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干旱的地理成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地理:气候干旱的原因有哪几种可能?~

气候干旱的原因有多个,但最关键的因素是降水少。造成降水少的原因大致以下几类:受高压控制、受离岸风影响、夏季风较弱、地处内陆距海远、位于背风坡地带、受沿海寒流影响、区域水域及植被面积减少等。但这不是说某个地区干旱,这几个原因都会涉及到,而要不同地区不同对待,要因地而宜。

  祸首

  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云南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将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也冲淡不了这次干旱在云南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次百年大旱归纳为一次“概率事件”:一场在历史中随机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过当我们一步步靠近这次干旱的谜底时,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科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概率问题

  “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学锋对干旱原因给予了这样的解释。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解释这次干旱。”王学锋说,其实所谓的百年大旱,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彩票中奖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年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么想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

  幕后“元凶”

  如果百年大旱真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那是不是表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气候专家许建初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云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许建初支持这个观点。

  极端天气

  “可以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王学锋说,不仅仅是旱灾,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许建初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导致的严重灾害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水源

  最近一项研究重新定义了“玛雅之死”,研究大胆地提出: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干旱。在这里引用“玛雅之死”并非是危言耸听,云南当前经历的百年大旱和玛雅旱灾早已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如果硬要说“玛雅之死”和云南大旱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这也许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好警示。

  一股“神秘力量”

  水塘村一位73岁姓蔺的老太太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她就感觉到了天气的异常,看着村里唯一一个水塘的水位日趋减少,她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她说,当年由于水塘意外干枯,村里的长老还请来了算命先生施法祈福。“算命先生在观察了干枯的水塘后说,水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走的,而且这股神秘的力量将来还会吸走村里最后一个水塘的水。”

  算命先生的“预言”灵验了,不过他所说的神秘力量大可不必在意。那么,水塘里消失的水到底去了哪里?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骆银辉看来,不管是水塘里消失的水还是江湖里消失的水,“大部分都是白白流走的”。

  云南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作为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加上目前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来自“火焰山”的风

  尽管云南特殊的地貌容易让水流失,但对于云南的几条干流来说,水源却是非常丰富。那么,这些地方的水又去了哪里?

  许建初在几年前的研究中找到了症结: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候特征——干热河谷。“这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形成的产物,这种气候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

  “不仅如此,一旦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常常会伴随着另外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焚风。”许建初把焚风比作来自“火焰山”的风,因为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就好像是干蒸桑拿一样,增温会让作物和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亦可造成干旱和森林火灾。

  水库没了“老本”

  从云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看,目前整个云南省水库的蓄水量仅为11亿立方米,不足往年的一半,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亿立方米;64条中小河流断流,934座小型水库和山塘干涸。

  “云南的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够吃老本。”骆银辉说,按照云南往年的气候特点,9~10月是雨季后期,还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补给水库和河流。然而去年9月之后滴雨未降,加上秋天气温偏高,蒸发很大,基本上没有水库能逃过干枯的厄运。

  反思

  云南干旱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抱怨。但在我们努力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努力抓好接下来的生活生产,努力赶在下一次灾害降临之前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时,也需要冷静下来反思:我们是否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这次干旱的帮凶?

  未被重视的地下水源

  云南在地下水一直存在利用不足的问题。面对干旱,云南决定“临时抱佛脚”,由省国土资源厅紧急派出了“找水突击队”开采地下水。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透露,目前已对干旱严重缺水地区进行了实地选点核查,初步确定了钻井施工点。“就在几天前,突击队刚刚在峨山打出一口深水井,暂时解决了当地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然而对于打井取水的实际效果,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持保留意见。“在山区,钻井的成功率很低,远不到一半。更重要的是,打井若不慎,会令局部地下水下降,造成原有水源点枯竭,进一步加剧山区缺水。”此外,时间也是一个问题。钻井需要的时间从十多天到一个多月不等,估计在4月份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过,临时抱佛脚总比不抱佛脚好,现在云南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自食苦果的水利设施

  那么,云南的水利设施究竟有多薄弱?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这还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未来

  或许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能让久违雨水的云南人稍微松一口气。许建初在一份名为《云南气候变化事实》的研究中指出,接下来的30~40年云南的降雨量总体上会增多。研究同时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时期,未来10~20年,云南气温仍维持偏高趋势,未来30~40年内云南气温将以偏高为主。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云南再次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会减小。”对于这个研究结果,许建初却表现得十分冷静。许建初说,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兴奋是因为处在百年大旱的背景下,这多少会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味道。如果冷静想一下,会发现云南面临的挑战并没有真正减轻。“只要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没有降低,云南的未来都将充满不确定性。一旦未来某一年降水过于充足,云南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按照目前云南的水利设施条件来讲,依然没有和大自然抗衡的能力。” (生活新报)

一、旱情之重触目惊心
2009年9月~2010年3月,云、贵、川、重庆和广西5省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100年一遇的旱灾。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涉及人口多。
笔者居贵州腹地安顺市,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26日发稿为止,长达240天里,安顺城区几乎没有降雨。按照气象部门“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为特大旱的标准,安顺等贵州大部分区域的旱情均在此列。
许多水库水域减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笔者到乡间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河流查看,长长的河床也如水田一样,河床淤泥板结龟裂,有的裂缝宽达3~4cm。沿河岸走很长的路,偶见一处河沟中尚存积水。二、三十平方米的浅水塘,成为了鸭农放养的鸭子赖以生存的最后水域。数百只鸭子水少鸭多、更因为水不流动,其色泽早已变成浓墨状,熏臭难闻。如果旱情继续下去,与水为伍的鸭子们就连臭水塘也难以寻找。目睹这样的情景让人不禁为这些鸭子的生存状况而忧虑,进而又想起食用这些鸭及鸭蛋的人会感到怎样的味道,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影响。
往年此时的农村,田野里高过人头的油菜叶绿花黄,一片片的麦苗郁郁葱葱,到处春意盎然。然而今年因为缺水,高处的农田呈龟裂状而荒芜着,低处的农田里焉焉地长着稀稀疏疏二、三十公分瘦弱的油菜,荒凉之景恍如严冬时节,令人痛心。
更据媒体2010年03月20日报道,旱区群众生活困难、洗澡成为奢望,部分农村群众摘野菜充饥。值此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的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纵观我国今年旱灾一处接着一处,一年胜似一年的现实。笔者虽非气象工作者,但共同的关注使笔者也在思考旱灾发生的原因。

二、气象专家对旱灾原因分析未触及本质
近期看了一些网络和报刊上气象专家们关于此次西南旱灾的原因分析。但是,大多数旱灾原因分析都限于对现象本身的描述;少数涉及原因的分析,也总令人感到似乎没有讲到问题的本质。当然笔者也清楚气象预测本身就是一个至今都难以做到准确的事情,更或许是中国的专家们羞于张扬己见的缘故。
值此旱灾如救火的危急时刻,能否及时准确地对大众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气象分析,既不是单纯的气象学术问题,更不是气象专家们茶余饭后可深可浅、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休闲话题,它不仅关乎着民生,而且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
现摘录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国家及某省气象专家两则对灾情原因分析的要点。
一则: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二则:“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夏、秋两季降水偏少,导致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足。同时,秋冬季温度持续偏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助推了旱情的发展。
应该是外行的缘故吧,笔者看了上述两则分析后,不知所云,现剖析如下。
一则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为去冬青藏高原较常年积雪少,进而影响周围出现干旱。但对广大民众希望知其所以然——为何去冬青藏高原降雪减少这样的根源,专家却没有告知,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专家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来说明今年西南(尤其是四川)旱灾的原因,认为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如果此次旱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发生的时间正好吻合的话,此结论似乎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笔者观察到200多天的时间里经过安顺的雨云,不低于10次,但却难以形成降雨,这样的现象很难与专家所说的带有大量的水汽都绕过旱区的说法相吻合。尤其是笔者对2002、2006年重庆先后发生的历史性旱灾的惨状偏偏又还依稀记得;此外,作为地处热带边缘的云南省近年各地旱灾彼伏此起,森林火险连年不断的现象,真让人难以相信此次旱灾与相隔多年规律性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本质联系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局部的气象问题既要考虑大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但更应该考虑具体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
专家言冷空气没有掌握好进入内陆的时机,进而与暖空气在内陆相遇并配合形成降雨的说法,笔者无法想象毫无生命、更无思维的寒冷气流,如何要求它把握时机。如果此论述系专家在浪漫场合的畅想,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是专家在十分严肃的场合,解答记者代表民众提出的科学问题。
二则曰:“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效应的说法,笔者也十分赞同。但对专家进而给出的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直接原因的说法,笔者认为专家的结论一是没有给出导致旱灾的最终原因。按照简单的逻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会迫切希望知道什么原因导致降水量会持续偏少和温度会持续偏高的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本质问题,方有助于此次抗旱和今后对旱情的减灾防灾。二是专家给出的直接原因并没有揭示其与人类的活动的关系。
从目前人类的能力看,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还是人力暂时难以改变的自然现象——此次旱情的发生和持续就是明证。那么,由专家给出的结论推导,今后只要出现类似的旱情,人们就只有等待的命运,因为与人类活动没有关联,当然也就无需改变什么。
此外,媒体上还有人认为此次旱灾为地质因素所造成,从气象的关联因素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但笔者认为,地质的影响尽管存在,可这种影响完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地震能量的积蓄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完成了的。因此,由地质因素所导致的干旱表现应为降雨量逐年减少,绝不会出现突然之间这么长的时间就很少降雨或不降雨。
至于有的所谓专家认为旱灾实行修水库、建电站过多引起的,笔者认为那更是无稽之谈。君不见再多的水库与广大的地表相比毕竟所占面积有限(笔者估计水库所占面积不到山脉和土地面积的十几到几十分之一)。广袤土地上涵养水源的量应该数倍于水库的量,其蒸发水汽的能力也应比水库远远多得多。读者可从电视画面中云贵干旱区域的土地,变成裂纹宽度达几~10厘米、深度达10~20厘米的沟壑状,要蒸发掉多少水分,便可知土壤原来含有多少水分。更不要说广阔的水田,以及众多的植物和树木含水与蒸发水汽的能力了。
当今时代,对气象问题的了解不仅是广大民众生存和生产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此类问题气象专家不能像一个非专业人士那样说些没有深度、毫无指导性的言论。尽管笔者也非常理解气象工作和一些专家们的苦衷,但是纳税人供养气象专家的目的,就是气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专家们及时和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这是气象专家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此愿望应该不过分吧。
如果专家再不能对干旱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引导大众采取积极措施的话,勿需多久,前面鸭群的今天,就将是我们的明天。

三、人为因素应为近年我国各地相继持续出现旱灾的根本原因
笔者作为非气象专业的人士,虽不敢言忧国忧民,但出于共同对大家所关心的吃水问题的关注,笔者从综合学科和历史的角度,联系全国近一段时期内出现的许多大面积、持续性旱灾情况,提出2010年前后西南五省市发生的旱情的成因,以及近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的旱情原因假说,笔者认为,这些旱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的平衡被人的活动打破后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活动对气象影响累积效应达到临界点后的异常表现。
其理由和论点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土壤植被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许多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等农药,采取了近乎掠夺性的方式使用土地,导致土壤板结,沙化严重,保水能力降低,相同体积的水量灌溉下,农田含水期明显缩短。放火烧荒、扩大耕种,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森林砍伐失去的植物总量超过人工演替林带来的植物总量,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欠到位。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是导致干旱最重要的原因。
土地承包制下,使农田水利的兴建总体上呈停顿状态,而且长期以来,各地都是只有使用而没有维护,使大量原有水利设施废弃,原有蓄水水域年年减少,失去了防洪抗旱的功能。在降雨充沛的春夏季节,从天而降的水体,大量的雨水通过地面径流又很快重新回到海洋。雨季一过,相当多的地方又重新陷入没有兴修水利时的干旱之中。
2、城镇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程度快速提高。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展,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大量人造地面和墙体的出现,使城市到处是钢筋混凝土修筑的森林,城市绿地和树木等降温的物质严重不足,使地表温度逐年升温,地表对空中的热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热了,农村也未能例外。城市居民感到一年热似一年,很大程度上应与热岛效应变得更加显著相关。伴随着城镇热岛效应的日益增强,强化了城镇上空的上升气流,从而对雨云的托举能力加大,减少了降雨。
3、水汽蒸发减少,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
由于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含水能力差,水利设施蓄水功能大为降低,这些因素所能给当地带来的水汽蒸发量也随之逐年减少。由当地水汽蒸发所形成的降雨必然也在减少。降雨的减少,使各地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造成地表温度只升不降。很多时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有雾的天气已经减少很多,在城市几年都难得看见一次六、七十年代才能看见的大雾天气,就是地表水汽蒸发减少的明显例证。
4、沙漠形成效应导致过往雨云降雨困难,旱情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沙漠专家认为沙漠上空每年仍有不少雨云经过,但由于该沙漠上方始终有上升的气流存在,打此经过的雨云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总是飘往他处降雨,以至于有的沙漠几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下一场雨。降雨不足,导致地表水汽进一步减少;水汽不足又反过来使蒸发量少而难以在本地形成雨云并降雨。不降或少降雨,使该沙漠温度一年比一年更高,又加剧托举雨云的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西南旱灾,自去年9月以来的240天中,安顺上空也曾飘过许多雨云。即便是在今春旱情非常严重的时候,也有许多天雨云密布,可雨云却总是一次次来了又走,不肯降下宝贵的雨滴,尽管气象部门还许多次进行过人工降雨的努力。
笔者感到安顺和许多干旱地区的情形似乎如沙漠效应一般,干旱地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使本地少有或没有足以形成降雨的水汽蒸发,从而丧失自我降温的能力。地表温度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飘临干旱地上空的雨云也无法降雨。没有雨水带来的降温作用,干旱地的地表温度越升越高,可温度越高越难以出现降雨,200多天的干旱就这样在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持续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城的消失,可能就是因为环境破环,一年年的累积,使周围上空的水汽逐年递减,终于到达一定的临界值后,各地自身蒸发的水量也就越来越难以形成雨云而造成降雨。不降雨或少降雨,使各地的地面气温上升,从而一步步地造成地表温度逐渐上升,降雨减少甚至没有,使楼兰古城最终被沙漠所摧毁。
看看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我国各地的旱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楼兰古城消失的历史悲剧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笔者希望,人们应该正视并充分认识气象异常与人的活动关系,将这些旱灾的出现视作气象平衡被打破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的一种警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四、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证明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不可忽视。
或许有人会认为笔者上述假说是凭空猜测,毫无依据。那么,笔者就请读者再来看一看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变化,便可知人类活动到底对气象的影响有多大。
大众在关注气象预报中发现,天气预报曾经有段时期准确率较高。但近十年来,气象预报呈大范围较准、小区域不准,长时段较准、短时段不准的现象。
按理说,现在气象观测队伍整体学历越来越高,观测设施越来越先进,为何其预报的准确率不升反降呢?
笔者认为,十几年前,当气象卫星、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先后运用于气象观测后,为适应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气象部门根据当时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气象预报模型。各地气象部门依据国家气象卫星云图及其大趋势的分析,结合各地观测数据,运用气象观测模型进行计算推理而得出本地预报结论。由于当时所设计的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由此得到的预报准确性也就较高。
可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貌变化日新月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气象的改变。
有人曾夸张地说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南美洲一只蝴蝶在那振翅,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地球的其他州引起一场风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也不无道理。一只蝴蝶在理论上尚且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何况比蝴蝶大很多的人类长期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呢?
地貌随时在改变,而用于气象预报的模型却未能时时更新。因此运用脱离实际的模型计算出来的预报不准确便在情理之中啦。
那么大区域预报较为准确的原因离不开气象卫星这只天眼提供的卫星云图、离不开互联网汇集各地气象数据和超大型计算机快速计算的功劳。在大范围来看,全国和省级气象预测由于占有较多观测数据,因此能够弥补和降低因局部区域地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况且大范围的预测模型自然比小区域的要更宏观一些,所以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与实际就较为接近。
而现在小区域之所以预报不准确,如前所述,一只小小的蝴蝶都能引起或改变远距离区域的气象,更何况城市和农村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君不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大片大片的高楼大厦一年,乃至几个月便拔地而起;大厦之高前所未有,高的达几十层,矮的也有五、六层。建筑对风力和风向的影响不言而喻。城市面积在一天天扩大。此外,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机场不断建成。这些人造地面和墙壁对城市气温的影响也是人所尽知的。
在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农村植被带来明显改变,劈山造田、筑路修桥、村寨建设、开矿办厂、农林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使农村自然地貌也在不断改变。
农村和城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给气象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和农村地貌变化,如果运用已经不存在的地貌气象参数来进行气象预报的计算,不准确是必然的结果。之所以人们都有一段对气象预报较为准确的感觉,须要强调的是那段时间各地建设和发展远没有现在这样迅速,其模型设计和修改的速度要求不高。
可是对现在气象预报不太准确的现象,有的气象专家解释为时至今日气象科技还达不到准确预测的程度。情况果真如此吗?如果到今天气象预报仍不能准确预报小区域情况的话,那航天发射基地和奥运举办城市等这些更小区域的气象预报就应该是不可能的啦。而事实是不仅能够预测这样小的区域,还能够预测出具体日期和时间指定区域可能出现的气象情况,从而有关部门决定航天飞行器的发射和奥运的举行时间。目前小区域的气象预报不准确的现象,笔者认为这里更多地体现了责任和投入的问题。
由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分析,足以看出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消除人为因素造成干旱的对策与措施
要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干旱,自然要从减少或停止上述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乃至气候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对策与措施如下。
1、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恢复地表正常的植被状态。农村要改变掠夺式的农田栽种方法,注意土壤和水田含水能力的保护。尽量使用农家肥种田,以保持农田的保水和肥力,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延长农田存水期,以增加农田对当地空气蒸发更多的水汽。杜绝烧荒行为,保障地表植被的涵水能力。通过保护好农村地表植被,既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降低广大农村的地表温度。
2、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城市要严格按一定比例栽种树木,保留一定的草地。城市一些非机动车道路的混凝土地面应尽可能采用能渗透水的材料铺设,一些墙面也应考虑覆盖植被等措施,以增强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降低混凝土地面和墙面对大气的热辐射现象,使城镇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遏止。同时,通过植物蒸发更多的水汽,改善城镇湿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3、兴建和维护田水利设施,发挥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作用。
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兴建新的水利设施,整体扩大水利设施抵御洪涝、抗击旱灾的有效区域;对原有水利设施不仅要保持水利设施的蓄水水域的大小,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增大这些水域的蓄水容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功能。以此同时,保障和提高各地水汽蒸发的总量,以更多的水汽蒸发,促成区域雨云的形成并产生降雨,从而降低当地地表温度,有利于海洋季风带来的雨云在内地降下雨水。
4、勘探地下水源,构建抗旱的生命之水供给体系。
为防止预想不到的旱灾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威胁,各地均应勘探地下深井水源,并与各地自来水管网进行联网。但是,这些深井水源平常不以使用,只有到各地出现严重旱情时,方可启用深井水源及时方便地为旱区灾民供水,保障旱区灾民对生命之水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各地只有针对上述对策,采取全面和有力的措施,方能够有效地改变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区域性水汽的蒸发量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性地表的升温现象,从而营造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风调雨顺的区域自然环境,极大地提升区域在防洪抗旱方面的能力,为区域人民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

呵呵 粘贴的。。。。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
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带走,导致
我国东部降水较多。与之相反,热带水汽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
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四川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
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
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但形成降雨的第二个条件“水汽”如果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降水。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
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带走,导致
我国东部降水较多。与之相反,热带水汽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
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四川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
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

从去年秋冬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气压团,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导致高温少雨。据判断,旱情很有可能还要持续一个多月。

目前所有气候模型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忽略了地球气候变暖的反馈机制,即温室效应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二是地热对海洋环流的影响。温室效应将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冬天更冷,夏天更热。寒冬过后,今年北半球即将面临的是酷暑。

从大气环流形势看,入冬以来,南支槽偏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

这次干旱真正的原因是气流比较偏弱,今年海上温度高了,陆地上特别是中国北方或者东部地区冬天都比较冷,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我们西南地区主要是受西南气流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不是西南风。

1.西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的水汽难以到达。
2.昆明准静止锋的停留,家具干旱
3.地理位置高,处在第三阶梯,夏季风冬季风都难以影响,难以带来降水
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5.西南多溶洞,地质结构复杂,水资源难以获取


西南干旱的地理成因?视频

相关评论:
  • 19436667597西南干旱的地理学原因是什么
    邓秀哪1. 西南干旱的地理学原因分析:自去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气候一直受到干暖空气的影响,气温异常偏高。通常影响该地区降水的南支槽活动减弱,同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主要通过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够深入云南高原内部,导致该地区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引发了秋冬连续干旱现象。2.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去年6...

  • 19436667597西南干旱的地理学原因是什么 西南干旱的地理学原因介绍
    邓秀哪1、西南干旱的地理学原因: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2、“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

  • 19436667597西南大旱的原因?用地理语言怎么解释?
    邓秀哪西南部区干旱主要原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雨季提早结束 降水持续偏少云南、贵州等2009夏季始少雨特别2009秋季两省降水量异偏少比同期均偏少50%均近60历史同期少值 气温持续偏高20099月1至20102月28云南省平均高气温22.7℃比同期平均高气温(20.5℃)偏高2.2℃打破1952历史同期高记...

  • 19436667597西南大旱的原因?用地理语言怎么解释?
    邓秀哪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出现干旱。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带走,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与之相反,热带水汽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

  • 19436667597西南地区的持续旱情原因是什么
    邓秀哪降水集中在暖湿气流一侧,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减少;2. 3月不是西南地区的雨水充沛期,没有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河流径流量少;3. 西南地区近年来出现土石荒漠化现象,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土地蓄水能力越加降低;4. 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影响(即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气象地理灾害)...

  • 19436667597请教高中地理问题 关于去年西南干旱的问题
    邓秀哪23.纬度低,蒸发旺盛。是所有低纬度地区的共同特点,但决定一个地区是干旱还是湿润的是降水量,就如我国南方与西亚北非几乎在同一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却截然不同(忽略其他原因)。题目提到西南地区是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严重旱情,就说明了干旱是气候异常降水量偏少导致的,故选D....

  • 19436667597西南五省市干旱原因及应对措施
    邓秀哪西南五省现在已经发生干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带有降雨的云层,在几个月内很少经过这里,就形成了干旱,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国家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吹动强降雨雪云层,到干旱地区抗旱救灾,我通过细心研究和发现,造成灾害的强降雨雪是绝对可以改变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 19436667597为什么西南地区多发干旱
    邓秀哪西南就开始干旱了,西南地区干旱都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滇池围海造田,没几年在78滇池都见过底。呼吁对大自然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开发,这些开发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平衡是一种严重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新的平衡。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

  • 19436667597西南地区旱灾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等影响如何解释
    邓秀哪西南地区五月就可以迎来雨季,希望能今年能降足雨,减少冬春季节的干旱程度,若今年的降水量也是像去年一样只有正常的一半,干旱还会出现。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有很多,也有不同的观点。我只能用我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也有不足的地方,毕竟我不是地理专业的,气候是难以捉摸的,有专家说可能几年连旱,之后...

  • 19436667597?西南地区水电大省“缺水”何解为何西南总是干旱?
    邓秀哪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能源基地之一,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南地区也因为其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经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电力供给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在正值枯水期,问题更加严重。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固然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和人类的活动和管理方式有关。西南地区又是全球热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