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改革 高中应如何应对一系列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高考要改革了,高中生应该怎么应对呢?~

高中学习,首先要学会听课: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其次,要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看到有这么多同学关注东升学校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本人就是东升的教师。能来关注这些讨论的应该都是高中快毕业的同学或者是同学家长吧,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高考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也是从那一步过来的。如果考的很不错,能上名校那当然是最好,但是马还有失前蹄的时候,万一没考好怎么办?选择无外乎这么几个,一个是复读一年继续考试,一个是选择一所民办高校继续深造,要么就此打住,直接踏入社会。复读和踏入社会我就不说了,我们讨论一下选择学校的问题。首先,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选择学校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去体验象牙塔里的生活还是为了更有出息让自己以后过的更好一些?大家也都知道,自从国家教育改革之后,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包分配,想要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这个时候你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就很重要了,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就需要去关心这些方面。其实在我们宜昌培训类的职业学校有不少,学生只要用心学习,毕业的时候都是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这就是求职的一块儿敲门砖,也仅仅是一块敲门砖,用人单位所关注的不光是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你的个人素质。学校所肩负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分开来就是“教书”和“育人”两个部分,如果仅仅为了获得一门谋生的手艺,只需要参加个培训班就可以了。社会上大多数培训班就是这样,只是负责把技能教给你,平时的管理是很随意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很多人就算想学东西也难以实现,年轻人的自制力不高决定了很多人会随波逐流。大多数普通高校注重的是学历方面的教育,但是“学历≠学力”,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没有实践经验加以辅佐,造成了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出校门的时候很彷徨,学生当中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毕业=失业”。绝大多数的同学不得不寻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去获得所谓的“经验”。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两者结合起来,那样才可以让同学们更快的融入到这个社会,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同学们在选择学校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去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其次我想问一下,“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是真理吗?据说孔子的门徒高达3000,但是其中才华出众,流传至今的也就几十个而已。就不说那么远吧,各位同学自己可以想一下,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的成绩就要好一些呢?翻开高中的政治课本,重新温习一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点吧。最关键靠的是自己!!!中国的名校北大清华每年就那么几个名额,严重的僧多粥少,省部级的学校也满足不了大量的生源涌入。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好,学生也被社会上的很多大中型企业认可,所以是很多同学心目中的首选。这些学校之所以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比较悠久,学校内有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古话就说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进了这些学校你想偷奸耍滑都行不通。这些对于涉世未深的学子们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帮助。话说回来,不上好的学校一定没出息吗?答案很肯定,不是!中国的知名企业家当中上过大学的屈指可数,而在他们手下工作的最起码也是个本科毕业,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这些都取决于自己,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很多学生进了学校就开始放纵自己,谈情说爱,通宵上网,吃喝玩乐,肆意的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到头来走入社会发现社会跟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时候,又开始抱怨当初学校怎么怎么样,老师怎么怎么样,真正应该反省的是谁大家好好想一下!第三,我再问一下,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实中的东西一样吗?历史书和政治书上都曾经讲过,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那时候各地都在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之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被撇弃。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变”字,如果认为自己光靠着一张学历证书就能有个理想的工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学历就是学习的经历,只是证明你经历过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证明不了太多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看你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能很快适应社会和岗位的当然会被重视,反之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的迟早会被淘汰。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而不是成绩好的人,纵使你有再高的理想也只能是面对现实一步一步实现,而不是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先养活了自己才能养活自己的理想,这也是最基本的。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不敢保证我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多高,但是我教给自己学生的都是我自己积攒了多年的实战技能和经验,而且我也在经常跟朋友讨论这些东西,随时的进行更新,所以我敢拍着自己的胸脯对你们说,“我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我更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

将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是当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心仪的高校?教育整体链条是否能环环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显四大变化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发现,高考计分方式、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科目设置和招生批次成为改革重点。——不分文理,变为“3+3”模式。广东、辽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实行“3+3”的考试模式:前一个“3”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确定,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上海、吉林、辽宁等地也规定,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取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广东省除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外,还将给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一考定终身”变为“多元录取”。各地规定,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俗称的“两依据、一参考”。——“本科批次合并”。辽宁、福建、四川、广西等地从去年起陆续取消本科第三批次,与本科第二批次合并录取。一些省市则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海南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并计划从2020年起仅设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山东省也提出,山东高校录取从明年起将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执行时间上,上海、浙江两个试验区明年起执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广东、辽宁、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开始执行。“套餐”变“自助餐”:指挥棒如何带动学习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高校提供了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但与此同时,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传统副科比重增强,各科内容更注重考察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高中教学势必发生重大变革。——“走班制”必然带动分层教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临挑战。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复旦附中本部已经对部分高一、高二逾两百名学生实行全部课程走班,不设行政班级,其余学生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课表前往对应的教室上课,教室门口也贴出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时段。明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省高中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选择不一,部分学校教室、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综合素质测评”将由雷同到个性。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介绍,在相关高校已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而是采用“高考+校测+学业考”方式录取。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影响不大,部分中学做的还比较简单。自由度增加:做好未来发展“选择题”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同时高招将合并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法发生改变。考生在合并后的10个院校志愿里填报的自由度明显增加,原来“从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选择面得以扩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冲击,低分考生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满足志愿。复旦大学招生公室对此表示,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长、兴趣、理想,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来把握自身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热门专业、分数高低等狭窄视角。这也是考生真正能够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根基所在。“现在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一些教师反映,在选择多了、范围大了的情况下,考生自己也会患上“选择困难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针对“走班制”,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说:“学校教室够不够用?如何配备相应教师,走班之后新的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过去完全不同,应提前做好准备。”针对高校录取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读的家长赵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面对高考改革 高中应如何应对一系列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