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四大名将是谁,其著名战绩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战国四大战神是谁?~

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被称战神。白起带兵以剿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多以野战见长,仅长平战役就坑杀敌军四十余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共战死200万人,白起一人占其中二分之一,杀神之名由此开始

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在赵国的政治军事活动。 抗击匈奴 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 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 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入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 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 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 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 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 赵王再三勉强, 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也都想请求一战。 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 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 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 接连又灭掉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 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 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 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政治军事活动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 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 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两年后,悼襄王继位。 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 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 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 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 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 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 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杨端在《战国史》中认为他就是樊于期)之首。 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 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 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 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 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 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 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冤死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 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 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 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 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 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 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 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廉颇 主要事迹 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诸侯国, 都想要称雄天下,相互兼并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争的烽火燃遍了整个中国大地。 频繁的战争产生了众多的军事家, 赵国的廉颇就是活跃在当时军事舞台上的著名将领。 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当时赵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各一部分, 国都邯郸是历代的军事要地。 赵国的西邻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不断向东扩张势力。 使赵国面临着被秦国逐渐蚕食的威胁。赵国以廉颇为干城,使秦国难以东进。 他骁勇善战,名振天下,前后四十多年,为赵国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后, 便不断派兵进攻赵国。 廉颇率领赵军奋力抵抗,打退了秦军的数次进攻,迫使秦王只好和赵国讲和。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约定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会谈, 秦国暂时停止了对赵国的进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率领赵国军队打败了齐国,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 当年,他因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主持赵国的军事。 从此,廉颇的声名也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使赵国保持了此较强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赵双方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下)相峙。 这时,赵惠文王已死,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 赵国的国势已大不如前,廉颇统帅赵军,他针对秦强赵弱的形势, 采取守势,筑垒坚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 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想以长期坚壁固守消耗、疲惫对方, 迫使秦军不战自退。 秦军屡屡求战不得,就千方百计地想要去掉廉颇。 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假如赵括担任大将, 秦国就非败不可了。” 赵王不知是计,轻信了谣言,埋怨廉颇坚守不战, 有失国威,改派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指挥军队和秦军交战,被打得落花流水。 赵括本人被杀,四十馀万赵国官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 这时,赵王后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颇统兵。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听从丞相栗腹的意见, 以为长平一战,赵国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大概有机可乘,就派兵进攻赵国。 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大破燕军,杀死了燕车主将栗腹, 并乘胜进军,包围了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 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负荆请罪 廉颇不但勇猛善战,而且顾大局,识整体,勇于改错,有着高尚的品德。 这更使他在战国后期的军事将领中出类拔萃,受到各国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赵国的外交家蔺相如因为先后挫败了秦王的诡计, 维护了国家尊严,被拜为上卿,位居于廉颇之上。 起初廉颇自恃战功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但相如总是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让秦国有机可乘, 才处处忍辱让步,于是感到十分惭愧,就解开上衣, 背负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他见到蔺相如即跪倒在地,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宽恕。 他们从此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 和共同扶助赵国、增强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 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故事和「负荆请罪」典故的由来。 秦国得知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睦,很长一个时期内,对赵国就不敢再轻易侵犯。 廉颇到了晚年,因赵王听信奸言,被剥夺了兵权,只得客居异国,但仍然思念赵国,最后郁郁而死。 白起 主要事迹 白起,战国时秦国郿人。 善用兵,事秦昭王,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附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将司马错发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复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期间黔中等地可能为楚国夺回,故而史籍中出现司马错和白起两次攻取黔中的记载。)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 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二六○年),秦将王龁攻赵,赵将廉颇坚守,秦不能克。 秦人行反间曰:「秦不畏廉颇,独畏赵括耳。」赵王信之,使赵括代廉颇将。 秦王阴使白起为上将军攻赵,赵括出击。 秦军佯败而走,赵军出追。秦军坚守壁垒,赵军不得入。 白起命出奇兵二支:一支绝赵军粮道;一支绝赵壁间,分赵军为二。 赵军败,急筑壁坚守。 秦王闻之,尽发十五岁以上民兵至长平,重围赵军。 历四十六日,赵军粮尽,竟相杀食。 赵括欲突围出,分为四队,四五复之,终不得出。 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军败卒四十万降于白起。 白起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馀人归赵。赵人全国大惊。 秦相范雎惧白起功高难为之下,说秦王罢兵许赵和,由是白起与范雎有隙。 白起之死 白起遂称病。秦使王陵攻赵邯郸,少利。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邯郸实未易攻辞。 秦军多亡失,秦王使范雎强劝之,白起终称病笃不起。 秦王怒,迁白起离咸阳,赐之剑令自刎。 白起叹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 良久曰:「我坑赵降卒,固当死。」遂自刎。 王翦(?-220BC),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国名将。 据说,周灵王太子宗敬,人称王家,因以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 王翦自幼好兵,后来成为秦王的侍从。秦王政向他学习兵法,尊称为王将军。 攻打赵、燕、魏 十一年(236BC),亲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为将军, 与桓齮、杨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为名,进攻赵国, 夺取其漳水流域的阏与(今山西和顺)等九城。 三路大军又并并由王翦指挥,王翦对军队进行整编, 士卒及斗食以下的军官十抽其二, 以精兵对顽强坚守的军事重镇邺(今河北临漳)发动进攻,仅十八天时间, 就攻得该城,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 其后,秦军与赵将李牧反复争夺,李牧虽多次取胜,但其兵力损失严重, 国土也丧失颇多。 十七年(230BC),赵国大早,饥荒。 秦国乘机于次年派大兵伐赵,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 赵将李牧、司马尚迎战,秦以反间计使赵杀李牧, 废司马尚,以赵葱、颜聚代之。 经过一年多的征战,王翦大破赵军, 杀赵葱,败颜聚,克邯郸,俘赵王迁。秦设邯郸郡。 赵王迁的异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 自立为代王。 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事败,秦王派王翦、辛胜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 次年,取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 秦将李信率兵紧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杀太子丹献秦。 王翦之子王贲此时也成为将军,带兵于二十二年(225BC)灭魏。 灭楚 国攻灭三晋,夺燕都,并一再打败楚军,秦王政决定乘胜一举攻灭楚国。 他问李信:「我想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军队?」 李信回答:「有二十万就足够了。」 秦王政又问王翦, 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说:「王将军真是老了,怎么这样胆怯!」 于是以李信为主将、蒙恬为裨将,率领二十万军队伐楚。 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 秦军兵分两路,李信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破鄢郢(今安徽寿春),蒙恬军攻寝(今安徽临泉), 连败楚军,两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楚军在老将项燕指挥下,尾追李信军三天三夜不停顿, 终于攻破其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败走。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政大怒,亲自赶到频阳, 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听将军之计,果然兵败。 现在楚军日益西进,将军虽然有病,能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 王翦说:「臣年老糊涂,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王政说:「算了,将军不必再说。」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万兵不可。」秦王政应允。 二十三年(224BC),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咸阳,秦王政亲自到灞桥饯行。酒酣之际,王翦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 秦王政不解地问:「将军出征,还担心贫穷干什么?」 王翦说:「在大王手下为将,有多大战功他不予封侯, 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时,请赐这些作为儿孙的产业。」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关之前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 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 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 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 王翦领兵至大梁以后,转而南下,拔楚旧都陈, 西越颍水,进抵平舆。 楚人出动全部军队由项燕率领前来迎战。 王翦命令部队构筑坚固的垒壁防守,不与楚军交战。 楚军多次挑战无效,只得向东撤退。 王翦立即以壮士为先锋,出动追击, 大破楚师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 项燕立昌文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继续攻楚, 于二十四年(223BC)破楚军,攻入寿春, 掳楚王负刍,昌文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秦在楚地设楚、九江、长沙三郡。 灭百越,燕,赵,齐 王翦军乘胜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设会稽郡。 二十五年(222BC),王贲率大军攻取辽东,掳燕王喜,燕亡。 王贲回军攻代,掳代王嘉,赵亡。 二十六年(221BC)王贲、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齐,突袭临淄,齐人不敢反抗,齐王建降,齐国亡。至此,秦兼并天下。

战国末期,两个军事最强的国家就是秦国和赵国,他们之间的作战左右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和历史的去向,所以战国的四大名将都出于秦国和赵国,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李牧和廉颇。下面简要对他们做一些介绍。

白起: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高作战水平,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

他的战争理念是:

打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

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

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王翦: 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是一个善终的主将,二十三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咸阳,秦王政亲自到灞桥饯行。酒酣之际,王翦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出关之前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可以说是功高而不镇主的良好典型,他的成功很值得人们思索和回味。

廉颇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但仗打的好,而且还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相媲美的华夏“德圣”,有句话这样评价廉颇: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用以下的几句话来概括:
忠勇保国第一将
  当时,廉颇所在的赵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是力不足恃的。秦国采用“各个击破”、“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对战国六雄不断的征战,半个世纪时间,问鼎天下的大局基本奠定了。但慑于廉颇威名,强秦不敢对弱赵轻举妄动。
  
  闻过则改第一臣
  自古高官多矜恃。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有过矜恃,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与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皓首壮心第一翁
  逆境中,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我们今天,冷静地坐下来,对独树一帜的廉颇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讨,难道能不被廉颇那“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必改敢负荆,位卑不敢忘忧国,襟怀坦荡第一人”的品质道德所打动、所感染吗?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现对李牧的军事活动作一介绍,并据此分析其军事思想。
一、李牧的军事活动
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武灵王后期。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分析了李牧的一些思想,就不难理解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他作战稳妥,一般不轻易出战,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他的胆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还是非常能打的,可惜的是,和另一位名将廉颇一样,他们都毁在了一个人的嘴上,这个人叫郭开,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

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

  伍子胥
  (前559~前484)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指挥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前506),偕孙武与吴王定破楚之策。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后吴国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成为一方霸主。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膑
  (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 ,孙武后裔。,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其先祖乐羊,居魏国,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乐羊自封于灵寿,之后中山复国,乐氏后人居中山国,不久赵灭中山,乐毅成为赵国官员,公元前295年,赵发生沙丘之乱,乐毅又奔燕国,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深知燕王厚爱,公元前284年,乐毅受命联系秦、韩、魏、赵、燕五国兵马进攻强齐,一举攻下七十个城池。立下战功,被封于昌国,号昌国君,后受陷害,又西入赵国,赵惠文王识才,封其为客卿,号望诸君。

1.李牧 2.廉颇 3.白起 4.王翦

乐毅 廉颇 白起 王翦


战国时期四大名将是谁,其著名战绩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732835990中国古代四大名将?
    甄隶项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

  • 17732835990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都来自哪个诸侯国?
    甄隶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由此,对于战国四大名将来说,都是秦国或者赵国的,并且秦赵各占其二。而在战国时期,战国...

  • 17732835990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甄隶项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年代,但也由于这一点,大浪淘沙,逐渐淘出许多英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属战国四君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国家;但是否会有人想过,在这个战争年代,是否...

  • 17732835990【军事历史】战国四大名将
    甄隶项【军事历史】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复及押韵的限制,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

  • 17732835990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四位呢?
    甄隶项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军力最为鼎盛,名将辈出的时代之一,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此四人也后来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1、白起,战国时秦国郿县人,与秦国当权派魏冉关系极好,在秦昭襄王时期大放异彩,一生歼灭三晋及楚国近百万大军,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也为日后秦王政统一...

  • 17732835990为什么要说“战国四大名将”
    甄隶项如今网络上“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已经相当普遍。这四个人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李牧、廉颇。其实,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并非是学术权威的定论,而是业余爱好者们的山寨之举。奇就奇在,网上“三国十大名将”“历史十大名将”之类的争论吵的沸反盈天,而这“战国四大名将”,俨然已经成为了民间的标准。 原因...

  • 17732835990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谁?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甄隶项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李牧死,赵国亡。李牧一死,王翦便率军攻赵,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从上面的介绍看得出来,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但是,战国纷争数百年,名将如云...

  • 17732835990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其二,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甄隶项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其二,其他五国则一个都没有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四大名将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军事将领中脱颖而出,主要因为战功、才能、战绩等方面,当然还要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影响力。白起的战功自然不用多说,斩杀军队超过100万,攻占七十多座城池,彻底...

  • 17732835990白起和那些将军并称战国时期四大名将?
    甄隶项谋略能与白起相比,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国,消灭各国部队不计其数,廉颇是攻打齐国燕国魏国最有战功的将军,但未能被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重用,结果长平大败。此为战国后期秦灭六国时的四大名将,他们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主要战争都是秦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 17732835990战国四大名将是谁?
    甄隶项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