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曹操《观沧海》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所作。
原文节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创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望采纳

主旨就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秋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825154408李元洛南湖秋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宿坚青答:《南湖秋水》李元洛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代,整首诗歌情感饱满、画面感极强,反映了自然之美与人间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想象,成功地刻画了一幅南湖秋天的美丽画卷。当时南湖所在的地区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作者写《南湖秋水》这首诗时年仅十八岁,正是...

  • 13825154408谢灵运游南亭赏析
    宿坚青答:“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呢?从此诗的意脉看,这...

  • 138251544082023年陕西省专升本语文考试题及答案,2023年陕西专升本语文考试...
    宿坚青答:客观记忆:古诗一、古体诗四言古诗( 《山居秋瞑》体) 《燕歌行》的《行路难》 (弃妇诗、叙事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七言古诗:张若虚《兵车行》 (乐府古题,爱情诗); 杂言诗:李白《秋兴八首》 (乐府旧题诗); 楚辞体:屈原《长恨歌》; 乐府诗:古题乐府( 《锦瑟》、《关山月》...

  • 13825154408“秋水蒹葭,不忘师恩”是什么意思?
    宿坚青答:碧池荷花”一样,把眼见的两个景物并在一个四字短语里。此外蒹葭作为思念之情,还用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指明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日夜思念的人,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秋水蒹葭,就是从这四句诗而来。

  • 13825154408谁能解释一下这首毛泽东的诗是什么意思,最好能译为白话文,谢谢_百度...
    宿坚青答:②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③叶正黄:秋天。④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⑤长:通“常”。⑥放眼:放宽眼界。⑦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

  • 13825154408请谁回答我诗经中”秋水”的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宿坚青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

  • 13825154408诗歌鉴赏包括?
    宿坚青答: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

  • 13825154408求两篇文言文的读后感,公司的企业词,写给在外的游子和故乡的亲人的...
    宿坚青答: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

  • 13825154408荷叶非常清新漂亮,描写它的诗句有哪些呢?
    宿坚青答:01,郑谷《莲叶》要说这描写荷叶的最出名的一首诗也便是这郑谷的《莲叶》了,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这首诗的题目便是“莲叶”二字。莲叶就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荷叶,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这首诗的主旨大意就是写作者撑船游行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作者靠着船上的栏杆,不禁有感而发。作者...

  • 13825154408关于古诗的赏析
    宿坚青答: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这就是我赏析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