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马桥词典的内容简介~

《马桥词典》,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如晕街)。《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
《马桥词典》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农村的又一个途径。
《马桥词典》最早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杂志1996年第2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 [1] 2003年8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马桥词典》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中的长篇小说一等奖。

扩展资料马桥的人物故事大致分作三类:一类是政治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一类是民间风俗故事,讲的是乡间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还有一类是即使在乡间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和讲述的,如铁香、万玉、方鸣等人的故事。
第一类故事是政治性的,含有历史的惨痛教训。如对随马疤子起义的土匪的镇压、地主的儿子盐早所过的悲惨生活,都是让人欲哭无泪的动人篇章,闪烁着作家正义的良知之光。
第二类民间风俗故事正反映出被压抑的民间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拒绝来自社会规范和伦理形态的权力,如志煌的故事,是通过对“宝气”一民间词的的解释来展开的,在其前面有“豺猛子”的词条,介绍了民间有一种平时蛰伏不动、一旦发作起来却十分凶猛的鱼,暗示了志煌的性格,而“宝气”作傻子解,这个词语背后隐藏了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最后又设“三毛”词条,解释一头牛与志煌的情感。通过这一组词条的诠释,把极度压抑下的中国农民的所恨所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三类被遮蔽的民间故事更加有意思,像万玉、铁香、马鸣等人,他们的欲望、悲怆、甚至生活方式,就连乡间村里的人们也无法理解,也就是说,在权力制度与民间同构的正常社会秩序里,无法容忍民间世界的真正生命力的自由生长,这些人只能在黑暗的空间表达和生长自己,在正常世界的眼光里他们乖戾无度不可理解,但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里,他们同样活得元气充沛可歌可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桥词典



叙事艺术的危机
--关于《马桥词典》的谈话及其他
对话者:韩少功、李少君

韩先生,看了《马桥词典》,我首先想问的是,你怎么会想到采用词典式的结构?
对语言的问题,我一直感兴趣。语言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词,譬如一些方言词,很有文化的底蕴和积存。有些词虽然不是方言词,但词义的转变表现时代的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词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以前只是零散地使我感兴趣,后来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词目贯串小说和统领小说,也可以是一种尝试,说不准对小说本身也是一种新的试验。
我看《马桥词典》时有一个感觉,就是它与以往的小说那种传统的叙事有很大不同。一些传统小说一般是直线型的,比方说一个人的一生,如《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戈医生》,等等,但《马桥词典》却没有一条主线,是一种发散型的结构,由马桥这个点发散开来。你采用这么一种方式来写作这部长篇,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
以前认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叙事都是按时间顺序推进,更传统一点,是一种因果链式的线型结构。但我对这种叙事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小说发展已几百年了,这种平面叙事的推进,人们可以在固定的模式里寻找新的人物典型,设计新的情节,开掘很多新的生活面……,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感受方式的重复感,就像吃了不同的梨子,大的,小的,圆的,瘦的,甜的,酸的,但吃来吃去还是梨子。我对怎么打破这种模式想过很多,所以这次做了一点尝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总结我这种方式,但至少它不完全是那种叙事的平面的推进。如果说以前那种推进是横坐标的话,那么我现在想找到一个纵坐标,这个坐标与从前的那种横坐标,有不同的维度。可以说,为了认识马桥的一个人物,我需要动用我对世界的很多知识来认识它;反过来也是这样,为了认识这个世界,我需要从马桥的一个人物出发,这就不像以前的那种方法,需要写这个人物,然后是在人物的命运、事件、细节里面打转转。我希望找到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与整个大世界的同构关系,一种微观与宏观打通的抽象关系。
类似一种辐射性、发散性的结构。另外我看这部小说有一种感觉,感到你现在的语言更加书面化文学化,比过去那种比较纯粹的方言如《爸爸爸》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我这部小说不仅仅写马桥,如果仅仅写马桥,地域的方言会多一些,也可以够用。我用比较知识分子的语言作为基调,虽然书名是《马桥词典》,实际上是一种借口,是表明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一直觉得,文史哲分离肯定不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是很晚才出现的。我想可以尝试一种文史哲全部打通,不仅仅散文、随笔,各种文体皆可为我所用,合而为一。当然,不是为打通而打通,而是像我前面所说的,目的是把马桥和世界打通。这样可以找到一种比较自由的天地。我以前写小说常常不太满意,一进入到情节,就受模式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到一种感知成规的控制,一种传统小说意识形态的控制,在那种模式中推进,这就受了遮蔽,很多东西表达不出来,这样一打通,自由了不少,当然,也必定会产生新的遮蔽。
看这部小说,我感到一方面它有整体感,这部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氛围,扑朔迷离、时空交错、鬼鬼怪怪,但另一方面,印象中有些小说人物是不是单薄一些?
可能是我的笔力不够。当然,最开始策划时也打算留下一些不完整、不丰满甚至有点符号化的人物,这些构成了真实感受的一部分。把小说人物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为什么这样?我怀疑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又是次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又是无意义的。我想在小说中对所有人物都给予一种平等地位,没有中心,没有什么主要人物,没有中心事件,这接近生活的真实。从不同角度可以找到不同的中心。可以说这有点像很多散文与小说的连缀,不是经典意义和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你前面说,小说主要靠情节并不是天然的,如你以前提倡杂文学,甚至办《天涯》也有这种观点。
对,文体杂交,史铁生也做过尝试。张承志更是讨厌现有小说模式,我们办《天涯》时,他建议不要发小说。当然小说有很多毛病,但我不那么悲观,我认为可以改造。我经常提醒自已不要把这本书写得像小说,可以像笔记、散文,有的干脆就是词条,确实就是词条,呆板的词条格式。
《马桥词典》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前年,一九九四年下半年,去年因母亲去世,好几个月没怎么写。
开始写就用词条方式写?
对。
那么在顺序上有没有刻意地排列词条?
这是我对传统小说和传统阅读习惯的妥协。开始时我也想过任意排列,像洗牌一样,但我想这样会对传统阅读造成太大困难,可能一个特别先锋的作家会这样做。而我现在还是照顾到阅读的节奏,人物的连贯性,相对的完整性。
你在写作中,好像回忆、对过去的记忆比较多,但你有没有想过从中提升什么意义?
把它典型化、强烈化?我想尽量避免这个,我们的典型化、意义化——即把一种意义集中概括——服从此时意义的表达。我想尽量反其道而行之,保持非意义化。比如我写一棵树、一条狗,没有意义,甚至是生活的碎片,但它还是保留在记忆中。以前我们对闲笔有一个看法,闲笔是为调节,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我们可能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有些闲笔实际上并不是闲笔,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本身是构成这个内容和意义的一部分。以前的小说以人为中心,后来又是以流行的意识形态主题为中心,应从这个模式中跳出来。其实一棵树有时也可以成为一个中心。
《马桥词典》无疑是你本人创作的一个突破,我觉得这算是你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望茅草地》,第二个阶段是《爸爸爸》、《女女女》,第三个阶段就是随笔和《马桥词典》。你写完这部小说之后,自己有没有一种判断?
我已经说过,自己对这本书还缺乏理论上的总结,也就缺乏判断。有些想法也是即兴的,零碎的,比如我尽量把每个人物不仅仅当生物,更当生灵,写出他的灵气,他的神性。人本身是很神秘的。人的神性是指一种无限性与永恒性。我想把瞬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做一种沟通。我想重创一个世界。我写的虽然是回忆,但最能激动我的不是复制一个世界,而是创造建构一个世界。回忆只是想象的一个依托。这可能与性格有关。我写小说,对仅仅写得很像,活灵活现不太满足,虽然也有快感。我更想写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就把文学对世界的干预的功能强化了。
韩先生,我觉得这部小说与你以前的创作大不相同,因此我看了也大吃一惊。你原来的小说即使近一两年如《暗香》等总是围绕事件与人物,而《马桥词典》完全不一样。
有些小说因素我是不会丢掉的,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有些作家太不重视小说的基本元素,比如越来越缺乏文字的造型力,缺乏生动的情节、语言过于泛滥、膨胀、虚肿。情感的投入,对人物的同情,神秘的气氛,对大自然的亲近,这些我都比较喜欢。当然,可能是长篇与中短篇不一样,长篇可能是中短篇局部的组合,而中短篇仅仅是局部,可能有一个中心,而长篇主要是这些局部的组合,它的功能在组合的过程中出现。我从《马桥词典》中抽出过两个短篇发表,但在别人看来那不过是传统的短篇,但放到《马桥词典》中之后,又不一样了,这种新效果一定靠组合起来才能产生。
这使我想起你在随笔《佛魔一念间》中的一个说法,整体大于单个的个体之和,整体产生的效果完全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拼凑。
单个个体拼起来之后,产生了一个增殖的东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不大可能在中短篇中完成。而《马桥词典》就是一个长篇的内容,不可能在中短篇中完成。我以前也想过:长篇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长度的问题,而是有些主题只能用长篇完成,而现在有些长篇小说,实际上只是一个中短篇的拉长。
如《长恨歌》,实际上就是一个中短篇的故事,作了很多铺垫,造出一种氛围,它的成功在于这种氛围,故事本身倒是很简单的。另外,《马桥词典》我看完之后,印象中议论虽然不少,但感觉上并不觉得生硬。
我选择感受式的议论,如果离开感受,它就和小说的亲缘关系弱了。感受性的议论,容易和小说融合,与氛围、人物融合。议论进小说,肯定得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议论和小说叙事目标不同,那么肯定融合不起来,共同的目标就是对人性进行一种新的发现和揭示,只有当叙事手段不足以达到这种发现和揭示的深度时,议论才出来帮忙,来拆除和打破传统叙事文体的束缚。但如果议论只是炫耀学识,增长篇幅,就无助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就是强制性的。文学毕竟是文学,抽象手法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具象,而不是取代具象,不是要走向概念化。现在有些抽象艺术变成了新的图解,我对此不以为然。我的小说兴趣是继续打破现有的叙事模式。现有的小说从产生那天起,对于揭示人性起过很大的作用,后来现代主义又带来新的因素,如意识流。意识流挑战原有小说逻辑,把意识深层的黑暗面照亮,但现代派小说又陷入了模式,内在的动力弱了,有些重复,这可称作叙事艺术的危机。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h/06-hanshaogong/005.htm

读书想树——读《马桥词典》

长篇小说的结构方法越来越灵活多样了。
借每个词条交待故事背景,发展故事情节,《马桥词典》好像没有主线,其实它是有的,比如时间。
以前闻听《马桥词典》大名就是因为它的写法独特,一直没有下决心买来看,直等到在《天涯》上看了韩少功写的两篇散文才相信《马桥词典》不会是花架子。
但是我有一点怀疑,以前看《暴风骤雨》,看《林海雪原》那样的小说,现在看《马桥词典》,杨争光的《从两个蛋开始》,总感觉有拼凑之嫌。
最近在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叙述也很独特,我就在想,作家不能总是老样子,老套路,以前喜欢看董立勃的《米香》、《白豆》,但是,董立勃总是老套路的语言方式、叙述方式,老的故事背景,一句话没有创新就很难再吸引我了,作家也就逐渐光辉暗淡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也是一样,不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如何,那是以后安排阅读了。
再有一个感受,不光是在读《马桥词典》后,中国要是没有“文革”,作家写的故事是不是就少了很重要的素材?
我看的大部分小说都多少涉及“文革”。“文革”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挖的素材,但是当代社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的作家不要太迟钝,在网上知道韩寒、春树等青少年作家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是喜是忧?
最后,是一棵树。《从两个蛋开始》里有一棵树,《马桥词典》里也有一棵树。韩少功说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没有一棵大树,就好像少了点什么。这句话勾起了我的思乡情:我的家乡有三棵大树,一棵柏树,斜插云天,以前上面挂着喇叭——它最高嘛,后来,“爱护古树”,把它和一株白果树即银杏树,用铁栏围起一人多高,“保护”起来了。但是白果树还是死了,柏树也日渐衰老;另两棵是槐树,中间的树干都空了,胸径小的那棵用砖土把中空封了起来——残忍,中空大的那棵是小学时我们游戏的绝佳场所——不只有多少孩子把那有一平米多的中空当作了“家”!现在这个“家”也没了……
今天我将这几棵树写于此,以示纪念,略表哀思——不只今生今世还有谁能把它们写下来,记下来……

著名作家韩少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马桥词典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010544732马桥词典比较适合什么人群读
    束褚命《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马桥词典》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农村的又一个途径。《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

  • 13010544732有本书《马桥词典》的主要类容是什么?
    束褚命主要内容: 《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从纯词典的形式迅速过渡为一个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文革”时期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知青”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采纳

  • 13010544732什么是马桥词典?
    束褚命一本当代小说,以字典的形式,把各个名词串联起来,将一些东西

  • 13010544732韩少功马桥词典的醒中提到的罗人是什么意思
    束褚命是马桥镇的少数民族。在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中,“醒”这一词条下提到了“罗人”。指的是湖南马桥镇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分支,其语言和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马桥词典》是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 13010544732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的文体是什么
    束褚命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的文体是( )。A.日记体 B.词典体 C.散文诗 D.传记体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B [解析] 《马桥词典》是一部词典体小说。

  • 13010544732马桥词典中三毛象征什么
    束褚命撒泼的人。三毛爱捉弄人性子烈,经常闯祸,所以象征撒皮的人。《马桥词典》是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

  • 13010544732韩少功《马桥词典》《爸爸爸》是什么文学代表作?
    束褚命韩少功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

  • 13010544732有什么可以写作文的小说
    束褚命《马桥词典》-韩少功 特点是对不同词语的多元化解释,是中国词语的一大创新。在写作风格和形式上,也独具一格,推荐阅读。《金锁记》-张爱玲 突出之处在于对人物细节的描写,与词语的独特组合,重中之重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渗入强烈的个人感情。《中国大历史》-黄宇仁 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此人的观点...

  • 13010544732最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水平的十本书是什么?
    束褚命十、《马桥词典》韩少功 用一个个生动的方言词条拼接出血肉充盈的乡村图景,形式上是《哈扎尔辞典》的仿作,没有运用连贯的情节和人物的逐一描述,而是像拼图一样穿插对比,十分新颖也不觉琐碎,是当代文学必读之书目。洋洋洒洒写了大篇,分享了十部十分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当然文学宝库中仍有许多作家的...

  • 13010544732八九十年代有什么文学作品???
    束褚命4、《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沉重的翅膀》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5、《老人仓》,作者矫健。首刊于《文汇》 月刊1984年第5期。是一部优秀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