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正确进行数学启蒙,让他轻松玩转数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

早期数学启蒙教育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数概念、集、分类、比较、排序、时间、空间等等,以及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小班数学启蒙教育是利用有利时机使小班幼儿感受数学粗浅知识,进行初步的数学训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小班数学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1、对新《纲要》的误解。新《纲要》要求“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将数学合并到了科学领域之中,纯数学知识的成分越来越少,特别是小班的数学活动几乎是完全融合在游戏与生活活动中,不单独设立数学学科,因此有的幼儿园忽略了小班的数学教育,这是不科学的。2、目标的单一化。新《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我们认为,在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敏捷性,训练幼儿做事认真,具有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终生教育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教师的许多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数学知识目标的。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如:“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是:感知“1”和“许多”,应用“1”和“许多”表示物体的量,认识“1”。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注重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致使其他方面的目标无法完成。3、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未得到激发。长期以来,教师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运用图片、教具演示,以此解释数学概念。有的老师更怕小班孩子不能遵守操作的规则,放得开、收不拢,从而剥夺了幼儿操作的权利。事实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就能掌握得了的,数学教育应以理解为重,幼儿必须通过自身对物体操作,在不断地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和沟通,建构数学概念,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有研究表明,在数学活动中从事操作活动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其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建立桥梁。二、小班数学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1、活动内容的系列化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的本身是相互关联、系统有序的,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好比链条,掉了一小环,下面的内容就不懂了……”我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选择最适合小班认知的“形”开始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以数形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系列来安排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渗透分类、排序、图形、集合、对应、数量等数学知识,内容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对正方形的认识,设计系列为:感知正方形、寻找正方形、圆圆与方方(区别圆形与正方形)、正方形拼搭组合,方形变变变(排序)。幼儿在与图形的反复互动中获得有关正方形的经验。2、活动过程的游戏化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是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愉、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发地学习。在应用数学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种感官的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竞赛性游戏等,在游戏中要注意:(1)环节的情景性小班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生动的游戏情景能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忘记自我,完全地投入到情景的角色中去,从而主动地感知数学。例如:在大小分类时,我利用幼儿喜欢的“超级变变变”节目,请幼儿来当一回魔术师,将图形从小变到大或从大变到小,幼儿在做魔术师的情景中感知了序列中的递进、递减关系。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情景的安排要有助于幼儿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情景不要太新奇、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2)活动的操作性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对物体的摆弄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数学现象,也只有让幼儿动起才能满足幼儿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主动的探索、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内化数学知识。间隔排序对于小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将要求渗透在串项链、装饰围巾、制作生日蛋糕中,在创造和感受美中,幼儿理解了间隔排序,有的幼儿还能进行两个隔两个排序或进行三维排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3、活动材料的实用化学具是指提供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直接触摸帮助自己获得知识的用具,是幼儿获得认知的介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具本身具有暗示性,适宜的学具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以及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幼儿操作学具的设计与提供上,我们注意:1、注意学具的色彩、大小、数量适合小班幼儿使用,能引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同时为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开发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2、材料的设计与目标一致性,在满足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实用化,为多项活动服务。3、材料的多样性体现在同一目标设计相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同一目标设计不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4、趣味性,注重发挥学具半具体、半抽象、操作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幼儿在有趣地操作中,学得其乐无穷。促使幼儿学习兴趣、自信心、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得到培养和锻炼。如:在帮助幼儿建立数物匹配概念时,我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了“给小动物送点心”“自选数字戴戒指”等实物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设计图片与数字匹配的游戏“给小动物送点心”、“春游快车”、“转转筒”,幼儿在与各种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内化数学知识。4、活动途径的日常化日常生活中存在无数数学的契机,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等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有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如上下楼梯时进行数数;游戏请幼儿比较玩具与幼儿人数的多少,思考如何将玩具与幼儿人数相等;整理玩具时,请幼儿讨论归类的方法。同样在散步、劳动、参观等活动中都可以有机、灵活地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使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5、课程领域的整合化幼儿教育非常注重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中将各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更能使幼儿内化新经验。数学如能很好的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折飞机》的活动中渗透比较远近,幼儿很容易就在飞机比赛中理解这一概念。在音乐游戏《我学青蛙跳》寻找荷叶小屋过程中明白“里”“外”的含义,在科学活动《各种蛋宝宝》中学习了分类,在美术活动《撕贴车辆》中幼儿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在社会活动《认识我自己》中渗透高矮概念,尝试按高矮排序。其实,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的方面不可能是单一的,重要的是老师要挖掘内容中的教育因素,将数学与各科内容有机整合,开发每个活动最大的教育能量。6、指导方式的个别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于数学活动有效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做到三个“最”: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操作的过程要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指导方式。如学习实物与点卡匹配时,杰杰排好实物卡后呆坐在座位上,我提醒到:“快给小动物送小饼干”。杰杰眼中还是很不知所措,我再提醒:“给小动物送一样多的饼干。”了解操作的要求后,杰杰边点数边操作很快完成了任务。琳琳的情况就不同了,从她平时的表现看,她对4以内的点数还不能熟练的掌握,我就为她减少了卡片的数量,并鼓励她在正确点数的基础上寻找相同数量的卡片匹配。根据幼儿的能力、气质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总之,对小班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要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是主动活动者,这样数学活动才能丰富幼儿数学的感性经验,才能真正起到了操练幼儿思维的作用,使数学成为思维的体操。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0bpsNMDA4O1ipLCE1Zus4g
提取码: c8m2
《巧虎快乐数学》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来教小朋友们学习数学的,当然还是由我们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个人感觉《巧虎快乐数学》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赞的,让小朋友们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数学知识,在学习这方面,巧虎的好点子确实值得赞扬。不管是《巧虎英语学习版》还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学汉字》,这些学习的资源都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的学习压力,相反,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或许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处吧。

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柏拉图。

数学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到买东西计算价格,大到火箭升空的运行轨迹,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在幼儿时期进行数学启蒙,这无疑是所有家长朋友们的一个共识。

小叮当是一位刚刚满两岁的小朋友,他是妈妈眼中的聪明孩子。因为刚刚满了两岁,他就能说出大段大段的话语,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接纳都非常的迅速。

有的绘本看过几遍之后,在妈妈下一次读的时候,她就能马上的接出下面一句话。但是这样的认知,在妈妈为他进行数学启蒙之后就完全大变样了。

从最简单的数数开始教起,小叮当用了两周的时间,才勉勉强强的数到了10,而且数的时候还老是出错。



小叮当的妈妈不禁开始想,难道我的孩子在数学方面就是个学渣吗?我是不是应该放弃他的数学培养而着重关注他以后在文学上的发展呢?

一、为什么要进行数学启蒙呢?

1.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认知的发育离不开思维逻辑的提升。那么如何去对思维逻辑进行训练,成为了孩子认知发育的重中之重。

数学中所体现的逻辑思维训练是其他的学科所不具备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把一个东西从无到有,并且最后具象化在自己的脑中,是思维逻辑形成的基本原理。

数学的训练方式则是通过抽象的思维逻辑,最后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本身就是锻炼思维逻辑的一个最佳途径。

2.与生俱来的数感。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空间里分别放上两堆一样的物体,但是一堆数量少,一堆明显数量更多。



依次将四十八个半岁的的小朋友带入这个空间,让他们去分辨哪一堆物品多,哪一堆物品少。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能分辨出较多的那一堆物品。

这一种对数量估算的能力,是无需经过培养,天生就有的一种模糊计算能力。也就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数感。

模糊计算能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的基础,通过适当的数学启蒙则能将这种与生俱来的模糊计算能力,通过人为的训练转化成一种具体计算能力。

3.我国教育大环境。

虽然我国教育一直在倡导减负,并且在幼儿教育方面也一直提倡学习国外的那些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但是应试教育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我国教育方式的主流。



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乃至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数学启蒙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难教,数学启蒙总觉得像在做无用功,或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孩子最后收获到的学习成果不成正比。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走入了数学启蒙的误区。

二、数学启蒙有哪些误区呢?

1.认为数学就是数数。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正确的从一数到100,就已经算是对数学完成了启蒙教育。其实这个是很不正确的。数学启蒙的内核应该是告诉孩子一个完整的思维逻辑,让孩子有通过思维逻辑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很表面的去认识一些数学里面的常识,就算了解数学了。



2.必须通过不停的做题来锻炼数学能力。

口算题、心算题、100以内加减法等等,基本上都是学龄前儿童的必备习题。

小露珠再过不久,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但是她一点也不想成为小学生。因为小露珠的妈妈告诉她:只有完成了这本趣味数学题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小学生。

每次听到妈妈念:“这个笼子里面关了10只鸡,5只兔………”小露珠就感到头疼无比,因为她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把鸡和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同时她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她数清楚了鸡和兔子的腿就能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呢?

虽然反复的练习与积累是数学成绩提高的一个关键,但是这样的练习,我们应该更多的放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在启蒙阶段,我们还是应该更多的以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育模式为主。



3.会做题就是理解数学了。

这样的误区绝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身边如过江之鲫的教育机构造成的。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成果侧重在“做出成果”这样的功利性目的上。

大部分的教育机构以及他们出版的书籍,对于数学的各种概念基本都是一带而过。着重讲解的都是数学中大部分存在的定式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言道的“套路”。

课后所留下的习题也都是以这种套路题为主,让孩子们都造成了一种得套路者得天下的错觉。这种方法虽然能让我们很快的掌握数学的方法,但是这明显就忽略了学习数学这件事的本质。让孩子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数学启蒙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

1.认识形状。

小朋友一岁之后往往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非常的感兴趣。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他发现他喝水的杯子是一个圆柱体,头上戴的小帽子是一个圆形,孩子手里的小积木可以是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折纸。

折纸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非常强的小游戏。让孩子对轴对称,大小变换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于孩子空间想象力的萌生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绘本阅读。

绘本阅读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喜欢进行的游戏之一。选择适当的数学启蒙类的绘本,可以更大的提高孩子对数学启蒙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数学的概念。并且绘本中还包括了许多数学逻辑,比如测算、序列、统计等等。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本风靡全球的数学启蒙绘本。

《小羊睡不着》、《先有一个苹果》、《搬过来,搬过去》、《天生一对》



以下就是一些数学启蒙的建议
建议一,利用环境中的数学,强化孩子数学思维
家长可以适时抛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难题,邀请孩子一起帮忙解决。比如,今天要家庭聚餐,带着孩子数一数要来几个家庭?分别有多少人?他们大概什么时候会到?需要多少个碗和多少双筷子?这可以帮助孩子强化数数的技能,并能接触一些简单却常见的加减运算,培养数感。
今天去超市购物,请孩子算一下其中几样物品的价格并付款,或是让孩子帮你数一数买了多少个土豆,多少瓶牛奶?同样的,重复地帮助孩子进行加减训练,并且能让孩子对金钱有认识,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金钱联系起来,具象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孩子记忆和理解。
今天出去旅行,多多关注一路上的路牌,距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公里?导航显示还要多少分钟可以到达?虽然速度公式不要求在一二年级就掌握,但前置性的接触可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抽象的公式如果能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日后孩子遇到生活应用题,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解答。
建议二,用“数学的语言”,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思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数学语言,只是太过简单,所以作为家长可能会忽略这个孩子绝佳的学习机会。家长可以通过提高数学语言在生活中使用的频次,强化数学语言在孩子脑海中的记忆,使其在下一次遇见相似场景时,能够快速回想并模仿你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者回答。
比如,只带了十块钱去便利店,买糖用了三块钱,那么我们剩余几块钱呢?
买淮山时,要长一点的还是短一点的?大盒饼干比小盒饼干多了五包,大的15元,小的10元,我们要买便宜一点的还是贵一点的?要买写字用的笔,要粗一点的还是细一点的?买便利贴,要长方形形状的,还是三角形形状的?
建议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比如,让孩子角色扮演超市收银员,帮助你结算金额。除了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2个2个数、5个5个数、接着数等计数方法。土豆买了三袋,一袋有五个,那一共有多少个呢?

我认为父母要让孩子多去接触数字,然后培养孩子的数学逻辑,这样才能进行数学启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7sbICGoPmIuoqU4emmp3w

 提取码: vxn2 

希望可以帮到您和您的宝宝。

《洪恩宝宝学数学》是一套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全面的幼儿数学教育产品。它围绕数学教育知识点构建教学体系,充分展示了数学教育独有的风格,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大量选用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接受性。



数学关键在于数感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将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场景和具象的物品,让孩子发生数的概念,把计算的兴趣培养起来。绘画,玩具,游戏,动画片等都可以锻炼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


怎样才能正确进行数学启蒙,让他轻松玩转数学?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