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卖国贼”的袁崇焕死得到底有多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世界上死的最惨的人是谁~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可怜这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投敌的罪名,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词信以为真,认为是袁崇焕引敌人来到城下,一个个都恨袁崇焕入骨,行刑之日,纷纷出钱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吃,还边骂袁崇焕这个“叛徒”。

《明朝那些事》对他的评价很客观!它既不是汉奸卖国贼,也没人想象得那么高大。他只适合作为一个守城的将领,不具备雄才大略,因而一坐上他不适合的高位,昏招叠出,反误了大明百姓。
详细分析见《谋略背后的迷思——袁崇焕真有雄才大略吗》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转贴)

原因之一:报恩。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族人被屠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满清通过编造所谓的“反间计”故事,指使大量御用文人撰写歌颂袁的文章,同时对民族英雄毛文龙等人进行丑化,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使得袁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原因之三:丑化明朝,丑化汉族,制造满清统治的合法性。这是满清当局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袁崇焕于满清虽有大恩,但他在满人眼里,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如此不计血本,旷日迟久的去打造袁崇焕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私恩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如夏桀、商纣等,都被传说有杀忠臣的行为。杀忠臣,历来被看作是亡国的象征。崇祯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却从来没有杀过忠臣,而且,他还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皇帝。满清政权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有人打着崇祯及其后代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这是满清当局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所以,他们有必要将一个被崇祯杀掉的人,打造为忠臣,还要打造为最大的忠臣,这样就可坐实崇祯的枉杀忠良、崇祯的暴戾无道,而为袁崇焕翻案的清朝取代明朝自然就是以有道取代无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从而证明这个侵略者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理由的可笑之处(转贴)



要知道,乾隆之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袁崇焕通敌误国。

看看整个民国和新中国那些真正能打战的人,谁提过袁崇焕?

经历过毛周时代宣传英雄的,谁又宣传过袁崇焕?

而袁崇焕恰恰是在卫青、岳飞、文天祥等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被争议,被主流文化界冷藏的时候,随着辫子戏的升温和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吹捧而一步步升温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夺去了“民族英雄”称号,而曾经是万人憎恨,史书讽击(满清史书除外)的卖国贼袁崇焕(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们先不说)却成为了“民族英雄”。

当我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时,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说,金兵是满族人的祖宗,所以岳飞只是汉族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反而在力挺袁崇焕为千古难见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大多是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至少是认为满清代明是什么进步而不是倒退的人。而这些力挺袁崇焕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在挺袁文章中攻击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和“应该做奴隶的民族”。(见方舟子和阎崇年的挺袁文章)


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猫腻?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时说:“乾隆是英雄,袁崇焕也是英雄,也以乾隆替袁崇焕翻案是英雄惺英雄。”乾隆真有那么大度?

其他不说,看看乾隆动则杀人上万,牵连数十万人的200来次文字狱,就知道奴酋乾隆根本没有英主李世民或是武则天那种欣赏敌人的气量。更何况反间计之说无头无尾,连现在所有的史学家都无法找到那个搬倒了明朝军事最高指挥员太监是谁,又是怎么从皇宫跑到了清兵营里去的,就算其他人不知,清兵抓到总要审问一个来历的吧,必然有记录的吧。怎么乾隆不一起弄出来?!

这个连主角都落实不了的反间计,在明朝灭亡到乾隆时期100多年的各项记录中完全没有任何记录,那怕是“蛛丝马迹”,却在文字狱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突然冒了出来,居然被当时的所有史书一致记录(但就是没有一本书进行过考证),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何况乾隆还硬让崇祯给袁崇焕多定了一条罪“通敌叛国”,可是偏偏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那份圣旨被人发现了,上面有六大罪行,是不是罪行也就算可以讨论吧?但那都是史料有据可查,袁崇焕确实做过的。如“托付不效”,“擅杀毛帅”,“卖粮资敌”等,都是属于擅权罪和渎职罪,就是没有通敌叛国这一条!!!

那份圣旨乾隆、张廷玉等人为什么就是不实说呢?为什么偏偏就他们替崇祯给袁崇焕定个“通敌叛国”罪,然后再用个“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呢?这后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乾隆把崇祯的定罪圣旨据实而录,那么“反间计”之说还有何意义呢?袁崇焕的擅权罪内容是铁板上的钉子--明摆着,失职罪内容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替袁崇焕辩白,就算失职罪袁崇焕冤吧,问题是明朝让敌军打到了都城,主事人员总有责任吧!兵部尚书王洽下狱了,难道那个自称五年平虏,又每年拿了明朝国库总开支的一半,带领了全国最精锐部队,专门去平虏的袁崇焕一点责任没有?!这个冤就算平了又有何意义?!于是硬帮崇祯给袁崇焕多加一条“通敌叛国"”罪,让后又用“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就成了乾隆的计俩了。

袁崇焕的死不只是惨,还可以说很憋屈。

我国的古代王朝,似乎每个王朝的末期时,都是事件多发的时期。明朝末期,就是如此,内有农民起义,外部有后金政权的虎视眈眈。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当时明朝大将的袁崇焕却被杀了。

袁崇焕之死

在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领导者皇太极率兵数十万进攻大明,而且后金军在战斗中势如破竹,军队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而得知这一情况,袁崇焕即刻率军回援京城,在城外与后金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解。而袁崇焕千里迢迢率军回援京城“勤王”,并且击退敌军,不封赏也就罢了,反而被治罪。

而袁崇焕被治罪的原因就在于这次“勤王”,因为京城在国家之内,后金军却一路势如破竹,直达京城,所以朝臣中就有人向崇祯帝弹劾说,是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故意放后金军入关,温体仁就是弹劾袁崇焕的大臣之一,而温体仁一个文臣之所以弹劾袁崇焕,是想借袁崇焕一事扳倒自己的政治对手,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袁崇焕军功赫赫,又有着“勤王”之功,哪怕崇祯帝根据朝臣的弹劾,有所怀疑,但也不能就这样去处理掉一个有功之臣。在这种时候,后金的皇太极派人散出消息说,袁崇焕与后金有约定,是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的。而多疑的崇祯帝,就由此将袁崇焕下狱,后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流放。

袁崇焕到底死得有多惨?

肉体上的痛苦,要知道凌迟是古代有名的酷刑,通俗一点讲就是“千刀万剐”。这种刑罚,普通人心理估计都承受不了,还没上场就昏死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就连袁崇焕也受不住,因此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

精神上的痛苦,保卫国家领土的一代明将突然变成千夫所指的人物,这种被全国人民误会的心情我想只有本人才能感受到有多委屈。

家人受到牵连,古代株连九族的思想非常可怕,袁崇焕被定罪后,家人和朋友也逃不过惩罚。大部分人被流放,要知道当时许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流放。

总结:一代名将袁崇焕,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还是凌迟处死,所以袁崇焕的死不只是惨,还比较憋屈。



1630年(崇祯三年)8月,明朝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条罪名,定了死罪,随即处死。

袁崇焕到底死得有多惨?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叙述。

一是袁崇焕自身承受的肉体之痛。

对于袁崇焕被处死的情形,《明史·袁崇焕传》以极为精简的语言写道:“磔崇焕于市。”这说明,袁崇焕是受磔刑而死。现代人可能不太理解磔刑两个字,它其实就是“凌迟”,即俗话所称的“千刀万剐”。

袁崇焕剧照

磔刑是一种古老的酷刑,发源于秦朝,经过1000多年的变迁后,在明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在这之前,磔刑有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的种类;明朝则直接升到1000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刀万剐”。

清朝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说:“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刘瑾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宦官,因过于嚣张被明武宗朱厚照以“反逆”罪凌迟处死。郑鄤明朝晚期的大臣,因为得罪内阁首辅温体仁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显而易见,受刑者在磔刑中往往承受巨大的肉体痛苦,以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袁崇焕也不例外。

二是袁崇焕作为“卖国贼”承受的精神之痛。

前面说到,袁崇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擅主和议”,二是“专戮大帅”。“专戮大帅”指的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一事,“擅主和议”指的是袁崇焕与后金(清朝前身)谈判求和——用民间通俗语言翻译一下,“擅主和议”不就是“卖国贼”吗?

毛文龙剧照

于是,当袁崇焕的罪名出来后,这位拼命保卫过明朝都城的一代名将,顿时成为千夫所指的人物。人们恨不得食肉寝皮。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这天,出现了荒诞的一幕。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中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刽子手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后,“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是一名忠心耿耿的爱国人士,本可以在京城当一名文官,过着优渥的生活,却毅然弃文从武,冒着生命危险驻守在辽东前线。在他走上刑场之后,还写了一首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率部保卫京师地图

袁崇焕一直到死,还牵挂着守护辽东前线的事情。当他看了眼前的这一幕后,不知作何感想?那种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吧。

三是袁崇焕的家人受到牵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袁崇焕也不例外。袁崇焕论罪下狱后,他的家人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

袁崇焕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妻子受到株连,被流放三千里。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在“笞、杖、徒、流、死”五刑中仅次于死刑。明朝时期,不少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流放。因为那意味着常年生活在异乡,很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清朝流放犯人

同时,袁崇焕的家产被官府没收。许多人以为袁崇焕当了11年官,家里一定有很多钱,然而他们失望了。袁崇焕家里一贫如洗。

简而言之,袁崇焕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

《明史》由清朝大臣张廷玉、万斯同等人编撰。在这部书中,作者对袁崇焕的悲惨结局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心理,写了4个字:“天下冤之。”这是说,天下人都为袁崇焕感到冤枉。

乾隆皇帝

袁崇焕一死,明朝就进入倒计时阶段,“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清朝入关后,清朝乾隆皇帝给袁崇焕正了名,平了反。

【参考资料:《明史·袁崇焕传》等】



1630年袁崇焕被以“通敌卖国”的罪名押赴刑场,过往百姓都对眼前人恨之入骨。最终袁崇焕在万人唾弃之下凌迟处死。凌迟在古代是最残忍的刑罚之一,本意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只有让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食肉寝皮”的犯人才会有这种刑罚,在历史上,凌迟有36刀和360刀的说法,但《大明律》修改之后,刀数不再设限,而袁从焕就是历史上凌迟刀数最多者——3543刀。

袁从焕的死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联,1626年袁崇焕以视察为由会见毛文龙,但没有缘由的就扣上12项罪名将其杀害。而这位毛文龙虽然没有大建树,但是对固守明朝北部有重要作用,而且能作为后金的重要牵制力量而存在。毛文龙被杀之后,皇太极彻底失去后顾之忧。1629年,皇太极摆脱背敌毛文龙的威胁后,绕开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山海关沿线,直抵京城,此时京城内的所有居民都认定一件事,就是袁崇焕通敌了。

其实袁崇焕并没有通敌,但是“三人成虎”。袁崇焕在皇太极进攻时被迫千里驰援,最终竟以9000骑兵迫使皇太极遁走,这足以证实拳拳赤子心。但是在皇太极的谣言之下,民怨四起,所有民众都认定皇太极就是袁崇焕带来的。如此一来,崇祯帝也从心底发出了怀疑的声音。在犹豫之下,崇祯拒绝了袁崇焕的修正请求,命袁崇焕只身前往,进而痛下杀手。

袁崇焕没有任何的解释机会,而崇祯与百姓也没给他机会。在通往刑场的路上,皆是质疑与憎恨的眼神。袁崇焕被凌迟之后,百姓心中憎恨彻底被激发,纷纷竞买其肉生吃。至此,“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成为袁崇焕最后的遗憾。



袁崇焕为了国家呕心沥血,却被崇祯施以“凌迟”的刑罚,就是千刀万剐,这其中的痛苦不是你我靠想象就能体会到的。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诛连九族导致家人被流放到偏远地带。
凌迟处死是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之一,侩子手要将袁崇焕的肉一片片割掉,而且必须割足几千刀才能让他死去。
身体上的痛只是暂时的,但作为一代名将的袁崇焕,穷尽一生,竟然落得一个卖国贼的下场,被侮辱的痛苦才是他最悲惨的结局。


被骂“卖国贼”的袁崇焕死得到底有多惨?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