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座就扇耳光:以道德之名发泄情绪?

来自:韩乐坊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事件导读:8月23日,在杭州的K192公交车上,一对夫妻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子旁边,妻子抱着孩子,车厢广播断断续续响起4次“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小伙没反应,突然,丈夫大骂:“看什么看!”紧接着连扇了小伙5个耳光,小伙被打得鼻血横流,镜框也被打飞,断成几截。一名自称是小伙朋友的网友说,小伙是一个残障人士,腿脚不方便。不少网友谴责打人者,为小伙鸣不平。但随后几天类似事件频发:25日,兰州小伙不给老人让座被围攻;26日,长春残疾小伙没给中年妇女让座被掌掴;26日,济南男子酒后没给带娃妇女让座被掌掴。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

人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一系列的掌掴事件分明彰显出一条“严厉待人,宽容对己”的霸王条款:不让座者无德,自己动粗又何妨?其中有双重标准在:在道德上苛求他人,却纵容自己。生活中人们也不自觉地使用双重标准:比如,别人迟到是因为拖延成性,自己迟到却纯属意外。

为什么小事件触发大神经?

心理解析:自我服务偏见与攻击的“侵虐移置”


这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服务偏见使然:当行动有良好结果,如果是他人行为,则归因于外因(环境、运气好);如果是自己的行为,则归因于内在品质。如果结果不好,他人行为则归于内因(人品或能力差);自己行为则归因于外在(条件限制)。简单地说就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如果和道德扯上关系,这种自我服务偏见更是明显。在一项关于道德水平的调查中:“如果道德的满分是100分,你会给自己的道德水平打多少分”,参与调查的人中75%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9%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0分或70分以下。

在判断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参照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从而找到自己“偶尔”不道德的托词。而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第一反应就是这人“不咋地”,这就是高估了倾向性因素(与人有关的因素),低估了情景性因素(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在这些掌掴事件中,动粗者的自我服务偏见明显,给自己打人找出的理由可能是当时非常愤怒,无法克制自己,却没有换位思考:或许当时被打者没让座是出于情境性因素,比如身体不舒服。

很多人对掌掴者的反应如此之大有点奇怪,当时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请有座者帮个忙很可能就解决问题了,得不到帮助便打人的处理方式有点过于极端了。

这可能和人们现在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受到的批评、打压比较多有关。攻击理论中的“侵虐移置”指出最近在人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其对不友善行为的反应。

如果大家正享有愉快的一天,轻微的挑衅只会激起轻微的攻击,甚至根本激不起波澜。但是如果大家遭遇糟糕的一天,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人或多人激怒了自己,就很可能一触即发,猛烈地攻击眼前的火上浇油者。其强度远远高于微小的挑衅应该产生的。

在这些事件中,不让座其实是一个相对微小的触发事件,却成为“侵虐移置”的狠击目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掌掴者们可能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在进行情绪发泄,当然他们本人也是无意识的。




不让座就扇耳光:以道德之名发泄情绪?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