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争论的事件背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在朝会上,他先让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一见卜得《革卦》,便高兴地说《革卦》的彖辞讲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卦比它更吉利啊。
群臣见状,不敢多言。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想要阻挠用兵么,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为陛下所有,但我是国家大臣,知道用兵危险,怎能不说话。
过了好一会,孝文帝才消了气,说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也没什么关系。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
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
赞同地答道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孝文帝又担心地询问道北方鲜卑人的习俗好依恋旧土,如果迁都,必将惊惶不安,为之奈何。
澄果断地答道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能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子恂为太子。
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因汉化改革而被后人熟知,其中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当时的鲜卑族是在山西地区的,当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地方是比较偏北的,所以寒风凛冽。
由于土地的问题是比较干燥的,所以生长出来的农作物是比较少的,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不高的话,那么想要真正的强大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还想要推行其他的政策是天方夜谭的。但是如果迁都洛阳的话,粮食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的,那边的地理环境是比较好的,土地资源比较的丰富。
并且当时汉族的农作物的生产工具也是比较先进的。其次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北魏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很好的,气候比较的干旱,并且气温是比较低的。
这样会影响百姓们平时的生活,而洛阳是气候是比较好的,常年都是温暖湿润的,也是历代帝王比较希望的帝都。
除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孝文帝还有很多的汉化改革是比较出名的,比如说是让鲜卑族和汉族的人民进行通婚,这样直接从根本上面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因为之后不会再分鲜卑和汉族两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文帝迁都洛阳

迁都的故事很多啊,盘庚、周平王、孝文帝、隋炀帝、武则天、海陵王、元世祖、明成祖、努尔哈赤、顺治等都迁过都,不过看你的描述,要找的不知是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事。
公元493年,孝文帝精心制定了一个策略:假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事情果然如此,当孝文帝提出南征时,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起来反对,一时使南征之事搁浅。为了实现南征迁都的愿望,孝文帝首先将拓跋澄召见入宫,推心置腹,言明利弊,最终取得了拓跋澄的支持。公元493年7月,孝文帝率群臣及步骑20万兵发平城,宣称南征。九月,大军到达洛阳,阴雨连绵,北方人都为气候的不适应所困。孝文帝暗喜,命令全军骑马出洛南征,此时群臣都叩头谏言要求停止进军。这时孝文帝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说:“如果你们都拒绝南征,我们就迁都到这里,你们认为怎么样?”于是,群臣都面面相觑,只好都同意迁都洛阳停止南征。

北京曾经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12月15日在印尼日惹召开的一个关于城市空气质量的环境会议上发表报告指出,北京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为每立方米142微克,与西安、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和印度首都新德里一起成为了亚洲空气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大城市,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水平的4至7倍。
朱镕基总理在任时就感叹中国有可能因沙尘暴而迁都。包括耗费巨资的南水北调方案也可由迁都节省巨额资金。 北京有超过500万辆汽车,被称为“首堵”,网民戏言“中国堵车哪家强?”
2010年12月13日,上海社科院学者沈晗耀表示: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将其表述称之为“迁都治堵”,认为不论将首都迁往何处,都会是再造一个“北京城”,对于治堵本身并非治本的良药。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特大暴雨袭击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短短两个多小时,一条道路变成了河流。有位市民回忆“有个人被水流卷走,挣扎中,一辆车被水流推着向他撞过去,虽然他避开了,但还是被水裹挟着冲走了”。此次特大暴雨,致使79人遇难,10660间房屋倒塌,全市190万人受灾,其中房山区80万人,经济损失116.4亿元。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水是否通畅除了地下管网需要足够粗大之外,还和其与地面相连的井口井盖设计及垃圾管理有很大关系。大雨如注之下,如果马路上的出水井口不够多,井盖设计不合理导致排水能力不够,或者排水口被垃圾(树枝树叶或塑料袋等)糊住无法排水,就很难避免积水和内涝。因此,地下管网和地面设施的统一设计科学管理至为重要。凤凰卫视评论员吕宁思说”大自然的一些挑战或者突袭,给我们城市设计及管理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训“。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北京的“人口爆炸”让人触目惊心。16年来,北京常住总人口每年净增近20万人,流动人口每年净增量则超过20万人,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座中等城市人口。截至2007年6月底,北京市户籍人口已达到1204万,流动人口总量为510.7万,全市实有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甚至连2007年年末全国楼市都不太景气的时候仍然是“一片大好”。
人口膨胀引起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不足,污染严重和老城拆迁使古都的文化风貌遭到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后,近几年每年缺水均在4亿立方米左右。根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总报告》,预计2010年北京市需水量将达到53.9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13.35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相比北京市2010年将缺水12.62亿立方米。由于北京长期超采地下水,到2004年为止,已经形成了以朝阳区为中心的约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并引起地面沉降,道路塌陷等问题。永定河,潮白河,出现多次断流。 唐代易学家李淳风《推背图》第四十五象,称中国共产党领导时期是炎运,即火德之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兴于水,衰于土,旺于火。房地产的疯狂将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海洋发展计划,同时要发展火药与精神文化才能使中国强大。水为印为智慧,必须放弃粗放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多种树木,发展水利农业。努力建设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将是我国的发展目标。
2008- 2018年丁卯运:丁运生己土,虽有葵水回克丁火,然印星有伤。丁卯大运,甲木强、政权会更加牢固,国力会增强;丁火泻秀,代表创新和改革的欲望。卯酉冲体现的是社会矛盾。至2018年丙寅大运戊戌流年,中国将国力会发生巨变,四方国家前来朝贺。 回顾过往,逢己土年皆有大事发生。
中国的历史一直是由三大龙脉主导国运,贺兰山脉、六盘山脉、秦岭山脉一带是中龙之气最重的地方,从西周开始,中国主要由中龙主管国运,中龙的龙气比较持久,所以适宜长治久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一带是北龙之气最重的地方,自元明两朝开始,中国的国运移交给北龙管理,北龙的龙气因爆发力强,所以后劲不足。大别山脉、武夷山脉一带是南龙之气最重的地方,明朝的兴起以及中华民国都是在南龙的庇护下诞生的,但南龙的龙气一直比较弱,所以可兴但不可图长治。
中龙、北龙一直以来都是轮流主导国运的,南龙因为本身气弱,而主要担负帝王出现和政权兴起的责任。所以历史上统一的王朝都基乎建都在西北地区、中原地区(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燕地一带,而多数开国领袖和起义事件的出现都多在南方地区。
当下中国的都城在北京市,北京属燕地,也就是说在北龙的龙气范围内。北龙最后的一次小运八运会在2004- 2023年,龙气将在这次八运末,也就是2024年左右在爆发完小运九紫火之后损耗殆尽,所以迁都之事得安排进日程,否则龙气耗尽,国运衰退。因此最好在2023年的年底前把首都从北京迁至中龙的范围内,也就是西北地区、中原地区(注: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
根据地形分析来看,主吉西北地区,次吉中原地区(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下吉南方地区。若要建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西北可在渭南蒲城建都,中原可在濮阳南乐建都,南方可在南阳唐河建都。




迁都争论的事件背景视频

相关评论:
  • 18868752517宋太祖赵匡胤曾考虑过迁都洛阳,为什么没能成功?
    沈变呼实际上赵光义之所以坚决反对迁都是因为汴梁当时是开封府尹赵光义经营多年的政治地盘,而主管洛阳的河南尹焦继勋是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岳父。如果迁都洛阳的话,那么赵光义就会被失去自己的核心地盘并被侄子压制,失去继位的可能。就在赵匡胤和赵光义有关迁都问题的争论后不久,赵匡胤便在“烛光斧影”中神秘地去世...

  • 18868752517努尔哈赤什么时候迁都沈阳
    沈变呼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后由皇太极更名为盛京。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三月,后金汗与诸贝勒大臣就迁都沈阳一事,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帝聚王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东京城新筑宫廨方城,民之居室未备,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矣。”帝不允,...

  • 18868752517...和他的文武大臣有过一番争论。请你设想双方争论的内容。急需啊_百度...
    沈变呼让他们的游牧风格变成汉民的男耕女织,让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样民族融合了,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迁都到洛阳也能更好地窥视中原,威胁南朝。最后是以出征为名,把文武百官骗到洛阳就不走了,最后定都洛阳的。所以他们的争论内容就是各自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你可以想想的。

  • 18868752517保护清朝的龙脉?揭秘努尔哈赤仓促迁都之谜
    沈变呼谜团之一,汪涵匆忙迁都只是为了保江山龙脉?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挺进辽东,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宫殿建设。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王朝初期的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大臣和贝勒商议此事,提议迁都盛京。群臣立即强烈反对,但...

  • 18868752517清朝曾有5次机会迁都西安,为何都没成功?
    沈变呼正在为是否迁都西安争论不休的时候,《北京条约》签订了,英法联军撤走,咸丰皇帝才放弃了迁都的念头。描写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油画 第二次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前夕。当时,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从东北和山东两个方向进攻,威胁北京安全,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于建都事宜的思考。康有为照片 其中,...

  • 18868752517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肯迁都却吊死煤山树上
    沈变呼次日,在早朝上,众朝臣开始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山海关力守京城,另一派主张决不能弃山海关,结果吵了半天,仍旧相持不下。其实,那些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朝臣们,只是不想承担责任,并非是想誓死保卫国家,因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大臣陈演动机就不纯。他想:“如呆我表态放弃国土。那么以后一定...

  • 18868752517明成祖朱棣为何迁都北京?当真只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吗?
    沈变呼纵观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因此历朝历代都不会轻易的迁都,然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就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朱棣是一个文韬武略不输其父朱元璋的英主,他为何要迁都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解惑,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分析明成祖朱棣...

  • 18868752517宋太祖赵匡胤曾考虑过迁都洛阳,为什么没能成功?
    沈变呼5. 赵光义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出于个人利益考量。开封是他的政治基础,而洛阳的主官则是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岳父,迁都意味着赵光义可能失去权力和地位。6. 在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迁都争论之后不久,赵匡胤离奇去世,这可能与迁都问题有关。赵光义继位后,没有深究兄长迁都洛阳的真正意图,这为北宋的“积贫积弱”...

  • 18868752517盘庚迁殷是什么历史事件
    沈变呼这些内乱和水灾不仅导致了都城的迁移,还引发了关于王位继承规则的激烈争论,有的支持父死子继,有的主张兄终弟及。这些权力斗争使得国家陷入了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盘庚决定迁都至殷,这次迁移标志着商族首次定居下来,并开启了一段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的时期。盘庚迁都后,实施了商汤的政策,恢复了国家...

  • 18868752517当年清朝选择从燕京(沈阳)迁都到北平(北京)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次迁都...
    沈变呼这个很容易理解啊,当时南方地区经济明显要比北方发展的要好很多,而且越靠近南方经济作物和粮食产量也高很多,所以迁都自然会往南边去。争议这个自然是有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