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词的平仄,其中可平可仄的字有没有和唐诗一样的限制?

来自:客安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

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呢

唐诗的平仄规律是唐朝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出来的,遵循粘对规律,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对句的平仄是和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的,这个称为对。而粘则是指第二联的第一句和前一联的末一句(就是刚才的对句)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把前一句的平仄抄下来即可。
这是大原则,在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
1,避免三平韵,即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是平,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是不可以出现的,如果出现就要把第三个字改变,变成“仄仄仄平平”;
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二四六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技巧,根据粘对规律,在确定第一句的平仄时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局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四局最后一个字又变成了仄声,以此类推,平仄相间,因为在写平仄的时候会说“平起仄收”之类的术语,这个意思是说,第一个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如果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平平仄仄仄”,根据粘对规律第二句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这时就出现了“三平韵”,这时候就要改变第三字。再比如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仄仄平平仄”,同样遵循粘对规律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这时候违反了二四六句必须押韵的规律,则将最后一个字改为“仄”即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原则,两个细节。在原则的指导下写出大体句式,再用这两个细节进行修改即可!

唐诗的平仄规律是唐朝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出来的,遵循粘对规律,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对句的平仄是和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的,这个称为对。而粘则是指第二联的第一句和前一联的末一句(就是刚才的对句)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把前一句的平仄抄下来即可。这是大原则,在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1,避免三平韵,即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是平,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是不可以出现的,如果出现就要把第三个字改变,变成“仄仄仄平平”;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二四六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技巧,根据粘对规律,在确定第一句的平仄时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局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四局最后一个字又变成了仄声,以此类推,平仄相间,因为在写平仄的时候会说“平起仄收”之类的术语,这个意思是说,第一个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如果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平平仄仄仄”,根据粘对规律第二句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这时就出现了“三平韵”,这时候就要改变第三字。再比如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仄仄平平仄”,同样遵循粘对规律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这时候违反了二四六句必须押韵的规律,则将最后一个字改为“仄”即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原则,两个细节。在原则的指导下写出大体句式,再用这两个细节进行修改即可!

个人体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是古代文贤为做律诗便利而定下的变通规则,既能充分发挥作者的意境和文采,又能保持律诗抑扬顿挫的韵调。但并不是宋词所必需。律诗的要点在于按律(包括允许的变格),而宋词的要点在于靠谱(变格属于自度曲。),故有“做诗填词”之说。在下看过一些词谱,虽然词谱中某个词牌或有数种变格,但一旦定格,则必须根据原谱平仄要求来填词,除非规定了允许可平可仄的字,其他的一旦改变了平仄,哪怕意境再好,也已经不是原调了。
另外,孤平和三连平是做律诗的忌讳。是错句,并非拗句,是无法拗救的。
而所谓的“三连仄”和“两仄夹一平”的“孤平”,似乎是现代人为了提高写律诗的难度而后创出来的规矩。看过些许古代诗词的爱好者一定会发现,含有“三连仄”和“两仄夹一平”这些现代律诗忌讳的诗句,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
顺便说一句,在百度上搜索来的律诗格律,七律似乎没有敢在第五位标明可变平仄的,五律则是第三位。其实,标准律句中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那句第五位不能变,一变就错成了三连平之句。而“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第三和五位需要同时变;只变三位为仄,就错成了律诗忌讳的经典孤平。
祝您学习快乐!

这种问题貌似太难了

问一下,以西江月为例,西江月中,下片首句第五字该平还是该仄,还是并没有限制?网上搜过,定格似乎是该平,可很多书上也写可平可仄,以仄为主。
《西江月》,《钦定词谱》中介绍了五种体式,其中言明,“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但介绍柳永的《西江月》时,词谱在很多字上都注明了可变平仄,包括您说的下片首句第五字。该字下面标注为“⊙”,意思是应平可仄。
《钦定词谱》的声调标注相对苛刻,您不防先从《白香词谱》看看。
可平可仄,为我们学练诗词提供了便利。但我们新手,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要为了图省事而出格离谱,否则很难进步。
祝好!


关于宋词的平仄,其中可平可仄的字有没有和唐诗一样的限制?视频

相关评论:
  • 18859833124宋词中某句全为中是否可理解为可全用平声字或仄声字?
    熊玛冠,找出它们的差异,对比分析。我个人认为,龙榆生的比较好。二是多找一些古人的同类作品,自己分析(特别留意入声字),选择其中一个仿用。举个例子:《少年游》词谱中,《钦定词谱》有两句“中中中中”,《唐宋词格律》依据柳永词作,分别订为“中平中仄”、“中仄平平”,看起来更合理。

  • 18859833124宋词中的“平”,“仄”“中”是什么意思
    熊玛冠就是拼音里的声调一声四声叫平,二声三声叫仄 这个我记得宋词和唐诗里的概念是一样的,致于中??不好意思,才疏学浅不知道。

  • 18859833124宋词钗头凤的格律是怎样的
    熊玛冠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换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仄。仄、仄、仄。〔后三字叠韵可平可仄〕△ △ △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换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18859833124关于宋词 词牌格式的问题
    熊玛冠这首词都是按照姜夔的词而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其他作者也是一样。PS:其实你可以多找些这个词牌的词对照一下。你也可以看一下“翠楼吟”的百科。刚想起来的,链接给你吧。你还真是···刚找到了,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这是上下两阙的第七句,领格的作用是...

  • 18859833124宋词在平仄上有什么要求?
    熊玛冠《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

  • 18859833124宋词的结构
    熊玛冠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影穿窗白玉钱。 ◎●◎○●●△。 无人弄, ◎◎●, 移过枕函边。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 《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例:〔南唐〕李煜 ...

  • 18859833124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熊玛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

  • 18859833124宋词的写法和格律是怎样的?
    熊玛冠下面是部分词牌的格律。大家最好找来相应的宋词,结合起来一起学,效果比较好。有的词牌格律没列出来,如果想写这些词牌的话,找来两首同样词牌的词,自己分解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附:常见词牌格律 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

  • 18859833124古代的诗词讲究的韵律主要指那些?
    熊玛冠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小重山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

  • 18859833124宋词《青玉案》的格式
    熊玛冠1、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2、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3、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4、下划线:领格字。5、『』: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