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语言“万行庄严”一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一句佛家语言的解释~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第十八章)



此章明后得智,以在根本智后而得,故曰后得。根本智是证道智体,后得智是所起智用,后得智既得,则大用繁兴成不可思议之妙用。以证初地始得,故又名出世不可思议智。此智融通广大,事事无碍,泯尽分别,法性相应,平日我执法执所起二障于此渐除;盖菩萨虽未能尽去二执,然已去其大半,由此精进至于佛位则可断尽,故后得智为成佛之基础。我执起者即烦恼障,法执起者即所知障。菩萨地前六识烦恼虽亦有时伏而不起,而第七识中之烦恼恒行未能暂息,及至根本智现前则分别起烦恼障断尽,由此得不可思议大用,即后得智也。此智以何为体?在心法分析中,仍以五别境心所中慧心所为主。吾人平时本具此慧,然因与烦恼附合不能清净,至根本智既得,始能成清净慧。但此慧心非凭空单独之慧心,乃与其余心心所相应者;菩萨地上相应心王,即清净意识及清净末那识,并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相应。既与心心所相应,何以不曰心而曰智?则以清净心心所中以智为主,有漏心心所中以识为主,是故谓之智而不谓之心。至佛位中与清净八识及诸清净心所相应,一切清净心法皆与此智相应,故此智之体是慧,此智之相应是二十心所,此智之所现即一切诸法。根本智以真如性为所现,后得智以诸法相为所现,故佛菩萨实报庄严身及实报庄严土,皆后得智上之所现。此所云智者,非平时所谓智,一切清净身清净土皆包括在中也──上讲后得智体相。



此中法者,是非佛不成就之法。初欢喜地以上菩萨仅能成就少分,此大乘不共般若所成就之法,惟佛与菩萨乃能成就之,故曰吾法。此法无念无行无言无修,然无念而未尝无念,无行而未尝无行,无言而未尝无言,无修而未尝无修,在恒人视之,认为犯矛盾律,然此处并不适用任何学理定例,以真实如此不能以理论否认事实故;以在思想上通不过,议论上立不起,故曰不可思议。



念者,五别境中一心法。五别境者:一、欲,性通善恶无记;二、胜解,有胜力理解,不定是善恶,以有时固执谬解为精循,故胜解亦通善不善无记;三、念;四、定;五、慧:此皆别境心所所有者。念即记忆,明记不忘称之曰念。吾人平时念佛,以为是口念,甚至加口作念,更是误解。以念之本意是明记不忘,使刹那起灭之心皆明记不忘于佛,心无别境,以佛为境,始得念心明记不忘,由此使一切心心所皆于佛境明记不忘,即为佛智。在五别境心所中,念由欲、胜解出,由念生定,由定生慧,故五别境心所以念为枢,此是念之本意。又恒言心心念念,或曰一念,一念者,此指心之一起一灭而言;一念一念起灭,则曰念念,此是念之别义。



后得智中并非无念,此念通前二义,以后得智中未尝无明记不忘之念,然此念不同于未得根本无分别智以前之念,即不同于有我执法执分别执著之念,故曰念而无念。然虽无我法执之念,而未尝无明记不忘之念,故又曰不念而念。以刹那心心所义说,此智亦未尝念念相续生灭,然能了知即此生灭是空,即此空亦非无生灭,故曰无念念。



前来明记不忘之法即陀罗尼,译言总持,亦云真言。菩萨得此无念念果即得陀罗尼,如法华经等说菩萨可得种种陀罗尼。此法非法执之法,乃是由无念念定慧所生之法,初地菩萨得百法陀罗尼,二地得千法陀罗尼,故佛言一音摄一切音,一切音统为一音,是故念者即陀罗尼。故密宗行法以念诵为主,亦是在念上用功。经上常言菩萨在法会中得若干陀罗尼,即得若干总持,念以念无自体故空,空故无念而念。



行无行者,佛典之行,指有为生灭言,故曰诸行。言诸行无常即生灭法义;又作为义。平时所谓有为,即有为造作行为之法及生灭之法。初地菩萨万行齐修,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一心中万行精进以趣佛果故,以菩提心为利济众生而起行故,虽至果满而利人之行无尽。此中凡能所行皆谓之行,行由众缘起故一切本空皆无自性,故曰行无行。无行而万行具足,故曰无行行。



言无言言者,佛菩萨化导众生以言说为主,名字言说皆为众生思想而立,以破除众生谬妄思想故。然不能以之得佛菩萨无分别智,证清净诸法实相,以诸法实相离言说故。但佛为度生不能无言,故仍有言说,然言说中并无诸法实相,但有名言都无实义,故曰言无言。然破众生妄执时,仍有其方便之用,故曰无言言。



修无修修者,修者修习,即学习练习之义,故无论何事皆可谓之修。初地菩萨谓之修习位,以虽达佛法而未练习成熟故。佛果自位已无所修,然尚教他人修。但此修空无所得,故曰无得不可思议智。虽无实体可得,然亦非无众缘所起种种修习之事,故曰无修修。



念与言联,行与修联。华严有入法界品,亦名入不可思议品,以已解脱烦恼二障故。盖此不可思议智在二障众生心中之思想言说上,皆不能成立;虽在众生心中不能成立,而在二障净智菩萨心中实有此境,故曰不可思议。其实此境亦非佛菩萨独有,以诸法实相本来如是,吾人以二障未净故不能认识,然由圣教教法观察体会即可渐有了悟,故曰会者近尔。然以众生心中迷而不觉,故不达此诸法实相,以为甚远,但实非远,以众生心本来即诸法实相故。如人梦中虽另成梦境,而实不虽于此心,迷者亦复如是,故曰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者,谓言语之路不通。非物所拘者,物即众生心中我执法执所执之我所执之法,以习气深固似成固定之实体,须将此我法之执空去乃与真实法性相应──平时说空无法性即空无我法二执──,以吾人思想常拘我法二执故。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者,佛法兴众生心并非两处,吾人一刹那心性即无碍法性;华严经中所说华藏世界,亦即吾人之世界,并非二处。凡夫现行无明即诸佛不动智光,现行心行亦皆由无碍法界起,以由无始来我法二执之分别习气同时而起,即成众生心念,差之毫厘者,即在此。苟能不与我法二执习气相应,即可即念成佛,故佛法中有顿觉法;然此法非夙有善根智慧相应不可,故曰失之须臾。

经书经过古大德的翻译以后,很多梵文都是译音。还有就是学习佛教知识,您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如果您是想研究这个专业,因为佛法博大精深的缘故,所以研究佛法也要有自己的一个专业走向,比如您是想研究教理还是研究宗派,还是研究历史。教理又包括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还有三论宗等等。现在南京大学,人民大学也都有专门的宗教系佛教学专业课程。如果您是信仰佛教,通过研究佛教支持而达到更深认识佛教的目的,那么通常可以看正果法师写的《佛教基础知识》等到对佛教基础教义历史有一定研究以后再去根据自己的根基来选择研究教理,例如天台四教仪,或者研究唯识学的八十规矩颂,成唯识论等等,藏传佛教可以研究无明,因明或者《菩提道次第广论》。研究佛教知识要解行并重,了解了要放之实践,如果是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那么与自己和别人的利益就没有实修这样的直接。

万行庄严,实际上“万行”讲的就是出家人的行住坐 卧、身语意业,所有出家人行持的戒律和戒行,要庄严佛 净土。这里的“万行”并不是行走,而是指所有的行为像 菩萨。“庄严”就是要让人肃然起敬,指的是比丘比丘尼 行住坐卧四威仪,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秉承。万行庄严, 就是代表学佛人必须拥有庄严的思维、庄严的品行,因为 人庄严、心庄严,才能灭除心中的贪瞋痴慢疑。

佛法界讲八万威仪,其实就是让我们懂得出家人的戒 律,使佛法变得更加庄严。威仪也是来自于本性本德。万 行之本,就是你不管做什么事情,你善良的本性功德身, 会使众生都能够感受到你的威仪德性。万行之本,就是道 德和外观的庄严,也就是外观的法相。曾经有一张获奖照 片,是很多乘客跟一位法师一起在长途客车上,所有人都 东歪西倒,唯独一位法师一直打坐在那里,这就是威仪, 这就是庄严。

我们说一开口就是功德,这是从口中积德;那么身中 积德,就是要拥有威严之身,要拥有庄严之身,在我们学 佛的万行之中,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学佛,用佛性来做事, 用本性来做事,用菩萨的思维来行善积功累德,你就会迎 来庄严之身。用庄严的法身、庄严的行为和肉身来行菩萨 道,在任何事情上,你都会获得万行庄严。

实际上这个“万行”在句子当中只是比喻很多很多的 行为,就犹如别人说“功德无量”一样,“无量”就是有 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功德法身,就能将万行庄严体现出 来。

恭录  相中乾坤(部分)



佛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就是佛教出家人严持戒律,行住坐卧之身语意业都保持戒行清净,也就是万行庄严。

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三千威仪与八万细行之并称。谓细分威仪,则成三千种威仪、八万种细行。指有关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楞严经》卷五云(大正19·127a)∶‘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楞严经文句》卷五(卍续20·609下)∶‘言三千威仪者,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对三聚,即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一千,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故有八万四千,今特举大数耳。’

此即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一说三世)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各别与贪、嗔、痴、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今言八万细行,乃取其大数。

另外,《净心诫观法》谓此有大乘小乘之别,即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八宗纲要》卷上则谓僧尼有别,谓僧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五○戒。尼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四○戒。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简单的说吧,就是大小一切事情都做的很符合佛法要求就叫万行庄严。

实在讲,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境界,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接受文字的东西,因此就有了佛经。但是,佛经不能把真实的自性表达清楚。
你看金刚经,有提到这个意思。
所以,你就别执着文字了。
阿弥陀佛

万行:任何行为

庄严:不生贪爱

对佛法、气功、2012感兴趣吗?请参考「法迄巴」贴吧


如何理解佛教语言“万行庄严”一词?视频

相关评论:
  • 17699728972如何系统的研习佛法?
    姬应显初学不建议一上来就直接读佛藏原典,应该先读一些佛学概论性的书籍了解基本的名相和原理,比如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陈兵居士的《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学》,《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心理学》等,这位陈兵居士的见地非常深彻,他的书都推荐一读,然后再开始研读...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