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后 国人为何感慨“民国不如大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有人说民国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民国、北洋、大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转型期,政治上出现了多个政治派别和政治力量,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并存,文化上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事件。
北洋时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期,政治上出现了袁世凯、北洋军阀、北伐军等多个政治派别和政治力量,经济上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重要趋势,文化上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京剧改革等重要事件。
大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期,政治上出现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等复杂局面,经济上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不同行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上出现了汉文化、满文化、藏文化等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
因此,民国、北洋、大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都是独特的,无法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评价。

其实是利益驱动。
当时袁世凯确实有足够实力灭掉革命党。
但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
革命党起义之前,袁已经是赋闲在家(因为与皇家利益冲突,历史易查),他是在革命兴起清政府无计可施才再次启用他的。在皇家此时请袁出山时,袁甚至几次讨价还价,最终取得军政大权,只手遮天。
袁也懂得如果彻底灭掉革命党,因为灭掉革命党,他就没有和皇家讨价还价的资本。也更会失去此时手中的权力。
孙中山又何曾想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但他也知道革命军之力根本无法与袁之新军抗衡。
所以,袁两面投机,利用手中的军权,最终得临时大总统之位。临时大总统,即最高统治者。本来和你说的一样,不该有皇帝。但袁又怎是什么想保卫大清的人,他更不是没野心的人。所以最终他称帝,遭讨伐,又取消帝号,终黯然而死。

一点见解... 希望能帮到你~

摘自《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作者:廖保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清廷立宪,给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宣布预备立宪后,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庆,破涕为笑……额手相庆曰:中国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所谓转弱为强,其实就是期望通过政治层面的改革,来重拾优越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多灾多难的国民没有福气盼到立宪的到来,清廷没有呼应立宪派的要求,不但一再推迟,而且还不断集权,搞起皇族内阁,国民认为清廷立宪缺乏诚意,感觉被愚弄一般,对清廷越来越疏离,原先还把革命党视为乱臣贼子,后来却转向同情或支持革命。立宪运动被辛亥革命腰斩,中国人又错失一次重拾信心的绝好机会,真是国人之大不幸。 此路不通,再换一条,经历了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两次制度层面的文化自救失败后,中国人很自然地选择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来实现政治改革。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中国哪怕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更何况要进行政治改革,守旧的势力实在太强了。以革命的方式固然可以办成事,但成本实在太高,后遗症也多,最可悲的是,鲜血换来的往往总是一些事与愿违的东西,而且一再被历史证明着。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中国人仍然没有因此获得想要的自信力,辛亥革命后,复辟倒退,军阀混战,反倒让国人生出了“民国不如大清”的感叹,苦苦追求的东西竟然并不是想要的东西,国民的迷茫困惑可想而知。鲁迅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可见中国传统专制政治根深蒂固,很难摧毁,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是仿效西方政治制度,是邯郸学步,尤其是辛亥革命步子又迈得很大(一步到共和),结果出现踉跄、复辟倒退,以及军阀混战,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二是证明文化自信的建立绝非搬一套制度来操作就大功告成,政治文化层面的信心重建的一波三折表明,它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必须要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得到潜移默化,形成精神信仰,坚定的民族意志,这就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的构建。 确实,一系列政治层面的文化自救失败让人失望也让人思考,西方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拿到我们这里就不行了呢?就“南橘北枳”了呢?不是说人家的东西不好,而是因为中国旧的文化传统不适宜这种制度的生长,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必须铲除旧的土壤,彻底打碎旧的文化传统,在精神层面上除旧布新,这就是五四运动到来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从戊戌变法到立宪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政治改革虽经一波三折,还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可是,在社会的更深广处,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奠定的社会基本结构和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五四运动就是要从精神层面上去彻底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激进者甚至期望通过反思甚至彻底否定传统,实行全盘西化,以此来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很遗憾,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并没有完成就结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烂尾楼工程,而让中国人的又一次文化自救破产。


辛亥之后 国人为何感慨“民国不如大清”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