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 方法 ,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总结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二)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 清明 为要。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视频

相关评论:
  • 19146994306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发展的认识
    祝胀思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需要不断创新,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例如,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的药理研究,探索其作用机制和疗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中医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中医基础理论的...

  • 19146994306中医基本功七言歌诀内容简介
    祝胀思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五本教材的核心知识。“入门歌诀”部分,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以简洁的七言歌诀形式,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初学者能够快速入门,奠定...

  • 19146994306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祝胀思所谓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身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而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生,故属于病机学范围。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在认识和总结内生“五邪”这些病理变化时,同样也是把若干自然现象与疾病的考试,大...

  • 19146994306零基础如何自学医
    祝胀思1、确定学习医学方向:可选中医或西医;2、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适合学习中医时阅读,学习西医可阅读各医学院出版的医学笔记;3、总结重点:探究书中精髓,取其精华,可在网上学习医学方面知识;4、学以致用:通过国家认证考试,可在医学部门实践所学。

  • 19146994306中医 哪个版本好
    祝胀思可以选择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学习。四、总结: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中医书籍非常重要。《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是一本内容全面、权威、符合中医教育最新要求的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他专业书籍进行补充学习。

  • 19146994306中医教材能培养出好中医吗?
    祝胀思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话要说—— 观点1 本科教材应以传授知识点为主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主编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基础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的基础,属中医学专业的龙头课程。编写好《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材,关系到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责任重大。以我为主...

  • 19146994306中药学基础课程总结
    祝胀思(5)中药学基础课程总结扩展阅读: 《医学基础知识》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 “以...

  • 19146994306中医助理医师一二单元分别考什么
    祝胀思中医助理医师一二单元分别考什么如下可供参考:一、科目 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传染病学;第二单元考试科目: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二、考试重点 1、中基、中诊的内容仍然较...

  • 19146994306自学中医怎么学
    祝胀思《思考中医》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另外,在这一阶段,可以初步的接触一些草药,初识一些药性,对学习会很有帮助。5、实践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

  • 19146994306中医心得体会
    祝胀思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