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小说里不存在拳怕少壮这样的现象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拳怕少壮,还有一句是什么~

还有一句是“棍怕老郎”。
所谓的“拳怕少壮”,也就是说,人“少壮”之时正是一生中最为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在少壮之时在用“拳头”搏击过程中力量最为充足;
且身体条件、抗击打能力都是一生中最为出色的时候,纵然“老郎”技艺娴熟、经验丰富,也挡不住“年老色衰”体力下降,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力不从心,不堪打击,所以说“拳怕少壮”。
与“拳怕少壮”相对应的是,也就是这句俗语的下一句是,“棍怕老郎”。它的意思是,与“拳术”相对应的,是“棍术”,就是“器械搏击之术”。
人到老年之时,棍棒经验最为丰富,而“棍术”不象“拳脚功夫”需要那么大的体力,更多的是需要的是技巧和经验。当一个“少壮之人”用棍棒遇到了经验丰富的“老郎”,必然会被“克制”,便会不自觉地束手束脚,败多胜少了。

现实意义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这句话针对的是现实中以体力为基础的“拳脚功夫”和需要长年练习不断实战才能运用自如如臂使指的“棍棒之术”,是现实层面中的竞技;
并不是说那些传说中的,或者小说中的“武功”,毕竟,在“武侠小说”和“修真修仙”中,所谓的“体力”和“经验”,显然不是决胜的必要条件。“拳怕少壮,棍怕老郎”是对武术的高度总结和凝练,对现实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

格斗,是一门激烈的运动,对人体的耐力和体力都要很大的要求。
“拳怕少壮”,这句话说的是“拳”。也就是在格斗中使用拳术进行搏斗。
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拳术”讲求“快,恨,准”三要。要达到这三要,那是要求很好的体力和耐力才行的·
“拳怕少壮”就是说“在年青的时候,使用拳术才是最具有威力的”,相对于老年人,由于体力和耐力的不佳,要达到“拳术”三要,那就有点免强了·
“身经百战”同样有它的道理。
格斗,同样是一门艺术。用久了,才知道什么用力,什么角斗,什么用最小的代价重伤敌人·

这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要看具体情况了·

因为在金庸武侠小说当中,高手几乎都是越老越厉害的,他们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功力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随着自己的年龄增大而自己的内功也是越来越深厚,像张三丰他在《倚天屠龙记》当中已经是具有百年的内功了,几乎可以与达摩老祖相提并论了。

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这是从中国固有哲理中变化出来的武学,与来自天竺【达摩祖师的武功】大异其趣,虽然未必便能胜过,但精微之处,却是【决不逊色】。

张三丰当年在觉远大师圆寂之前记住一部分当时他正在念诵的九阳神功的心法,随后便开始修炼,不仅因为自身童子功的原因自创出来了“纯阳无极功”,还有外门武学几乎颠覆的太极拳和太极剑两大武学,还有百年的内力,不仅可以力挫玄冥二老,即使是阳顶天或者是少林三渡也不是对手,可以与独孤求败、达摩老祖和扫地僧等人媲美了。

风清扬也是如此,他所学的独孤九剑乃是古往今来至高无上的剑法,天下武学的最高境界,以无招胜有招之式可以大破天下武学,施展开来天下无敌,他本人已经尽懂独孤九剑的精神奥秘: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而且风清扬的武功已经是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已经是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使用手指代替宝剑都可以施展独孤九剑来指导令狐冲了。



因为金庸的小说经常宣扬的是大侠的精神,很多弱小的人通过修炼武功,也能打败比较强壮的人,所以他的小说里很少存在拳怕少壮的现象。

因为金庸小说讲究的是内功,而不是强调蛮力。内功是需要多年的修炼,这是一种武功的最高境界,蛮力则不需要任何修炼。

都用上魔法了,当然不再受年轻力壮的限制,如果正按照现实中的“拳怕少壮”的设定来布置剧情,故事会一下子会被拍扁


为什么金庸小说里不存在拳怕少壮这样的现象呢?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