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十二生肖好象和农业没有关系吧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太密切了
老家都是靠二十四节气作业的,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李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24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提醒与气候。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惊蛰:
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惊蛰:

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四、谷雨:

4月20日左右。雨量显着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扩展资料:

一、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4节气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候之为宝”的“候”,据此安排农业生产,则无不顺乎农业气象规律而“得时之和”。

“得时”就“用力少而成功多”,“稼兴”,“谷不可胜食”。

从根本上说,不外进行农业气候分析,编制农业气象预报,掌握过去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据以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

24节气正是作为农时标准而体现出这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古代预报农时的另一种方式是农候占验,即根据某一天象,物象来推断以后的天气和农作物的生育状况以确定应当采取的农业措施。

这些多半以对节气、天气,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多年积累的相关规律为基础。不论文字记载,还是口头流传,24节气作为农时指标实际只具有农业气候意义。

农业气象条件各年并不相同,因此劳动人民在对此观察中,又进一步找出农作物的耕种与自然物候之间的关系,具体地报出农时,这是根据自然物候作出的农事活动预报,是一种简易而又比较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雨水-天气变暖,春回大地
惊蛰-打雷的话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昼夜等长
清明-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谷雨-雨生百谷
立夏,作物生长繁茂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播种
夏至-白昼最长,光合作用最长的时候
小暑-天气更热,雨水增加
大暑-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雨涝灾害最频繁
立秋-秋天到了
处暑-夏天过去了
白露-草木上开始有露珠,天气真正转凉
秋分-昼夜等长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水
霜降-开始下霜了,这时候柿子才好吃
立冬-冬天到了
小雪-开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白昼最短
小寒-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要防止农作物冻害
大寒-天寒地冻但是开始有转暖迹象

24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也有的和季节,气温变化有关的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再什么天气就种什么样跟这个天气相匹配的农产品,甚至是各行各业都是这个道理呀,播种机跟收货机啊,各种各样的行业都是跟节气类似,就是节气分播种,节气收获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视频

相关评论:
  • 17747445156根据二十四节气歌,说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鄂瑶费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节,万物复苏,农人们开始忙碌起来,除草、施肥、清理水渠,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雨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冰雪开始融化,降雨量也逐渐增加。这时,农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迅速生长,农民们也开始规划大春生产的工作。惊蛰:春雷开始响起,天气晴朗,...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歌与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鄂瑶费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种植的关系:“物候,是古人通过物的变化,感觉气候对应的变化。物候的候象包括了所有的生物,比如植物发芽、开花,动物交配、迁徙等等,这些都是物候景象。古人归纳整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古人根据物候和节气,选择什么时候播种、收获、储存农作物,安排农业生产。这...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鄂瑶费24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也和季节、气温变化密切相关。例如:-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

  • 1774744515624节气与种植瓜果蔬菜的关系
    鄂瑶费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气候和物候的变化,也包含了农事活动的智慧。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同一节气的表现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照搬。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农业经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黄河流域,清明和白露对种植活动有显著的影响。清明前后是春播的开始,而白露则预示着秋播的来临。

  • 17747445156根据二十四节气歌,说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鄂瑶费夏至:炎热的夏季到来,我国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情况,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夏季蚊虫鼠蚁活跃,需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小暑:气候以高温少雨为主,气候越来越热,暑气上升。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鄂瑶费二十四节气里面它反应的是气候的变化,物候的变化,同时把农事的活动也包含进去了。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一直在我们国家传统农业当中,农事活动基本上是按照二十四节气要求、它的含义、变化进行指导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与农活的关系
    鄂瑶费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与农活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鄂瑶费1、天文现象: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和地球公转的变化而确定的,反映了自然界的天文现象。这些天文现象与气候、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2、农业生产规律: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例如,春分时刻正好是春季农作物...

  • 1774744515624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鄂瑶费相反,就会造成减产。所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十分重要。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给农业的带来了提醒与气候。

  • 17747445156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有什么作用
    鄂瑶费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暖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与发展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由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就开始洞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