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 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导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年龄称谓这一方面有很多说法,大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是有不同叫法的,我国就有独属于自己的专门称谓文化,而且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很是具体形象,那么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一起去瞧瞧吧。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婚丧嫁娶、寿诞喜宴时,在贺联、挽联中多用年龄的尊称。中国古代文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其中的很多称谓至今仍被沿用。

呱呱坠地的叫婴儿,抱在怀中已会发笑的叫孩提(多指两三岁的儿童),不满周岁的叫襁褓,三四岁到八九岁之间的儿童叫垂髫(髫是古时候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八九岁到十一二岁之间的少年叫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十三四岁称豆蔻(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15岁的男子叫束发(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女子15岁叫及笄(笄[ji],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16到30岁之间,男子和女子的年龄称谓有所不同,女子16岁称作碧玉年华(古语俗称的小家碧玉即是如此),20岁叫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男子20岁叫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还没有达到壮年,故称“弱冠”)。30岁叫而立(俗话说的“三十而立”即源于此),40岁称不惑,“不惑之年”指的就是40岁,50岁为知命(知命,即知晓天命之意),60岁称耳顺或花甲,70岁为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80岁称杖朝,80到90称耄耋(音:mào dié),100岁为期颐。

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布,后来引申为对不满周岁的孩童的称谓。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出自于《孟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始龀(chèn),是指人七八岁的时候,根据生理情况,男孩女孩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因此有始龀之说。

垂髫,是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古时童子未冠,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替童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表现出了儿童玩耍的美好场景。

古代称谓

总角,是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在古代男未冠,女未笄时把头发扎成两个髻,好像头顶两个角,《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本来是一种植物,专指女子十三四岁。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就是对十三四岁少女时代的称谓。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束;有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以束起头发为男孩成童的象征。

及笄(jì)之年,女子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人用来束发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了15岁时,就把头发用簪子绾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经成年。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是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加冠”。也是加冠礼的由来。

而立之年,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因此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知命之年,五十岁。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花甲一词出于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众多且相互交错,故称为花甲。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生活条件差,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礼记、曲礼》记载有:“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载言:“八十为耋”,根据这种解释,人们把耄耋两字连起来专指人七八十岁。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 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视频

相关评论:
  • 17025258416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卜钞备1、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

  • 17025258416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都是怎么称呼的
    卜钞备1、0岁,有四种称谓: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襁褓,小时候都是在襁褓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出自《孟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3、8岁...

  • 17025258416古代对不同年龄有哪些称谓
    卜钞备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

  • 17025258416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卜钞备1、襁褓——指不满周岁 2、孩提——指2~3岁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4、龆年——指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称童年为“总角”。6、黄口——指10岁以下的孩子 7、金钗之年——指12岁(女)8...

  • 17025258416古代人如何划分年龄段?
    卜钞备3、不惑之年:人到四十,经历世事渐多,能明辨是非,不再困惑,故有“不惑之年”的说法。4、花甲之年:六十岁称为“花甲”,意味着人生步入晚年,如花开花谢,甲子轮回。5、古稀之年:七十岁被称作“古稀”,表明此时人生已进入暮年,稀有难得。以上年龄段的称谓,源自古代对人生不同阶段的里程碑式...

  • 17025258416古代的年岁都有哪些称谓?
    卜钞备古代对年龄的称谓非常丰富,它们不仅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也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态度和期望。以下是对这些称谓的详细阐述:1. 襁褓:指不满一周岁的婴儿,此时婴儿尚在父母的怀抱中。2.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开始懂得一些基本礼仪,但仍然顽皮可爱。3. 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 17025258416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卜钞备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4、豆蔻:...

  • 17025258416那些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有什么?
    卜钞备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 17025258416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卜钞备年龄的古代称谓来历: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

  • 17025258416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称谓的最全人物年龄对应称谓
    卜钞备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束发为髻,表示成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女子这时用簪子绾起头发。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而立,指男子三十岁,语出《论语》。不惑,指男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