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主要构造运动~

陆壳岩石圈的结构演化,主要是由陆壳的主要构造运动所制约,它们的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受地壳运动方式、方向所制约。因此就陆壳结构的形成演化来探讨其所经历的主要地壳运动性质、时期及其变化规律,是地球科学的逆序特点。
所谓地壳运动常被分为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振荡运动等,名目繁多,其波及范围大小不一。同一时期的一场构造运动,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不一。如同一场运动在一些地区因挤压或走滑抬升而造山,在另一些地带则因坳陷或拉张下沉而连续沉降,因而后期沉积对前者表现为不整合接触,对后者为连续沉积或无明显间断,这是因地壳运动中的挤压与拉张、褶皱隆升与坳陷或断陷总是相辅或相伴而行的。但由于构造运动引发的挤压与拉张等构造形变产生不同的结果:①挤压或压剪性变形区常有变形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活动相伴而生,因而形成构造岩浆变形变质带,对内生矿产或变质矿产有着重要控制作用;②拉张裂陷带,则有岩浆的喷溢等火山作用相随,形成活动型海洋槽地和火山-碎屑岩建造;③坳陷区或振荡作用区,则常有较稳定的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它们对沉积矿产或火山-沉积矿产起重要控制作用。后期构造活动可能改变原有的构造格局,显示出明显的新生性;也可能承袭早期的部分构造格局,而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这与构造运动时期各波及部位所处边界条件、构造应力场分布与变化状况有关。
中国的主要构造运动有: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又称太行运动。它是指发生于太古宙时期内的一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使古、中太古界-迁西群或阜平群、鞍山群、集宁群等所谓迁西构造层发生深度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以麻粒岩相为主的塑性流变变形变质岩系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岩为基本特征,已获的同位素年龄多在3500~2800Ma间。这次重大的构造-热事件,体现了原始地壳演化过程中重要的造山运动,其构造变形变质的时期,主要发生在距今2900±100Ma时期,可视为中新太古代的界限年龄。从冀东地区资料看,区内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2800Ma左右,但迁西群的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平卧褶皱和稍晚的近南北向等斜褶皱构造,先后两次变形踪迹近于直交,然而未发现不整合面。
(2)五台运动
它代表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间的一次构造运动。五台群是一个夹有超基性岩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火山旋回发育的绿岩建造,伴有阿尔戈马型的条带状铁建造,发育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反映了地壳强烈的活动性(白瑾等,1993)。已获得了大于2500Ma的变质年龄和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刘敦一,1984;白瑾等,1986)。五台群下部岩层不整合覆于下伏岩层之上,但广泛发育于五台群和下伏岩层中的透入性叶理,表明五台群变形时其两侧地块还不是稳定地块。这场强烈的地壳运动大致发生在距今2500Ma,使五台群被滹沱群显著不整合覆盖(图1.4)。

图1.4 中国前寒武纪建造和构造-热事件(据白谨,1993,略加修改)

(3)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代表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它波及中国陆壳的绝大部分地区,主要表现为中元古代之前的岩石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区域变质、动热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较强;它形成了中国陆壳广泛的结晶基底,其时限在1900~1700Ma间,主要集中在约1800Ma±50Ma,似有由北而南由早而晚的演化进程。华北地块大约在1900~1850Ma间固化,之后,转入长期稳定盖层发展阶段,在鞍山、冀东地区分别被形成于1900Ma和1850Ma的长城纪底部岩石所不整合覆盖。扬子-塔里木地块则被中元古代的活动型、次活动型建造所不整合覆盖其变形变质时期在1800~1750Ma间;华夏地块结晶基底形成时期则可能在1750~1700Ma间,中新元古代至加里东期,长期处于活动型-次活动型沉积环境。它们分别于晋宁运动(Ⅰ、Ⅱ幕)、加里东运动才形成褶皱基底,而后逐步转入稳定盖层发展阶段。
(4)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原指中国西南地区昆阳群、会理群等变形变质并形成该区褶皱基底的一场重要构造运动。研究发现,这场运动在扬子地块及其周缘广泛存在,也是形成该区褶皱基底的一次重要的变形变质作用。其后期还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和过渡型-活动型建造,因此它应包括其后的澄江运动,或称晋宁运动尾幕,即震旦纪冰成岩系与下伏岩系间的构造变动,其时限为距今1000~800Ma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场构造运动在塔里木-柴达木地块、川西北松潘地块、藏北羌塘地块及阿拉善地块南部至华北地块南部、伏牛山区的隆起带上,均有显著表现,在西北称阿尔金运动和塔里木运动或全吉运动。不少地区存在两个界面,主界面在距今1000Ma左右,后期界面在距今800Ma左右,大体相当于青白口纪的底界面和顶界面。扬子-塔里木地块的褶皱基底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基本可以对比;而且这些地区的青白口系火山-碎屑建造、类复理石建造也基本上形成于同一构造环境;上覆震旦纪冰成岩系和碳酸盐岩建造及晚期含磷(钒、铀)建造更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晋宁-塔里木运动使扬子-塔里木地块基底褶皱固结,转入稳定盖层发展阶段。这一运动对华北地块也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震旦纪时期整体抬升,未接受距今800~600Ma期间的沉积。扬子-塔里木地块与华北地块组成了中国早期的稳定的统一陆壳。晋宁-塔里木运动的变形域已卷入华北地块西南,从北山-阿拉善南部-伏牛山一线,前震旦纪中新元古界已明显变形变质,且成为扬子-塔里木地块北缘的组成部分,其后为震旦纪沉积区。这个带向北有可能伸入到准噶尔盆地东缘。
(5)祁连运动或广西运动
系早古生代末期的一场重要的构造运动,即习称的加里东运动,在中国陆壳上普遍存在。但不同地块或同一地块的不同地带,构造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其发生和结束的时限亦有所差异,因而不同地块、不同地域的名称也不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为西北地区的祁连运动和华南的广西运动,表现为早古生代晚期的褶皱变形变质作用;在江南地区表现为泥盆系五通组与志留系间的侵蚀不整合;在华北地块内则表现为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的整体抬升、剥蚀,缺失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中石炭统陆相沉积与下伏中奥陶统间为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
广西运动是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周缘和内部一些活动地带中,于志留纪末发生的一次褶皱运动,它使下古生界岩石强烈变形,伴有不同程度的动热变质作用,并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及显著的断裂活动和块断隆升。如在北秦岭带、龙门山-玉龙雪山带和下扬子东缘与华夏地块内,形成紧密线型褶皱与大型断裂带;扬子地块西部及西南缘的哀牢山带、紫云-罗甸断褶带等,泥盆系与下古生界间呈现显著的不整合接触,四川盆地抬升,其邻近的大巴山、大娄山等地区也普遍上升,但无明显变形,中下泥盆统与志留系多为侵蚀不整合。下扬子地块内与之类同。
祁连运动则是塔里木-柴达木地块周缘和内部一些加里东期活动地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发生的一场褶皱变形变质作用,使晚泥盆世老君山砾岩与下古生界强烈不整合接触。其中最突出的是祁连山-六盘山-秦岭-大别地带,形成强烈的变形变质带,酸性和超基性、基性岩浆岩成带分布,向西北延至天山地区,并有低温高压动力变质带相伴随,构成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显著的北西向构造岩浆动力变形变质带。其北的龙首山-北大山-六盘山-伏牛山构造带与之平行,且可能向西北延至东准噶尔地区;在其南侧有祁漫塔格-阿尼玛卿褶皱带和玉树-康定及紫云-罗甸带、双湖-丁青和哀牢山变形变质带等。此外在塔里木盆地内部还发育了同期的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带,如阿尔金带、喀什-阿克苏带等。
由上述不难看出,早古生代末的构造运动(祁连运动、广西运动)在中国陆壳上普遍存在,经过这场运动后,中国陆壳一度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广海沉积环境。上泥盆统陆相粗碎屑岩反映了隆升后的动荡环境。
(6)天山运动或东吴运动
这是晚古生代中后期的一场重要的构造运动。由于加里东运动对中国陆壳的强烈改造,使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结合为一体,使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边界条件发生改变,加之印度地块与塔里木-扬子地块靠近和蒙古加里东弧型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自晚古生代以来,逐步改变了中国陆壳结构的格局。晚古生代早期,中国陆壳总体处于由隆升转为稳定沉积,在一些加里东活动带中还有继承性活动,升降活动频繁。泥盆系多为山前-山间陆相或陆相-滨海陆棚相碎屑岩建造,基本上没有正常的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不少地区还缺失相应层位,区域地层不易对比,给这一时期构造运动性质的确定带来困难,地壳运动命名有很大的局限性,可比性不大。自晚泥盆世以来逐渐稳定,仍受区域环境所局限,直到中石炭世才摆脱了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构造格局,如前节中所述。在华力西期或称天山旋回中,中国陆壳主要遭受经向拉张与推挤,天山-阴山和秦岭-昆仑两个巨型纬向带的出现和发展,造成了石炭纪-二叠纪海陆的南北分化。在纬向带中和一些继承性多字型活动带中有活动型-次稳定型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在两大纬向带间的塔里木-华北地块和天山北的准噶尔地块中为稳定型陆相碎屑含煤建造,秦岭-昆仑带以南基本上为稳定型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在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了一次影响中国陆壳大变革的构造变动,在西部和北部活动带中产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造成上、下二叠统间的不整合接触;在活动带间的地块内和东部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隆升间断,一些地带有高原玄武岩浆喷溢。
天山运动或东吴运动,它们主要发生在早、晚二叠世之间。前者表现为褶皱变形变质及岩浆活动,具显著不整合关系;后者主要表现为隆升间断,局部不整合关系。在华北地块上仅表现为微弱间断。虽然各地表现不一,但总体反映了这场运动对中国陆壳的广泛影响。天山运动表明,自晚古生代中后期以来开始出现的两个纬向带,经过多次活动后,到晚二叠世初由西向东逐渐成型,经变形变质形成褶皱带并伴较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被晚二叠世稳定型碎屑-碳酸盐岩建造所不整合覆盖。这一时期还有若干近南北向的高原玄武岩带出现,最显著的是沿川滇南北带形成了峨眉山玄武岩带和攀枝花-西昌地区的含钒钛磁铁矿的基性侵入岩带、金沙江-临沧构造岩浆动力变质带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陆壳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不是结束在晚二叠世与三叠纪间,而是在早、晚二叠世间,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多为连续沉积,更无不整合存在,较西欧地区有一个时间差,因而将晚二叠世划入印支早期似乎更为合适。
(7)印支运动或淮阳运动
它一般是指三叠纪期间发生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主幕发生在中、晚三叠世间或晚三叠世中、晚期间。这场运动,使亚洲大陆与太平洋地块之间构造体制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陆壳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和印支地区,都有强烈而明显的踪迹,最突出的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两个纬向构造带的发展和定型、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构造带的崛起、东部华夏系列构造的定型和大陆南缘印支期活动构造带的形成;造成晚三叠世瑞替克期-早侏罗世里亚斯期的沉积广泛地不整合于中晚三叠世强烈变形变质岩系之上;除西部特提斯域演化为活动型海相沉积环境外,中国大陆其余地区结束了海侵而转为造山后的陆相含煤沉积。晚三叠世末印支尾幕的再次变形之后,西南部海水继续向西退缩至藏南一隅。伴随印支运动广泛发育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动力变质作用。
从实际资料看,中国陆壳上的印支运动起始于天山运动之后的晚二叠世,终止于早侏罗世里亚斯期末。中国地学工作者,已将我国广泛分布的瑞替克-里亚斯期的陆相含煤建造划归晚三叠世。这套含煤岩系与下伏中、下三叠统为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而与早侏罗世岩系多为平行不整合、部分地区为连续过渡关系。但在中国西南地区,中下三叠统为稳定型台地碳酸盐沉积,与中下扬子地区具相似性,晚三叠世则为活动型海槽,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晚印支运动形成强大的三江、巴颜喀喇、松潘印支褶皱系,结束了海水活动环境。北东向的龙门山-玉龙雪山早印支运动构造带,对我国秦岭以南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和变形条件,起到了重要的分隔作用。
中国陆壳经过了强烈而广泛的印支运动后,基本上铸成了现今的统一陆壳,三大构造域夹持的边界条件已成定势。其后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多在印支格架的基础上改造与发展,仅有一些局部性或区域性改变。所以印支运动是中国陆壳演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它可与吕梁运动、晋宁运动相媲美。
(8)燕山运动
一般认为,燕山运动为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广泛发育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侵入与喷发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它不仅是中国陆壳的一次重要构造运动,而且对濒太平洋地区和中特提斯构造域都有重要影响。由于这场运动在各地区的表现特征、变形强度不一,因而在构造期幕的划分上存在一些分歧,一般划为3个较强的褶皱-断裂形变期,2个较弱的变形期(共5分幕:中-晚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晚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以晚侏罗-早白垩世间最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最为明显。但对晚白垩世与古近纪间的运动特点和表现方式,尚存较大分歧。因晚白垩世和古近纪间的沉积环境基本一致,且地层多为连续沉积或无明显间断,更无区域性不整合存在,如西部的冈底斯槽地,东部的上白垩统和古近系红色盆地均如此。因此古近纪末影响范围广的这场构造运动,划归燕山末期还是喜马拉雅早期,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正如华力西期与印支期时限和印支-燕山期(瑞替克期-里亚斯期)时限一样,存在大区域、洲际或全球性的非均一和非对比性。这表明同一构造期的地壳运动的起始和终结时限,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中国陆壳演化由活动转为稳定状态的时限看亦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的燕山运动,实际是印支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由华力西-印支期南北均衡挤压转为非均衡的挤压兼扭动环境,到燕山期以非均衡扭动为主,变形特点由强塑性为主转向脆塑性形变为主。燕山运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构造型式,而且强化和承袭了一些早期构造类型和构造型式,铸成了现今中国陆壳的构造面貌。
(9)喜马拉雅运动
这是新生代以来中国陆壳发生的构造运动,它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域变成巨大山脉,濒太平洋的沟弧盆地形成和发展。其主要变形变质事件发生在渐新世纪初至中新世初。西藏地区从渐新世开始海水全部退出,继之则为剧烈的变形变质作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和中酸性岩浆侵入、动热变质作用,后期形成大规模逆冲、推覆与滑覆构造,导致青藏高原地壳大幅度隆升和东西伸展,引发物质侧向运移,致使其东部陆壳围绕西藏地块顺钟向旋扭运动,使帕米尔-喜马拉雅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褶皱山系。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制约,在新近纪末和第四纪初形成近南北向的台湾-菲律宾褶皱山系,中国南部大陆架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和东亚岛弧带进一步发展。
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发生在新、古近纪之间,造成新近系、古近系间强烈不整合接触。第二幕发生在中新世与更新世间,东南海域和台湾-菲律宾一带,又称台湾运动,在更新世之前到达剧烈活动阶段,更新统强烈不整合在上新统之上,不仅有褶皱变形,而且有高压动力变质岩带出现。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今,西部高原在南北向挤压及不均衡旋扭应力作用下急剧隆起,老断裂再次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东缘地带走滑活动较显著;东部地区在太平洋地块作用下,遭受以东西向为主的挤压作用,沿早期北东-北北东断裂带产生右行走滑,形成一系列次级拉分盆地,使早期断裂的力学性质、运动方式发生转变。直到今天,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对区域内地震活动及其他地质灾害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了整个岩石圈。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它不但决定了内力地质作用的强度和方式,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控制了地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一般分为两类:新近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在此之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构造升降运动是层序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与海平面变化共同影响着可容空间的变化(Posamentier,1988;Jervey,1988)。在陆相湖盆中,构造因素不仅直接控制可容空间的变化,而且陆相盆地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都受控于不同序次的构造运动。此外,构造因素还会通过改造地貌特征等方式,间接影响剥蚀速率、沉积物类型、沉积物供给速率,甚至局部的气候条件。因此,构造因素对陆相层序发育的影响远比海相环境重要得多。

1.断陷湖盆的构造运动的特点

对于裂谷型盆地,伸展构造、走滑构造、重力构造和挤压反转构造等是主要的构造类型,其中伸展构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构造形变,控制了裂谷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漆家福等,1995)。伸展构造最基本的构造要素为正断层,盆地边界的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济阳坳陷新生代湖盆就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由正断层所控制的断陷盆地,边界正断层控制下的构造掀斜运动在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漆家福等,1995;刘震,1997)。

根据断层活动时间的长短,通常把断层分为瞬时断层和生长断层两类。瞬时断层只活动过一次,而且活动时期非常短,断层活动往往受构造运动幕的控制,通常与地层不整合联系在一起。生长断层活动时期长,伴随着沉积作用而发生,对沉积有控制作用,造成两盘沉积厚度的明显不同。

瞬时断层活动时间短而且受构造运动幕的控制,具有幕式特征,而生长断层活动于沉积作用的过程中,但是其活动并非均衡地贯穿于整个沉积过程。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断裂幕式活动并非呈匀速变化,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断裂活动的强度存在差异,有强活动期,有弱活动期,还有休眠期,据此提出了断层活动的阶段性和旋回性,一个幕式旋回可分为构造活动期和宁静期(解习农等,1996)。活动期的构造活动强度或基底构造沉降幅度并不是单一的加速、匀速或减速变化,往往在幕式构造活动旋回的初期表现为加速运动,晚期随着构造活动强度的减弱,基底构造沉降幅度也逐渐减小(胡受权等,2000)。

断层的产生和活动是地应力释放的结果,地应力在释放之前需要积累。释放是瞬时的,积累却是长时间的。地震活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震通常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是瞬时的,地震前的地应力积累却是长期的。对于生长断层来讲,其活动历史是长期的,在这一长的活动历史中断层的真正活动应该有数次,每次活动的时间是短暂的,两次活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是长期的,也就是说生长断层的活动具有幕式性。

2.断陷湖盆的构造运动旋回性

现以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运动为例阐述断陷盆地的构造运动旋回性。济阳坳陷第三系盆地中发育了以一级、二级断层为主断层的39条断裂带(戴俊生等,2003),且断裂活动均具有旋回性,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断裂活动强度存在差异(表4-3)。

层序的形成、发育和消亡与盆地构造演化运动中幕式构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Ⅰ级和Ⅱ级构造基本上分别控制了Ⅰ级和Ⅱ级层序,也就是说,一个Ⅰ级构造运动幕就相当于一个Ⅰ级层序(图4-4)。该地区第三系湖盆总体上可划分出两个Ⅰ级构造运动幕,分别对应于古近系沉积期和新近系沉积期,其顶底界面均对应于区域性不整合面。古近系的底界面相当于Tr反射界面,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面对应于T1反射界面,也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其分别为Ⅰ级层序界面,即古近系沉积为一个Ⅰ级层序,其沉积持续时间大约为40 Ma。

表4-3 东营、惠民凹陷主要断裂活动强度参数

济阳坳陷古近系沉积期基本对应于第三系断陷盆地的裂陷发育时期,其中根据裂陷运动特点可进一步划分出三个幕次,即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裂陷Ⅲ幕(王秉海等,1992)。从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上来看,裂陷三个幕次的发展过程又分别对应于裂陷运动初期、裂陷高峰期(强裂陷期)和裂陷后早期,实际上,与该时期所发育的三个二级层序相当,即孔店组二级层序,沙四段—沙二下沉积二级层序和沙二上—东营组沉积二级层序。

反映构造运动强度的火山活动也具有明显的期次性,与层序的演化也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4-5)。

孔店组—沙四下火山岩发育期:主要对应于盆地裂陷活动的Ⅰ幕,该时期郯庐断裂以左旋剪切挤压为主,盆地内产生了大量的北西向断裂,基性岩浆沿这些断裂侵入或喷发,形成溢流玄武岩建造。其中,在无棣—义南、临邑—滨县、金家—草桥地区基性岩浆多次喷发,形成多层拉斑玄武岩层,邻区昌潍坳陷昌39井石英拉斑玄武岩(1556 m)测定的K-Ar年龄为(62.8±8.3)Ma;本区滨349井碱性橄榄玄武岩(1225 m)测定的K-Ar年龄为(46.4±1.9)Ma;滨675井玄武岩(1510 m)测定的K-Ar年龄为(56.5±1.7)Ma,均说明沙四段—孔店组沉积时期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

沙四中上—沙二下火山岩发育期:主要对应于盆地裂陷活动的Ⅱ幕,该时期郯庐断裂由左旋剪切挤压转换为右旋剪切拉开为主,该期构造运动被称为济阳运动。盆地内产生了大量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结果使新生代北东向断层同北西向老断层交互切割,断层的交会处成为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沿这些断层广泛发育了大量的浅成辉绿岩和溢流玄武岩体,形成了济阳坳陷古近纪火成岩北东向展布的总体格局。东营凹陷的滨349井碱性橄榄玄武岩(1225 m)测定的K-Ar年龄为(46.4±1.9)Ma,考虑到火山玻璃造成Ar过剩的因素,应为沙三段中、早期的火山活动的产物。

沙二上—东营组火山岩发育期:主要对应盆地裂陷活动Ⅲ幕,该时期郯庐断裂基本继承了右旋剪切拉开的特点,该期构造运动被称为东营运动。由于断裂活动再次加强,基性岩浆沿基底断层上涌后,截弯取直,沿活动的二、三级断层上窜,或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或侵入地层形成浅成岩。在玉皇庙地区,火山活动规模远远超过了渐新世早期,该区夏气1井含角砾凝灰岩(1534 m)测定的K-Ar年龄为(37.8±1.4)Ma应属沙一—东营期的火山活动。

图4-4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运动与层序

图4-5 济阳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纪火山活动与层序地层

馆陶组—明化镇组火山岩发育期:对应于盆地坳陷期,该时期的郯庐断裂由右旋剪切拉开转换为左旋剪切挤压为主,该期构造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三幕。该时期以小规模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在临邑—滨县、金家—草桥一带沿断层形成橄榄玄武岩层。草桥地区广16井(728 m)、广6井(869 m)碱性橄榄玄武岩测定的K-Ar年龄分别为(22.8±3.0)Ma、(23.8±3.1)Ma,为典型的馆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同时,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沉积地层中还发育了丰富的震积岩沉积,陈世悦(2003)对该地区震积岩的研究表明,震积岩是地震作用的产物,地震作用又是控盆边界断裂活动诱发所致,且震积岩在地层剖面中间断地重复地出现,说明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和旋回性。

总之,济阳坳陷古近系沉积期,断裂活动具有周期性、幕式性,与层序的形成、发育和演化关系密切。




构造运动视频

相关评论: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卞变垂①区别 1、地壳运动的概念 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2、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的意思是什么?【构造运动】是什么意思?
    卞变垂【构造运动】的意思是什么?【构造运动】是什么意思? 【构造运动】的意思是: 构造运动即“地壳运动”。《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1》第695页(8字)【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辞海+国语辞典】累计收录汉语词条74万,繁简版+文字扫描版同步;全文检索,支持反查;同时提供 打包下载。构造运动是...

  • 19457908456什么是构造运动
    卞变垂构造运动的特点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的概念
    卞变垂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了整个岩石圈。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它不但决定了内力地质作用的强度和...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卞变垂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是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方向移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故又称为造山运动。现今的水平运动基本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大地测量,能够准确测定...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和"板块构造"什么关系
    卞变垂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而板块构造——是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以来的一种说法,所谓的板块构造就是说地球的岩石圈由许多大小不一的板块构成.要说关系的话,也就是构造运动造成的板块构造,板块的构造是构造运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吧 ...

  • 19457908456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
    卞变垂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

  • 19457908456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卞变垂地壳构造运动特点及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的表现如下:(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的特征
    卞变垂(一)构造运动的特征 裂谷盆地构造运动的特征,既不同于地槽型盆地以褶皱运动为主,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又不同于地台型盆地(克拉通盆地)以震荡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和缓,而裂谷盆地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强烈。一般在裂谷盆地发育的过程中,有三次主要的构造运动:一是裂谷盆地与下伏基底...

  • 19457908456构造运动序列
    卞变垂构造运动序列无疑是有级别之分的,对一个构造区带来说,其中高级别的构造运动序列是与其大的构造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构造运动序列的概念与构造旋回(巨旋回—旋回—亚旋回)、洋壳—陆壳不同类型地壳转变以至威尔逊(Wilson)旋回的概念并非相斥的,而是相通的。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演化特点的构造区带,存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