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材料:中国现代私塾教育弊大于利

来自:有友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现代私塾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利大于弊 一辩辩词~

人生苦短,性感就好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实行考试制度弊大于利的。
曾经大家一度都很追捧美国的考试制度,认为美国的考试制度是人性化的,美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事实是这样的吗?《上海教育》杂志发表过一篇调查文章,发现其综合性考试试题形式及由多家考试服务机构提供考试服务的方法固然没有一考定终生的弊端,但其副作用也很大,即:测试中出现的低分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无论这些学生多么努力,他们学习能力低,因而很难成功。以至于那些自认为或被认为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倾向于放弃努力。因而在美国,很多人将其近20年来教育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归咎于这种过于个性化的能力测验考试制度。其负作用还不止于此,由于没有高中会考,也无统一的高考,大学招生根据各社会考试服务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及学生高中阶段成绩进行录取,因而有些高中为使本学校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有意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仅影响大学的生源同时还引导了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
再回到我们熟悉的中国。首先,我方不否认考试制度曾经的贡献,可是到今天,我们必须考虑到,它还适用于现今的社会吗?素质教育因为当今考试制度的牵制而成为纸上谈兵。为什么考试制度要改革呢?就是因为它弊大于利!
考试制度有好处,公平。标准化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它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才能,甚至它连公平衡量一个人的成绩都不能做到!一场考试的偶然性非常大,以一场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显然不是公平的。有句话对方辩友一定听过很多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而这一点在我们的考试制度中体现了吗?没有啊,对方辩友!
实行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由于考试制度,考试成绩与升学,工作,高薪及各种荣誉称号的获得密切关联,导致人们把追求高分数作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最基本的目的。学生适应了考试制度却无法适应社会!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在某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才却因为不适应这一制度而铸成遗珠之憾!考试制度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那么它还能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吗?不能啊,对方辩友!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否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否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可我们必须看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个性雏型。没有特长、没有个性、没有差异,整天看的一本书就是教材,整天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课,整天想的一件事就是考试。多元化的人才可以在流水线上加工完成吗?当然不能!
也许对方辩友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那就然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蓝皮书对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紧张、疲惫、厌烦、焦虑。中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人大委员王永炎说:“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那么厌学、缀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
的确现实很残酷,但我们应该看到,应试教育饱受批判的背后是考试制度的弊大于利。考试目的是选拔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可是现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从而使得教育偏离了其原本的目的,既培养人才的目的,而弊端也就由此产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实行了考试制度!
最后再次申明,让我们把考试和考试制度区分开来,我方从未否认过考试的作用。根据前文所述学习和上学,教育和教材完全是两个概念。学习未必要在学校里学,而在学校里往往不是在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当考试成为一种制度的时候,不仅达不到其本身选拔人才的目的,而且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之大,足以掩盖其正面效果。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是实行考试制度弊大于利,谢谢。
其他辩词:
1. 考试题型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2006年对全国城市居民开展了 “处于不同状况下考虑自杀的可能性”的调研,高考失败的自杀率高居在25个自杀最多的原因之列
3. 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总体满意度分值仅为35.28分(100分为满分),仅4.1%的公众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
4. 那么是不是我们除了考试制度就别无选择了?答案依旧是否定的,首先请允许我再次重申,让我们把考试和考试制度区分开来,考试制度是指以考试为主要手段选拔人才的方法。根据前文所述学习和上学,教育和教材完全是两个概念。学习未必要在学校里学,而在学校里往往不是在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放弃一次选拔定结果的方式,给参与者更多重新参与的机会,采用多元的录取渠道和学习方式,这本身就是值得教育思考的,也未尝不是现行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
5. 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出现?答案是考试制度影响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充电"。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涉猎宽博的知识。那么高端的科研人才又从何而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僵化的考试制度已经阻碍到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了!这难道还不是弊大于利么?
6. 位于东欧的斯诺维尼亚也有类似的问题。斯诺维尼亚在199O年以前实行的是“学力教育”,中学毕业不举行统一的“毕业考试”,仅仅根据教师所出测试卷的成绩评价学生。其后果是学生的教育和评估受到局限,学生的知识结构割裂不全。对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无统一的测量评价标准。这给大学招生带来极大的盲目性,由此引起的后果是大学退学率极高,大学第一年的退学率达到46%。

●有关部门对“孟母堂”紧急叫停,有法可依。可以相信“孟母堂”是针对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但它掉进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一是公民违法的问题,即任何人都不能把干任何事都当作个人的私事;二是对私塾(家庭办学)评价不当的问题,即把继承传统看成就是照搬传统社会家教的模式和全部内容
●我们在指明“孟母堂”家教误区的时候也得重视其合理的部分,从而予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立足于现代家教的理念,社会应当立法允许家庭学校的存在和探索,采取适当的方针政策保证其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办学要求和方向。今天,欧美国家已经出现家庭办学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作为一种家教的探索,我们可以积极地创造条件去研究它认识它,但并不意味在法律尚不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大力推进家庭办学

●更让人担心的是另一种“孟母堂”形式的存在,这就是今天比比皆是的家庭补课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下,教师给学生补课从公开到隐蔽,从学校转移到家庭。这类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很多学生表示是父母逼着他们参加补课,无休止的补课加重了原来就已经不堪忍受的学业负担,身心长期受到压抑,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凸现

一个名为“孟母堂”的现代私塾,在4岁到12岁的十多个孩子的身上正实验着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形式。“孟母堂”发起人联合一些家长,在上海莘庄一个居民小区的自己家里办起了全日制“学校”。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读经典、尊孔孟、颂莎翁、演数理”,接受“家教”。

对于这样一种“另类”学校教育,上海市教委发言人已经明确把它定性为“违法办学”。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事实是:未获得办学许可证;家长未把适龄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读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相关规定不符。另外,未经物价部门审核,擅自违规收取高额费用。市教委对“孟母堂”紧急叫停,有法可依。即便对簿公堂,法理明晰。

换个视角,“孟母堂”又是一种“另类”家庭教育,对于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也同样不敢苟同。

像新加坡家庭那样尊重儒家伦理,像韩国家庭那样尊崇孔孟礼仪,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在现代家庭教育乃至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继承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没有国界的。殊不知任何继承都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天新加坡和韩国占主流地位的家教也是如此,全盘继承意味着历史的停滞或倒退。“孟母堂”的读经教育,其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做法,将在孩子心中重新树起一个“孔家店”。当然我无意给“孟母堂”戴上一顶“极左”年代所谓复辟的政治帽子,只是想说明其良好的主观动机,不能取得一个好的客观效果。

至于“孟母堂”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且不说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孩子太小还没有辨别能力,即使孩子用5个月的时间背出大半部《易经》、流利地背诵出《仲夏夜之梦》也不解其意,甚至连里面多数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如此扼杀创造意识和能力的个性化家教,是无论如何背现代教育潮流而动的。

我们应该相信“孟母堂”是针对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但它掉进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一是公民违法的问题,即任何人都不能把干任何事都当作个人的私事。即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得不到满足而“被迫”组织起来以家教“自救”,也应该遵循章法。二是对私塾(家庭办学)评价不当的问题,即把继承传统看成就是照搬传统社会家教的模式和全部内容。

如同给孩子洗完澡后,不能把孩子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一样,我们在指明这一家教误区的时候也得重视其合理的部分,从而予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立足于现代家教的理念,社会应当立法允许家庭学校的存在和探索,采取适当的方针政策保证其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办学要求和方向。

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的教育方法、内容应以人为本。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学历社会的“法则”已经使学习竞争极为残酷,某些教育活动又“人为”地制造了学生肉体和心灵上的折磨。这种伤害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样的校园场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屡见不鲜。工业革命后的学校教育,曾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无比辉煌,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却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有人断言,改变这种局面没有出路,但我们仍然孜孜以求在探索。比如,依法治校是一条出路。可惜已经制订的法律往往少了执法的机构和队伍(或许因执法成本高的缘故),加上体制中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让法律变成完全自我执行和自我监督的东西,将是漫长的过程。

又比如,提倡和谐教育也是一条出路。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爱能解决一切。过去普遍的说法“教育学生只要出发点好,可以忽视甚至不计方式方法”的观点,现在行不通了。问题是,一种教育理念或一种教育思想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要把这种理念化为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更需长期坚持长期实践。

开创家庭办学的模式,我想也不妨试试,当然先要在修改有关法律条文的前提下。今天,欧美国家已经出现家庭办学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据报道,欧美社会出现了逃避学校教育弊端而让孩子“在家上学”的趋势。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提供数据:1985年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大约是5万名,而到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210万,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一些欧洲国家称之为“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教材可以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社区设施资源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家庭学校所用。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家上学的孩子可以免于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可以和所有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他们将成年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当然对于家庭教育,政府应当做到确保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特殊需求;确保父母对孩子的身体、道德与智力的良好发展负责。

回过头来看,作为一种家教的探索,我们可以积极地创造条件去研究它认识它,但并不意味在法律尚不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大力推进家庭办学。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否定“孟母堂”,应该是有条件的否定。

这里,我更为担心的是另一种“孟母堂”形式的存在,这就是今天比比皆是家庭补课学校,另一种现代私塾。在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下,教师给学生补课从公开到隐蔽,从学校转移到家庭。据某市城市经济调查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参加了“私塾”式补课,补课地点大多在老师家里或老师临时租借的房间。这类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很多学生表示是父母逼着他们参加补课,无休止的补课加重了原来就已经不堪忍受的学业负担,身心长期受到压抑,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凸现。

为了真正对下一代负责,“现代私塾”应该缓行!(苏颂兴 作者为联合国青年发展指标专家组成员、全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


辩论材料:中国现代私塾教育弊大于利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