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开题报告中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研究,主要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来创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新体系。2.金融发展的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对其在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中的运用进行研究。3.农村财政,主要研究农村财政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农村税费改革问题及如何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乡村政府负债问题等。 1、主编《货币银行学》教材,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 主编《西方经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1、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排名第二。2、 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独立。 1、给农村民间金融适度的发展空间,调研世界(国家级),2003年第2期,独立2、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国家级),2003年第4期,独立。3、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农经青年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作者。4、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处置模式探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5、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省级),2003年第1期,独立6、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探讨,新疆农垦经济(省级),2003年第2期,独立。7、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2年第四期,独立。8、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农业经济问题(国家级),2002年第七期,独立。9、金融发展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国家级),2002年第1期,独立。10、在我国农村建立民营金融机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2年第2期,第一。11、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国家级),2001年第5期,独立。12、农村土地利用的制度经济学思考,农业经济问题(国家级),2001年第4期,独立。13、论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垄断”,湖南社会科学(省级),2001年第3 期,独立。14、西部开发的技术进步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1年第2期,独立。15、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路径依赖,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2年第1期,独立。16、深化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改革研究,2001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1年8月,独立。17、重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科技导报(国家级),2001年第12期,第 一。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省级),2000年第10期,独立。19、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0年第4期,独立。20、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0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第一。21、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刍议,高等农业教育(国家级),2002年9月,第二。22、当前中国银企信用关系恶化原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2年第3期,第二。23、新形势下外资的利用与民营企业融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省级),2002年第4期,第二。24、规范农村信用秩序探讨,获湖南省社科联、省外国经济学会2002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年12月,独立。25、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农业经济问题(国家级),2000年第4 期,独立。26、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好形式,农业技术经济(国家级),1999年第2期,独立,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7、乡镇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国家级),1999年第5期,第一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8、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的技术体系构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1999年第4期,第三作者。29、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省级),1999年社科专刊,独立。30、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探讨,中国青年农经学者年会论文集,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作者。31、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进步调整方向探讨,农业技术经济(国家级),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3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运行效果分析,陕西农业科学(省级),1999年第1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33、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对策,农业技术经济(国家级)1998年第2期,独立。34、新形势下农产品卖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国家级),1998年第4期,独立。35、我国国食品安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国青年农经学者年会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独立。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重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研究”,12.8万,进展顺利,2002,1-2004,12。2、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问题研究”,0.6万,进展顺利,2001,8-2003,12。3、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湖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2.5万,即将结题,2003,12-2005,12。4、参加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科研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对策研究”,3万,排名第二,2003,6-2003,12,顺利结题。5、参加湖南省社科基金科研课题“湖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排名第二,1万,2002,1-2003,12。顺利结题。6、主持校教改课题“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指导研究”,主持人,0.5万,2001,1-2003,12,顺利结题。7、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发展方向与科技政策调整问题研究”,8万,排名第三,1999,1-2001,12,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良好。8、参加校教改课题: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课程体系及内容研究,0.5万,排名第二,2 001,1-2003,12,即将结题。9、主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湖南省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研究,0.3万,1997,8-1999,12,主持人,顺利结题。10、参加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研究,0.3万,1998,8-2000,12,排名第二,已顺利结题。11、参加省计委招标课题:湖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十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0.8万,1999,5-1999,12,排名名第三,已顺利结题。

按照以上工作思路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构造、沉积演化基本特征与油页岩发育关系研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矿区勘探资料,以盆地分析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盆地(矿区)基本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地层特点,确定盆地(矿区)基本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反映基底的构造形态、性质和各地层单位的形态、堆积性质及相互关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岩心、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研究典型井点充填物层序、岩性岩相类型、相标志、沉积层序类型和旋回演化,选择主干地质剖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阐明构造、沉积演化基本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沉积体系时空演化及展布与油页岩沉积环境研究

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以层序体系域为单位,研究达连河组中部油页岩段与下部夹油页岩含煤段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沉积物源分析,确定沉积体系类型、沉积体系构成,研究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及展布特征,分析形成油页岩沉积环境。

3.油页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确定油页岩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组成,研究有机质显微组分、特征、成因、分类和演化等内容。

4.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有机质丰度与类型,评价有机成熟度:通过岩石热解、有机碳、干酪根元素C、H、O、N、干酪根镜检、氯仿沥青“A”抽提、族组分离、定量分析,评价有机质丰度与类型,反映有机成熟度。

研究有机质生物来源、沉积环境及介质条件: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芳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查明油页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正烷烃、异戊二烯烷烃、甾烷类化合物与萜类化合物,研究有机质生物来源、沉积环境及介质条件。

研究碳同位素δ13C分布特点:分析原始有机质的来源及沉积环境,结合有关资料研究古气候变化情况。

分析油页岩的生烃潜力:通过岩石热解、有机碳分析,综合研究油页岩生烃潜力、产烃类型。

5.油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油页岩中主量、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特征,分析油页岩沉积环境指相意义、介质条件、物质来源等地质成因信息,了解金属元素富集程度、评价综合利用的潜在用途。

6.油页岩主要工艺性质与利用途径分析

油页岩物理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油页岩宏观特征、密度、硬度与强度及熔点等。

研究油页岩无机矿物与灰分组成:通过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化学分析,研究灰分产率、成分、灰熔点。

研究油页岩工艺性质评价指标,分析利用途径:通过油页岩工业分析、低温干馏、元素分析,对油页岩工业价值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利用方向。

7.油页岩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研究

研究油页岩成矿基本地质背景,分析油页岩成矿古构造、沉积环境、古气候及生物有机质类型,质量和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确定影响油页岩形成、赋存和分布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成矿模式,确定成藏类型,总结成藏规律。

8.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

通过成矿模式与成藏规律研究,结合油页岩工业利用方向,预测有利勘探区,确定油页岩评价主要参数,评价矿区及深部资源潜力。

9.科学问题

油页岩为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及热演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条件构成了油页岩成矿基本地质背景。问题的核心是古构造、沉积环境、古气候及生物演化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有机质形成、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研究有机质形成、赋存、分布和富集程度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分析油页岩成因、建立成矿模式,总结成藏规律、评价资源潜力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