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表达力作者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这个词语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出自《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笔下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用今天的话讲,“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存在困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摘自http://news.163.com/10/1025/18/6JS2R7DL00014JB6.html

不到他发奋想知道而不得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知道却无法表达时不去开导他。

启发式教育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表达力作者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