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迈的姜太公是为什么能被周文王所用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一桩双赢的买卖是怎样做成的?~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封神演义》,对里面那个能够掐指神算的姜太公佩服得不得了,幻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做个神仙。与周初另一位大政治家周公相比,姜太公更为亲民,知名度更高,很多民俗也与姜太公有关。比如老百姓盖新房上梁的时候,总要在梁头上贴上一条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慢慢变成了老百姓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个习俗来源于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大公无私,最后所有的神都封完了,就剩下了自己无处可去。没办法,他只好爬到人家盖的新房的梁头上。
还有的地方或人家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这来自于另一个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三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发现有一户人家老是在盖房子,他很纳闷,就问这家人:“你家为啥年年要盖房子呢?”主人说:“别提了!我家房子一造好就被火烧掉,已有好几次了。”姜太公说:“你家这次上梁,我来看看。”并关照在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团。上梁那天,姜太公叫瓦、木匠将糕团搬到屋顶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一时间好不热闹。事后,主人家问姜太公为啥要这样,姜太公说:“上梁时来抢糕团的人多,这些人各种生肖都有,十二生肖凑满,火神菩萨就不敢来烧了。”果然,房子盖起后一直没被火烧。后来,人家在造房子时就抛洒糕团或小饼,并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意思是有姜太公在这里,什么事都吉祥。由此可见,在老百姓心中,姜太公是个无事不知,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又大公无私的劳模神仙。
历史上的姜太公也确实有些传奇诡异的经历,因此人们把他神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人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是东海上人,他的祖先来头很大,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贤臣四岳,后来在虞夏之际,被分封到吕地(在今天山东)。四岳姓姜,其后代中那些庶出的子孙有的姓姜,有的以封地为姓,姓申或姓吕。姜太公这一脉是承袭吕地的一枝,也有说他姓吕的,因此,历史上有时候也称他为吕尚,但多数人称之为姜尚。据说,姜尚在投奔周文王之前已经年纪一大把,而姜太公自赁于周文王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语用现代经济学来看就是一桩买卖双方各取所需的双饵交易。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的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说姜尚整天坐在渭水边,像个普通老头一样天天垂钓,周文王也像武丁一样,做梦梦见某地有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不出世的人才,于是按照其冥中的指示,鬼使神差游历到渭水,心甘情愿上了姜太公没有鱼饵的鱼钩。
第二个版本是说周文王还是西伯时,某天要出门打猎。按照当时的风俗出门前要算一卦,看看打猎是不是合适,能猎获些什么。卜算的结果显示,周文王这次出猎获得的“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西伯赶忙出猎,眼睛不看树丛中的小白兔、小松鼠、小鹿,一路就看哪里有特立独行的怪人。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正在水边直钩钓鱼的姜尚。姜尚坐在水边形如枯木,怀里抱着一枝鱼竿,钓钩不但是直的,而且离水三尺远,一看就不是在钓鱼。仿佛是有心灵感应一般,西伯姬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异人,上前施礼问候,说了几句话之后,彼此就明白,于是西伯姬昌请姜尚坐上自己的马车,亲自为之驾车回宫去了。智者之间的对话看来不需通过语言文字,一个眼神,几个表情彼此就能心领神会,佛教中也有拈花一笑的典故。《史记》上记载,文王因为遇到姜尚高兴得不得了,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并且以师礼待之。”
第三个版本说姜太公博闻多学,又是贵族之后,也曾经在商纣王的朝廷里供事,见纣王无道,游走于诸侯之间,经过广泛而全面的考察之后,最终在渭水边遇到了西伯姬昌,认为西伯侯最对自己脾气,就归附了他。
姜太公对周初政治的影晌深远,主要功绩有为武王伐纣出谋划策、支持周公平叛东征、开发山东半岛。太史公记述这段历史时这样写道,周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太公被称为兵家鼻祖,后世传世《六略》也托姜太公名。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仍然以师礼待姜太公,对姜太公言听计从。“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能夺取天下、治平天下的君主,最大的智慧在于他们能聘用比他们自己更高明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才是无敌于天下的关键。那些能用与自己智力相当、又志向相投的朋友为辅佐的人,最多能独霸一方。那些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者,只能使用才能、品德都不如自己的人,身逢末代,必然会亡国亡身。仔细研读古代史,历代兴亡,没有能逃出这一条规律的。周文王自己的品德高尚自不用说,据说《周易》就是他从《商易》发展来的,从八卦发展成六十四卦,这样的才学智慧已经臻于化境,仍然孜孜以求,四处访求贤人,礼贤下士,请到了直钩而钓的姜太公,并尊奉为师长。而当时的纣王则完全两样。纣王这个人智商很高,还是个运动健将,身体好,有力气,手格猛兽。太史公说他:“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因为纣王智商高,所以大臣谏阻,他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回绝。而且花言巧语,文过饰非,对待大臣,总是觉得自己有能耐,以为天下人的才智都不如自己。这样一位自以为是的君王,与一位礼贤下士、谦怀若海的西伯较量,结果一目了然。周文王自己德行过人,儿子们也都不简单。周武王是周文王次子,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均是一时之选,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历史就是这么传奇,每当一个(或一家)英明神主降临人世的时候,必然有一个(或一家)祸害人间的暴君,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有时候还真是难说。却说商朝在暴君封王统治下,政治上更加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盟)津会盟”。除了武王发帖子通知了的诸侯国,不请自来的大有人在,场面非常宏大,在会盟现场,很多诸候提出马上进兵,直捣朝歌。武王一时冲动,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这时,武王头脑冷静下来,分析敌我实力,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武王接受姜尚的意见,不断派人到朝歌打探消息。
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武王方面磨刀霍霍,而商纣王呢,仍然以为自己的天下就像在保险箱里那么安全。箕子、徽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亡国灭身就在眼前。
武王同姜尚对朝歌的一举一动门儿清,经过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经成熟,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太师姜尚力排众议,请求进军,如果没有武王的支待,伐纣恐怕还要推迟。关键时刻,武王不迷信鬼神,毅然拍板,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于是有了牧野之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作动员报告,发表誓言,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告诫他们如果临战脱逃,家人就要倒霉。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
后来的统治者,老爹的心腹百分之九十九变成自家的对头,惟有周武王胸怀与乃父一样宽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的弟弟姬旦才华、政治手腕也是超一流,换成后代混蛋君王,早就把能干的弟弟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更不像话的干脆把潜在的政敌杀了了事。周武王则不然,重用周公姬旦,甚至要把王位传给他。姜太公和周公并没有辜负武王的希望,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时才十几岁,正是靠周公和姜尚、召公等伐纣老臣,才有成康之治。可见管理者的胸怀比起其智慧更为重要!
后人把姜太公看作是智慧的象征,他在管理和临事谋断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他从周都起程就国,一路慢慢悠悠,路上遇到一个从齐国来的人,随口说:“您怎么走得这么慢呢?”姜太公马上警觉起来,加快脚程,很快来到齐地。当时周边其他政权也在觊觎这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他晚来十天半个月,他的封国恐怕就要被别人侵占了。姜太公治理齐国有三个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其俗,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简其礼实际上就是政府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生活,不要征收太多的税斌、摇役;在前两点之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临海、多山,有鱼盐商工,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宏观调控,鼓励发展工商业,齐国就这样富足起来。
周成王初立,周公辅政,周王室中没有获得辅政权力的管叔、蔡叔害了红眼病,鼓动殷旧民叛乱,企图以此介入政局。周公马上联络过去伐纣的老战友,姜太公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周公这一边。如果没有姜太公等人的支持,后来的东征、大分封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管蔡之乱平定后,周公不忘太公的襄助,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周初异姓王为大国者,首推姜太公。而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信任与合作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君相关系的最佳典范。后代对周文王与姜太公的君臣之谊大为赞赏,其中以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玄元》最为贴切写实:
周丈猎渭滨,遂载吕望归。
符和如影响,先天灭不违。

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帝王之一,被誉为帝王最会用人的楷模。他的许多治国之道为后人所推崇,即就是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在他的治国之道之中,又以其最善用人而著名,周文王在用人上很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能慧眼识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人才,知道把这些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形成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政治集团,使商末周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留下了许多成功用人的光辉范例,其中又以“文王访贤”的典故最为著名,影响最大,名贯古今。


我们从“文王访贤”的典故之中,可以清楚看清周文王用人之道的独到和过人之处,以及他用人之道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 慧眼识人,在使用之中扬长避短


姜子牙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安天下的经纬之才,但在“文王访贤”前,并没有人能真正的认识到他的价值。在商都朝歌时,商纣王王认为他古板愚腐,不合时宜,只会卜卦算命的雕虫小技,便以一己之私,要捉拿他,弄的他四处逃亡。在逃回家后,姜子牙之妻马氏,认为他连最普通的人都会做的小生意都不会做,百无一能,是“天下第一废人”,跟着他没有什么出息,逼着他写下休书,愤然离他而去。在磻溪垂钓时,樵夫武吉笑话他笨的连鱼都不会钓,当姜子牙辩解时,说武吉有目无珠,武吉竟挥拳要打他,弄的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十分狼狈。在武王代文王访贤时,因姜子牙说“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不钓!”不太搭理周武王,年轻气盛的周武王认为姜子牙白发老迈,傲慢无礼,不仅向文王说姜子牙没有什么大用,而且阻止周文王去钓鱼台访贤等等。仿佛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四处碰壁,没有什么大用的钓鱼老叟。但周文王却能慧眼识人,从这些现象之中,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认为,兴周需要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商周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谁得到人才,谁就能得到天下,一切竞争归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西岐要想崛起,必须选拔和寻找人才。他还认为,人才并不是什么都会的全才,只要这个人能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就是人才。姜子牙虽然有许多不如最一般人的地方,但他在统兵打仗,治理天下上,自古到今无人能比,在这方面是千百年来少有的大人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常言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若求全责备,则无可用之人,扬长避短,则无不可用之人。古人云“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财适贵用,慎勿多苛求。”深深懂得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周文王认为,姜子牙虽然有许多地方连最一般的人都不如,但他胸有韬略,满腹经纶,下通地理,上懂天文。能帮助他兴周灭商,夺取天下,是他朝思暮想的天下贤才,所以他力排众议,亲自到钓鱼台去访贤,请姜子牙出山,成就了名传千古的佳话。






二、促膝谈心,在交谈中加深理解


周文王也是一个非常坎坷的人,他因德才兼备,在诸侯之中威望很高,屡屡遭到商殷王的猜忌,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几乎都在殷王的牢狱之中度过,直到纣王觉得他老弱多病,风烛残年,对他王位威胁不大时,才将他放回西岐。周文王回到西岐之后,深知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但自己要办的事却很多,特别是在西岐后继有人之上。自己的继承人周武王虽然精明能干,但毕竟年轻,没经过风雨,很容易意气用事,很需要一个旷世奇才来辅佐他,否则难当大任。他曾在国内为寻找了好久,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也非常着急,当他听到有关姜子牙的传闻,感觉到姜子牙是一个奇才,很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吸取武王访贤失败的教训,别人去访,他不放心,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坚持亲自上门拜访,进行面试考查,一探虚实。


周文王到了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后,寒暄了几句之后,立刻放下君王的架子,不顾君臣礼节和自己年老多病,席地而坐,膝盖挨着膝盖,亲密的交谈着心里话,很快把话题转到统兵打仗和治国方略之上,采用一连发问对答的形式,来了解姜子牙的治国统军理念,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的干部进行当面考查谈话的最早记录,并根据其才能量体裁衣,量才任职,力取做到职能相宜,因为大材小用就会浪费人才,而小材大用,其必然难当大任,会给事业造成损失。有人把这次周文王与姜子牙谈话做了认真的笔录,这就是后来《六韬》兵法的雏形。通过这次“面试”审查,周文王对姜子牙的德、才、能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许多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很快拓宽了眼界,发现了姜子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要找的天下奇才,后悔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更加坚定了他准备重用姜子牙的决心,这不光显示了周文王大胆的一面,而且显示了周文王谨慎的一面,透出了周文王用人之道的过人之处。






三、坦诚相待,躬身拉纤感动天地


周文王自商朝逃回西岐后,痛定思痛,决心兴周灭商,他权衡了一下,觉得自己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但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统领大局的帅才,周文王通过与促膝交谈,当面考察,发现姜子牙谈吐非凡,学识渊博,治国用兵之道无一不精,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大帅才,相见恨晚。他看到姜子牙已经白发苍苍,心中很不是滋味,都怪自己粗心大意,严重失职,使一个旷世奇才在自己眼皮底下,钓了十年的鱼,白白浪费了十年宝贵光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啊!从内心感到对不起姜子牙,为了表示自己的内疚和歉意,就做出了一个感动千古的举动,亲自下车为姜子牙乘坐的马车躬身拉纤,以示坦诚相待。后来人们根据这点演绎出了“八百零八步”的故事和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一个堂堂的君王为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乘坐马车躬身拉纤,其坦诚相待程度在古今的君王中能有几个人做的这一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不仅使姜子牙死心塌地为兴周灭商大业甘效犬马之劳,而且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使更多的人才看到周文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是千载难寻的贤明圣主,自然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西岐来,使这里更加人才济济,国力剧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周文王不仅会用人,而且善于争取人才之心的高明之处。




四、用人不疑,大胆的使用人才


周文王通过对姜子牙认真的了解和考察,发现姜子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天下奇才,他觉得人才之中有的有德无才,有的有才无德,有的有德有才,有德有才的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监督使用,无德有才的可以限制使用,无德无才的不可大用,而姜子牙既有德又有才,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胆的使用。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做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维资历,不维身份,决定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力排众议,要拜姜子牙为太师(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和兵马大元帅之职),准备把其放在西岐国最重要的职位之上。


周文王的决定一公布,立刻遭到了朝野的一片非议。有的认为姜子牙来到西岐,未立寸功,一下子放在最高的位置,必然人心军心不服,引起混乱,也有的认为姜子牙从商朝而来,是何居心还不清楚,会不会是商朝派来的间谍呢?不光不能重用,而且应该对其进行监视和节制,这给周文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周文王认为在用人时不能人为的划派,搞小集团,不管他从哪里来,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只要出于公心,选才用人,则国无遗贤。他觉得在用人时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仅要使有职者有权,而且要把权力分给真正能干的下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提高兴周灭商行政效能。在用人时还应该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充分的信任,大胆的使用人才,才能调动下属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增进团结,上下一心,和衷共济,干好兴周灭商的大事业。周文王还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而武王又太年轻,光阴似箭,时不等人,应该把目标、职务、权力和责任分派给下属,这样才能使各种人才在其位,谋其事,属其才,放开手脚,大胆的工作,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真正形成让人才干好兴周灭商大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文王的用人之道在千古帝王之中是少有的,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王。在他的运作之下,西岐君臣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和衷共济,九牛爬坡,个个出力,使西岐在很短的时间里崛起,在商末的天下,周占其二,为最后推翻商纣王朝,建立强大的西周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西周王朝是在周武王在位时建立的,但是其基础却是周文王之时打下的。因此周文王也是西周王朝的实际建立者之一。


由于周文王很善于用人,不仅得到了后代君王的推崇,而且得到社会和民间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就拿姜子牙钓鱼台来说吧,是姜子牙当年垂钓的地方,主庙应该是姜子牙,但是占据位置最高,建筑规模和级别最大最高的却是文王庙,这一方面是因为周文王是君,姜子牙是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姜子牙虽然是旷世奇才,但遇不到周文王这样识才的人也是枉然,因为世上不知埋没了多少像姜子牙这样的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会用人的人要比人才重要的多,因此上人们才在钓鱼台边修了比太公庙更雄伟的文王庙。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这个格局。由此可见周文王用人之道在社会上影响之深。也显示了社会千百年来对周文王用人之道最高的肯定和认可。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古话相信在中国算是家喻户晓的名言了。尤其是电视的《封神演义》火爆播出之后,大家对这句古话更加理解了,电视剧把姜太公给神化了,其实历史上也没有那么厉害,他也不会神鬼之术。但是为什么年迈的姜太公能被周文王所用的?

其实是有典故的,历史上记载是有一天周文王外出涉猎游玩的时候给自己算了一卦。在巡视渭水的时候,定会遇到一位隐世大贤来辅佐自己,让自己的国家国富民强。巧是姜太公刚刚好那天在河边钓鱼,周文王惊讶于这个老人家不用鱼饵在钓鱼,于是周文王上前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周文王深深给姜太公的学识和才略征服,联想到自己的卦象,觉得卦象说的隐世大贤就是眼前的老人家,所以才请他出山帮助自己。

历史证明周文王的眼光极佳,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期间,姜太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强国的政策:在经济上,重点发展工商业,农业为辅,使老百姓有工作的机会,吃喝不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让国库袋子富起来,在政治上,姜太公建议周文王重视有才之能,鼓励大家自荐,慢慢国家任用都是爱国爱民的好官。从而推动国家富强的发展。在外交上,施行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争取邻国,逐步拉拢,团结其他小国,达到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

所以在姜太公的谋划之下,天下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从而为消灭纣王奠定了基础。虽然历史上说是因为卦象导致他们相遇,但是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姜太公是有大才之能,无论文还是武的,军事韬略方面堪称鼻祖,上至帝王之术、下至谋略权术等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才有周文王礼贤下士和重用姜太公这等旷世美谈。



因为姜太公在钓鱼的时候,周文王被他所吸引了。姜太公钓鱼很有技术,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才能。

因为周文王一心想要姜太公辅佐,态度十分地真诚,姜太公为之所动,就算是年迈了还是愿意去。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老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心系天下,有远大抱负。

因为姜太公自己非常有能力,而且名声传播非常远,所以周文王能够去请他,也是非常有名的典故。


年迈的姜太公是为什么能被周文王所用的?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