排挤、仕途困顿,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常常借酒来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饮酒赋诗成了他每日最好的消遣了,这一时期,李白创作了大量关于酒的诗篇,连他自己都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脱俗,飘逸若仙,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情舒畅,脑洞大开。此处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组画面:一位玉树临风的翩翩男子,左手握杯,右手提剑,边饮边舞,边舞边诗,诗酒共鸣,人剑合一......

2.现实“诗圣”杜甫

与李白齐名,被誉为“大李杜”的另一位盛唐诗人“诗圣”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描写的多是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生活,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也因此得罪了朝中的一些权贵,使他仕途不顺,乃至最后辞官离去,生活辗转拮据,时常靠他人救济才能勉强维持。

《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他客居长安应试科考,对未来仕途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在一次诗文酒会上,借着酒兴吟出了同一时期八位嗜酒豪饮的文人,分别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琎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等八人。将这八人人物速成,饮酒豪情,跃然于纸上,读来心旷神怡,旋律轻快,如身临其境。

《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3.田园“诗佛”王维

相比“李杜”二人,王维的诗趋向于描写山水田园方面,不仅如此,他的山水画更是动静相兼,意趣悠远,令人神往。这应该与他在蓝田山麓和终南山上过着的半官半隐生活有很大关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送别》)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在山水间参禅,在田园里悟道,超脱世俗,融于自然,这该是种何等的境界啊!

4.边塞诗人高适

位居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首的高适,以其雄浑悲壮、无雕无饰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幅大漠孤城、将士血洒疆场的军旅场面。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醉后赠张九旭》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

纵酒驰猎,狂狷不亚李白;赋诗指桑,直面不逊杜甫。豪情万丈,执剑疆场,仿若将我们带到秋风烈烈、鼓角争鸣和将士们奋勇杀敌、马革裹尸的燕赵边陲。

以上仅是列举了唐朝众多诗人中关于描写诗酒的其中四位诗人,这也说明了诗与酒的联结情缘,如果将酒比作是诗的浪花的话,那么诗就是酒的海洋。

唐朝的酒具体是一种怎样的饮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我国造酒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在舜禹时期就发明了酒,到唐朝时,造酒业已发展成熟,比较出名的酒就有十多种,如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 之九酝,得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等。”

酒的品种虽然多,但酿酒之法基本相同。最初的酒分为果酒、黄酒、米酒、药酒等,至唐宋时期,皆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酒精度数大约在10-18度左右,跟现在的葡萄酒、啤酒度数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豪饮海量、以斗来计算了。

《汉书·食货志》:“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齐民要术》:“作桑落酒法:曲米一斗,熟米二斗。其米令精细,净淘,水清为度。用熟水一斗,限三投便止。渍曲,候曲向发便投,不得失时。勿令小儿人狗食黍。”

事实上,唐朝时期,不仅官方有很多出名的酿酒业,连民间也普遍纷纷在自家酿酒。据记载,当时的京都长安街上,“酒家林立,羽觞飞流,酒帘卷浪,到处弥漫着酒香。”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胄,下至佛道寺庙、平民百姓,酒已作为一种普遍的饮品进入千家万户,就连老人、妇女等也常常饮酒。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酒具有开胃消食、缓解疲劳、驱寒燥湿、舒筋活血、美容养颜、身心愉悦等功效,大量饮酒还可使人神经兴奋,恍如春境,惬意无穷,麻痹昏死等。看来,什么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了都是不好的。

《本草新编·酒》:“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

唐太宗非常喜欢魏徵酿的酒,赞其为“蠕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唐玄宗时有“贵妃醉酒”的典故,唐诗人韩愈“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唐宪宗时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了解了酒的功效以及唐朝至上而下的饮酒习惯后,我们不难理解诗人为何对酒情有独钟了。

文人墨客,以酒会友;诗词歌赋,以酒助兴;迎来送别,以酒相待;风花雪月,饮酒赋诗。风俗节日里更是离不开酒,酒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必备品融入在唐朝诗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与诗酒有关的娱乐习俗有也很多,如投壶、划拳、藏钩、射覆、掷骰等等,最斯文的恐怕要数“流觞曲水”了,即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这天,一群文人在弯曲的水渠旁集会,上游放置盛满酒的杯子,随水而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喝完杯中酒,吟诗作对,相与为乐。

酒可以打开一个人的心扉,酒可以壮胆,诗人可以借酒抒情、借酒消愁,谁知酒后不会诗兴大发、文如泉涌?李白喝一斗酒就可以作诗百篇,诗酒自然也就成了衡量才子佳人的最好准则了。

而诗人对酒情有独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以借酒浇心中不平之气,借酒抒胸中块垒之意,借酒寄人生美好期望。唐朝诗人大多怀才不遇、仕途困顿、命运多舛,这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如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流离失所、王维孟浩然趋向于归隐的田园生活、韩愈柳宗元屡遭贬谪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诗酒自然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了。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 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酒待山中饮,琴将洞口弹”(张籍《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孟浩然 《宴包二融宅》)

正因为有了酒做的引子,才有了诗人不少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之作,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酒是诗的浪花,诗是酒的海洋。唐朝诗人离不开酒、对酒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酒不成诗”、“诗酒不分家”吧。



因为酒后吐真言,喝了酒可以让诗人的心思更加缜密,并且可以做出更加豪迈的事。

因为在喝酒之后情绪会涌上心头,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更能写出一首好诗,就比如诗仙李白就是醉酒之后吟诗的。

李白当之无愧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罗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无酒不成诗,中国古代有些诗人为什么醉后吟诗更豪气?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