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民和县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显示,全县范围内存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如重唇尖底瓶、弧形三角纹彩陶曲腹盆以及骨、石用具与装饰品等,与河南、陕西、甘肃一带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包含民和地区的先民们就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和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属于《禹贡》雍州地,是西北羌戎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民和当时隶属于陇西郡管辖的西北边疆地带。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了允吾县,隶属金城郡(治所位于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立了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置了白土县,隶属金城郡。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了晋兴郡(治所在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有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所在今甘肃永靖县境)位于黄河以北的青海东南地区。北魏时期,在民和古鄯设立了北金城县,隶属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北金城县改名为龙支县。北周时期,龙支县政隶枹罕郡(治所在河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北魏西都县改名为湟水县,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唐代初年,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民和地区陷入吐蕃统治。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民和地区重新归入唐朝统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民和地区再次陷入唃厮啰政权的管辖。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收复河湟地区,民和先后属于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于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立了古鄯千户所,其辖地覆盖了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置了驿站,后称古鄯驿,成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成为了养殖官马的场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的职务提升为守备,并设立了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民和成为了西宁卫控扼要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将碾伯千户所改名为碾伯县(今乐都县),民和为其辖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立省制,将碾伯县改名为乐都县,民和亦纳入其中。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两县中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1949年9月2日,民和县解放,9月8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民和县改设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扩展资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780平方千米。总人口42.13万人(2011年)。以汉族为主,回族约占总人口的46%,土族约占12%。县人民政府驻川口镇,距行署驻地85千米。邮编:810800。代码:632122。区号:0972。拼音:Minhe Huizu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沿革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