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战争发生的基本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来自:络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唐末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 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悲剧性的结局。这次农民起义,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方针,显示了极大优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继而攻入湖北,然后避敌主力,大踏步进入长江以南,这是唐末农民起义中独特的战略战术,流动作战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拥护下日益壮大。黄巢起义军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牵着唐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使唐朝对洛阳、淮南、江南不能兼顾。正是由于起义军前期战略战术运用正确,才取得了攻占长安的胜利。但是,流动作战容易产生流寇主义思想,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即使攻下长安后,仍然未能巩固。这就使唐军得以重新占领被起义军波及的地区,并逐渐收缩包围圈。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 (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黄巢攻克长安后,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策略,给了唐僖宗为首的地主阶级残余势力喘息之机,使敌人能够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扑,导致了政权丧失。分裂起义军内部,是敌人进攻的另一种方式,王仙芝、朱温的投降活动,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失,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这些血的教训,但这次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政权,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经济,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唐朝末年,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政治的腐朽和连年的战争,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皇帝、官吏、藩镇,僧侣,地主、富商霸占了绝大多数土地,藩镇割据和战争越演越烈,使统一的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尽管如此,唐朝政权还是向农民催征?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基础上,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公元八七四年,王仙芝在河南的长垣(今范县)发动起义。第二年,黄巢在山尔曹州(今菏泽县)率众响应。两支起义军的会合,仕大了农民起义军的力量。起义军攻州夺县、镇压地主、开仓济贫,得到农民热烈支持,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万人,势力扩大到河南,安徽、湖北等广大地区。

公元八七八年,王仙芝在湖北一次战役中堵死,黄巢被推为起义军统帅,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号召农民把斗争的锋芒对准唐朝政权,冲破唐朝的封建统治。起义军在这个号召下,南征北战,把唐末农民战争推向高潮。先是转战于山东、河南、湖安徽等地,随后十万大军横渡长江向唐朝统治薄弱的江南挺进,战斗在江西、浙江等地,起义军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开辟了一条七百里长的山路,进入了福建、广东,攻克富庶的广州。起义军在这里一面休整,一面准备北伐。八七九年,起义军开始北伐,再渡长江天险,攻克洛阳。这时队伍已达六十万人,纪律严明,锐不可当,直逼长安大门潼关。长安城中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一片慌乱,百官纷纷逃窜,唐僖宗逃往四川。八八一年,起义军占领了敌人的老巢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受到了长安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是,起义军进入长安后,还是采用流动战术,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没有乘胜全歼唐朝残余势力,给敌人造成;反扑的机会。八八三年,处于无粮无援的起义军,不得不退出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坚持战斗。八八四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最后失败。黄巢率领千余部属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历时十年,行程几万里,转战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黄巢农民起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提出了“均平”,“冲天”的政治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在贫富尖锐对立的形势下,提出平均财富的革命要求,标志着我国农民战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冲击了封建秩序,打击了地主阶级,削弱藩镇势力,使唐朝政权濒于灭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虽然取得暂时的胜利,最后还是不免失败,这是留给革命人民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




唐末农民战争发生的基本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8320818439讲真,是谁拉开唐末农民起义序幕的?
    窦苗婷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是谁拉开唐末农民起义序幕?是裘甫。裘甫起义发生后,唐朝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裘甫起义后有庞勋起义,庞勋起义后有王仙芝起义,王仙芝起义后有黄巢起义。拉开唐末农民起义序幕的人之所以是浙东的裘甫,是因为唐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八道,浙东就属于东南八道地区...

  • 18320818439黄巢起义的原因
    窦苗婷2、意义:标志农民起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义军在斗争中注意分化敌人,避实就虚,运用流动战术,在前后十年间,经过十二个省,行程两万余里。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3、唐末农民战争基本上瓦解了唐政府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大地主庄田经济,扫荡了门阀残余,使残存 ...

  • 18320818439黄巢起义:唐末轰轰烈烈的大起义
    窦苗婷行程两万余里。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唐末农民战争基本上瓦解了唐政府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大地主庄田经济,扫荡了门阀残余,使残存的士族门阀“丧亡且尽”。土地集中和农民逃亡的问题因而缓和,自耕农增多,佃客的身份地位稍有改变。这就为五代、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18320818439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是什么?
    窦苗婷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第二个裘甫起义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

  • 18320818439唐末时期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如何推动宋代经济发展的?
    窦苗婷另外因为老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随之带动着社会手工业,各种工商业不断发展,并最终推动了宋代经济。1、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大批世家大族 唐末农民起义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唐朝末期时大批世家大族占有着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财政农业等方面。农民起义军每到一地都对各地豪强大族进行重点打击,经过了多年农民起义...

  • 18320818439唐末农民战争读后感
    窦苗婷流寇主义当然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黄巢等农民军将领战;第三个失败原因是,黄巢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大起义之一(另两次为秦末和明末)。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这次...

  • 18320818439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包括1统治腐朽2宦官专权3潘镇割据4开发大运河...
    窦苗婷D,开发大运河是隋朝的。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已无力控制藩镇。

  • 18320818439唐末农民起义作用
    窦苗婷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 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

  • 18320818439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窦苗婷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

  • 18320818439水浒q传科考答案
    窦苗婷24.唐末农民战争和明末农民战争爆的相同原因是 外戚乱政 世庶地主争权 宦官专权 答:宦官专权 25.吴敬梓的哪部作品是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为主,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聊斋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 答:儒林外史 26.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几个地质时代? 7个 6个 5个 答:5个 27.中国的尼姑最早是何时出现的? 南北...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