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天灾频发,赈灾措施、物资很到位,对灾后经济重建也有一套,是什么?

来自:新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天灾之一旱灾

中国是世界上天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实践,危及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因此,历代统治者秉承着传统的重民思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推出多种赈灾抚恤措施。

宋朝,社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猛增,加之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文人重视仁政,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作为稳定社会,巩固发展的一剂良药日益发达、得到完善,形式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救荒济贫,开始逐步建立了为后世所称赞的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措施和社会救济保障措施。

宋代文官

天灾频发,这是什么样的宋朝

1.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赈灾抚恤的基础

中国古代以农业发展为重中之重,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是人口和耕地的数量。尽管唐末五代战乱,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但宋初统治者创法立制时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效果显著,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恢复。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为赈灾抚恤措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样,宋朝空前发达的农工商业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综合国力的进步,而强盛的国力也为推进大规模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宋朝工商业发达

2.赈灾抚恤,赈的是人抚的是心

随着生产的需要,宋朝的耕地面积日益扩大,为了补充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随之而来的是宋朝的人口激增,这种爆炸式的人口的增长,可谓空前。“到宋徽宗大观四年全国户数已达到20882258户。仅以每户5口算,人口已超过1亿,远远超过汉唐,甚至几乎是盛唐人口峰值6000万左右人口的二倍。”人口越多,为了体现人文关怀,与之相配套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也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3.完善的好时机

宋时,我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在前朝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下已基本确立,全社会范围内对赈灾抚恤体系、措施已相当关注。尤其是宋朝的士大夫或行政官员,对于赈灾抚恤措施都是相当重视,这也是纵观宋朝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民反抗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

赈灾抚恤的水平、涉及的范围也逐步提高扩大,在各个方面均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抚恤措施和类型多样的赈灾机构。北宋时期,这些制度还是仰赖政府推行,但在南宋后,各界的社会力量对这一体系、措施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大。

赈灾抚恤怎么做

1.纯官方行政性措施

纯官方行政性的措施,是指属于官府行政职能内的赈济内容,以单方面的受、与为基本特点,不太考虑经济效益,是一种纯工具性的行政行为,其具有一定的王权象征意味。主要措施包括、赈贷、、施粥、就粟、募兵、倚阁、免、免役、宽禁捕等等。

这些措施有的是将救济品无偿地提供给受助者,赈给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将救济物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借贷的方式免息或收取少量利息暂时给予受助者,《宋史》中:“太祖建隆三年,诏赐沂州饥民种、食”;有的是对受助者施以饭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施粥赈灾”,但这种方式难以,难度性较大。以上这些措施目的都是在于帮助灾民度过临时性的生活困难,以维持最低生存需要。

宋代赈灾

这些措施运用普遍,对于无偿还能力的赤贫者,受灾面积较大、灾荒程度严重时的难民,或是缺少生产资料需要安置的外来人口,都能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原则为从下及上,在下户之前,先赈济老幼疾病及不能生存的人。

同时,官府在灾荒年岁,往往会为社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以此来与赈灾抚恤的措施相适应相辅助,例如,政府会对中产以下人户的应征赋税、役延缓征收或直接免除,会对因饥饿而犯法者宽减刑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会招募饥民为兵,实行以工代赈雇佣饥民兴修工役。

这些制度是宋太祖依据“守内虚外”和“议所以予民,不若宽所以取民”而制定的一项赈灾抚恤的重要措施,对后世影响很大。除了无偿赈济,还有有偿救济,官方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将救济米、粮减价卖于受济者,但这一方式对粮、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救荒活民书》中:“惟是坊郭则每日零细粜与浮居之人,每日五升或一斗”。这些纯官方行政性赈济措施,在宋朝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太祖

2.市场性措施

市场性的措施,是指利用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以供求关系为依托,主张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更多考虑效率,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以赈灾抚恤为目的,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天灾时的饥荒问题,工具性更强。主要措施包括罢官籴、弛禁榷、减商税等等。

通过暂停每年官府例行收购的粮食,使粮价不至于攀升,为一种平抑粮价之良法;或是放松国家对官营商品的垄断,如盐、茶、酒、矾、铁等重要商品,并且开放一些国有或私有山泽林地、鱼塘堤坝,使饥民可以借助贩卖此类商品的机会或自采自摘而取得生活资料来谋生度过饥荒;还有允许商人谋利,通过借助商人自发的追求利益的行为来平衡物价。

宋代商人

如宋朝根据不同的灾情规定:凡是运往灾区的粮、物,批准一定的减免税务的优惠,商人闻利而动,积极向灾区运输贩卖粮食。有些地方官吏不仅会主持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还会主动与商人合作,以向灾区赈灾抚恤。这些市场性措施,大部分都是宋朝首创,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3.利用民间力量的赈济措施

利用民间力量的救荒措施,是指国家在这一部分中扮演组织者,发动群众的力量、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进行赈灾抚恤,这一措施与国家相辅相成,成为社会受灾条件下提供资源的有力补充。主要措施有劝说富户无偿接济贫困户或以低价卖出所囤的米粮来惠及贫民。

富户接济

《宋会要》中:“对多数乡居官员、士人或富豪捐粮进行褒奖,然名上是本着乡土的回馈与关爱,儒佛的恻隐之心,但现实中仍有为官府所迫,或有顾及切身利益为考量,想借由‘纳粟补官’之举来泽被后世。”

宋朝依此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奖励措施来保障这项制度的顺利推行,朝廷的奖励对于不少富民来说还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半村野人闲谈》中:“是年四月,登州年平县学究邓巽出粟五千六百石赈饥,乞补第巽,不从。晁回、李维上言,乞特从之,以劝来者,丰稔即止。诏补三班借职。自后,援巽例以请者皆从之”。

《宋会要》

社会赈灾大体系

1.灾前社会救济——预防

宋朝天灾频仍,为了降低灾害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程度,国家积极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重视灭蝗,建立粮价呈报制度,完善粮食仓储制度,建立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等,以切实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把赈灾抚恤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受灾时期社会救济——临时

受灾时期的赈灾抚恤体系主要有尽早地就地赈灾,多方筹集赈灾经费,充分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粮食流通量和禁止阻止粮食出境,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同时通过收购饥民的物品和减免饥民的商税,或使饥民付出劳动来获取报酬,来间接地达到赈济的目的。

饥民劳动获报酬

3.灾后和平时社会救济

灾后和平时的社会救济是古代赈灾抚恤体系的核心部分,赈灾抚恤必须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主要包括以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的方式帮助流民返乡;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对他们进行就地安置;收养救济经济能力低下的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有效地完善了赈灾抚恤体系。

总结

宋朝开始从传统的以国家行政为主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与调动市场、动员全社会的方向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相结合。

宋朝灾民

从性质上来说,其措施虽然没有从总体上脱离统治者的恩赏,但已向国家义务的方面发展;从制度上来说,赈灾抚恤措施之前多为历朝历代遇天灾时的不得已措施,是一种被动的临时性举措,但宋朝时开始制度化地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主动预防天灾人祸;从属性上来说,宋朝的这些措施已经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地开始借助市场和民间力量,共同抵御未知的灾祸。

宋朝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赈灾抚恤转型发展方向,这一期间很多的开创性的举措在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灾后和平时的社会救济是古代赈灾抚恤体系的核心部分,赈灾抚恤必须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主要包括以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的方式帮助流民返乡;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对他们进行就地安置;收养救济经济能力低下的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有效地完善了赈灾抚恤体系。

因为宋朝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物质保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宋朝懂得体恤百姓,将百姓的生命安危置于治国的首位,所以对于赈灾的措施,往往是积极有效的。

宋代前的救济制度先秦时期的救济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和唐代时期的制度,先秦时期作为我国古代救济制度的萌芽阶段,为后来朝代的救济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先秦时期,西周的救济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西周的救济制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于老弱病残的救济,史记,将其称为,保息六政,保息六政有力的缓和了当时西周社会上阶级矛盾的冲突,第二类则是赈灾制度,以天灾有聚万民,一曰散利,十有二曰除盗贼,总计十二条措施,虽然并不能完全可行,但是为后代的赈灾制度提供了参考


宋朝天灾频发,赈灾措施、物资很到位,对灾后经济重建也有一套,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775078945明知有些古代皇帝和朝廷不爱农民,为什么农民会拥护它?
    臧家俊第一,明末自然灾害频发,而明朝崇祯上位后,不在任用宦官,裁撤厂卫,这样的结果导致文官一家独大,得不到监督,贪污腐败横行,造成朝廷赈灾物资侵吞,在加上明末不去商人大地主阶级身上收税,反而对平民不断的加派辽饷,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能不反?所以只要有起义军,被逼走投无路的百姓,怎么能不拥护? 第二,土地兼并,...

  • 17775078945正史上真实的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是怎样的一个人?
    臧家俊北魏初年,天灾人祸频发,采取了赈灾减负、劝课农桑等措施,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治国有方,虽早逝,但在北魏开国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拓跋珪开国,下启拓跋焘一统北方)。史书中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南北朝史学家魏收在《魏书·卷三·帝纪第三》中评价他:“帝...

  • 17775078945崇祯为什么会失败
    臧家俊3. 无法应对灾荒:在面对天灾时,崇祯皇帝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赈灾救灾,反而加剧了民变。4. 朱家子嗣繁多: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导致朱家子嗣繁多,这些人平日不劳而获,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崇祯皇帝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面临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崇祯...

  • 17775078945为啥明末农民一起义就有很多农民拥护?
    臧家俊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民是根本,所以中国就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都是由农业生产得来的,从宋朝的“士农工商”就能看出来,农者是排在第二位的,农民只要有地种,有粮食吃,一般都是很朴朴实实、本本分分的!一旦农民没田种、没饭吃...

  • 17775078945古时候闹蝗灾,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不吃蝗虫充饥?
    臧家俊这虽然是人性的泯灭但是更是对当时生活的无奈。除了朝廷的压迫之外,百姓最害怕的就是蝗灾。那些蝗虫会吃掉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只要蝗虫一来那么土地几乎是寸草不生。粮食短缺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虽然政府有进行救灾活动,但是大部分的赈灾物资都被当地官员克扣下来这些赈灾物资分到老百姓身上的...

  • 17775078945历史上人吃人最多的朝代是哪个,有何依据?
    臧家俊在明英宗时期,饥荒导致的绝望使得一些人丧失了人性,被迫采取人吃人的方式以延续生命。这种惨剧在明思宗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饥荒的次数增加了,对民众的压迫感也更为沉重。朝廷虽然有赈灾的措施,但由于腐败问题,这些救援物资往往未能真正到达灾民手中,使得救助机制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明朝的一些...

  • 177750789451628年是哪个朝代
    臧家俊1. 崇祯帝继位后,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崇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削减官员俸禄、减轻赋税等,试图挽救国家危机。2. 在经济贫困的背景下,人口爆发和天灾频繁,导致灾荒频发。同治年间,北方发生了严重的黄河决口,数百万民众受灾。二、崇祯帝在位期间,明朝还面临了大规模的土匪起义,由李自成、张献忠...

  • 17775078945如果在春秋战国发生灾害,政府是如何救助百姓的?
    臧家俊就是采取一系列爱惜民力、节省物力的节约措施来缓解灾后物资紧缺的状况,也叫节约度灾,这种措施多被统治者所倡导,但真正付诸于实施的很少,大多流于形式;在大灾之年,灾区粮食不足,民用匮乏,赈济灾区需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统治者为减少民怨,就要进行赈灾,而赈灾的物品数量巨大,这就需要平时厉行节俭,将省下的粮食和财...

  • 17775078945曾经强大的金国,怎么到了第八位君王完颜珣的手上就不行了?
    臧家俊金章宗前期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长。但是到了后期,天灾频发,黄河三次大决堤使得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财税大受影响,而赈灾和河防又使国库紧措。加之信用外戚,政风下滑,在国力衰退的同事,军事逐渐荒废 ,也给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蒙古崛起;而南宋见金国势力...

  • 17775078945中国的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二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臧家俊这些措施不仅没能缓和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导致天下大乱,各路人马纷纷起义而灭亡。 新朝的灭亡很大程度就是政策失败所导致 东汉:(25年―...所以农民起义较之前的朝代要频发的多。 对外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贪官掠夺都成为造成地区局势恶化的原因。一段农民起义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就会波及全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