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九门,没有“九门提督”是九门路的由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九门提督的由来?~

清代步军统领之别称。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

以前的九门提督衙门就设在崇文门里头。辛亥革命后仍沿用。1924年其职权归京师督察厅

清朝九门提督隆科多:
隆科多(西元?~一七二八),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椒房亲也。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授一等侍卫。五十年,任步军统领(亦称九门提督)。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书。六十一年,圣祖崩逝,隆科多以受圣祖末命得新君世宗之宠信,命与亲王允禩、大学士马齐等,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复加太保,兼领理藩院事,并充会典、实录等官书之总裁官,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可谓位极人臣,殊恩无以复加。此亦世传世宗之得位由隆科多内助所致之原因也。惟自雍正三年,世宗先解其步军统领职,后又以交结专擅,诸事欺隐罪之,令缴回所赐四团龙补服,并不准复用双眼翎;随又削其太保衔,令往今宁夏等地修城垦地,可谓圣眷大衰矣!四年,又以受贿事罢尚书,令料理边疆事务,勘议俄罗斯边界。雍正五年,宗人府奏劾辅国公阿布兰以玉牒畀隆科多,私藏於家。世宗震怒,隆科多因是夺爵,召还京师,后以四十一条大罪,永远禁锢。其子岳兴阿夺官,玉柱发黑龙江。隆科多曾自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将至之时」。后世史家乃确认世宗之继统得隆科多助力之事,盖此类负气之语,实隆科多於世宗背弃密约之后,感伤鸟尽弓藏之悲鸣也。六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北京内城九座门,外城七座门,皇城四座门。而九门提督,九门就是指内城的九座门。
朝阳门: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宣武门: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阜城门: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要不怎么老阜城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走水车。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德胜门: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会记得铁面无私的“铁丐”,协助年轻康熙挫败了鳌拜篡位的阴谋,也会记得“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但若要问“九门提督”是干什么的,是多大的官,恐怕就很少有人说得上来。

我们知道,北京是大清国的都城,有内外两城。内城是都城的中心,皇宫的所在,有九座城门。这九门是指: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盛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是清代步军统领的别称,是掌管内城治安的负责人,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

..九门城墙

沈阳是大清国的第一个都城,清太宗皇太极定都于此,称沈阳为“盛京”。在原城基础上加以改筑,建宫殿,建天坛、地坛、太庙和六部衙门,开了九座城门,又修筑了关墙,成为九门八关。不过,掌管“盛京”九门内城治安的官却不是“九门提督”,其原因就在于“盛京”的“九门”不同于北京的“九门”。

史料记载,在明代,沈阳城是座军事重镇,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不久病逝。皇太极即位后,重修沈阳古城,将明代的四门改为八门,在修建八门时,将原四座城门拆掉三座,唯独北门“安定门”,又叫“镇边门”,即后来俗称的“九门”被扩进城墙之内。

珍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盛京城阙图》,是现存关于沈城最早的建筑景观资料。在这幅城阙图中,可以直接目睹17世纪时盛京城的容貌,一座被青砖高墙围绕着的正方形“壁垒森严”的军事围城。每面城墙各有城门楼两座,四个角又各建有角楼一座。古角楼与今天在沈阳市沈河区广宜街上见的角楼一样,而城门楼又与角楼的式样一样,均为三层围廊式建筑,与沈阳故宫的凤凰楼是同一个模式。

在这幅图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八座门之外还有一座城门,而且这座城门就在老罕王努尔哈赤修建的故宫正后面,这个城门是在两个城门之间,而且可以大量屯兵,这样的城门体系设计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多出来”的城门就是沈阳的“九门”。

..九门示意图

据《辽东志》记载,明代北门为一座瓮城门,整个城门皆为砖筑,由九个券拱组成一体,门楣上镶有“狮子滚绣球”“牡丹”等花纹装饰,门道上铺青石板,券拱跨度五点四八米,地面至券顶高约七米,建筑面积约七百多平方米。明代修筑此门主要为防御外侵,内置火炮等武器,其中既可屯兵又可出击,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设施。

沈阳的“九门”是沈阳城扩建背景下出现的,明朝时将老沈阳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清时,为了扩大城市规模、使出入城门更加方便、快捷,改“四门”为“八门”,每个方向就会出现两个城门。这样就使老沈阳城内的大街结构由明朝的“十”字形变成了清朝的“井”字形。而明朝时期的北城门没有拆除,就成了第九个门。观察城门的结构也让人感到了其建筑者的智慧。以前考古人员挖掘的城门都是纵向通道,而“九门”从平面上看则是两个对顶的“十”字形状,也就是说,在纵向通道的两侧,各辟有两条平行的横向通道。这样设计带来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城门洞内可以大量屯兵,城门楼上可观察敌情,易进易退,不仅便于得到城内兵力的增援,还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城堡,牢不可破。1958年在一次维修下水管道的施工中,有工人在大北门与小北门之间发现了“九门”遗址。考古人员介入后,在城墙旧址中发现了一座用砖石堵封起来的城门及一块石门额(现珍藏在沈阳故宫内),宽一点二五米,高零点六八米,上面横刻着“镇边门”三个汉字,石门额的下角还写着“明万历年”。经考证,这就是所谓的沈城“九门”。当时,“九门”遗址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残留的遗迹根本无法恢复原貌,当时考古人员做了简单清理后就回土封屯。2004年,一段明代城墙残址惊现沈阳闹市区,在场的专家指出这段古城墙是连接“九门”与“地载门”(小北门)的城墙,再次印证了沈阳“九门”的所在。

..九门匾额

其实,证明沈阳“九门”所在的不仅仅是石门额和城墙残址,九门虽已无存,但“九门路”还在。“九门路”即是因其路北原有沈城“九门”而得名,它位于沈河区北部,在“大北门”与“小北门”之间。内有“九门南巷及其一至四巷”,原有“九门里胡同”,还有“九门外胡同”。

需要指出的是,沈城虽有“九门”,但与北京不同的是,沈城的“九门”并没有开过。据说当年皇太极重修沈阳城墙时,因努尔哈赤的“罕王宫”在此,所以才没有将这个门拆除,只是用砖封了起来,此事在民间却另有传说。

当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城时,人们说“九门”里出了个蝎子精,有不少人被蝎子蜇死,甚至有人通过城门时,会突然出来几只大蝎子把人血吸尽。怎么杀也杀不尽,蝎害使得人心惶惶。皇太极当即下诏:将皇榜贴在城门旁,悬赏能治蝎的人。有一天,来了个云游道士,把皇榜揭了,声称能治蝎害。道士称,寻找一个鸡年、鸡月、鸡日、鸡时生的人,把他砌在城墙内,即可治蝎害。差役找到一个卖烧饼的老头正巧是,就把那老头砌在了城墙里。从此以后,果然再也见不到一只蝎子。为了纪念这个老人,后来皇太极就命人停止使用“九门”。

这只是个传说,但历史上皇太极真是废用了“九门”,这是为什么呢?经专家研究认为,清实行的是八旗制,以八为吉祥,因而,便砌死了这个旧城门。

..沈阳瓮城

对于“蝎子精”的传说,专家解释说:“九门”因长年累月阴暗潮湿,繁衍滋生不少蝎子之类毒虫,有时会爬到城根底下居住的百姓家中蜇人,使城墙附近居住的百姓深受其害。旧社会封建迷信,人们由厌恶而加以种种附会,便产生了关于蝎子精的种种传说。有趣的是,当年拆“九门”最后一段城墙时,出现一个拱门,意想不到的是,蝎子居然真地出来了。对此,当时的媒体曾有过报道。

如今,在“九门路”“九门”的原址上已经建有一栋白色大楼。

近年来,有人大代表上书有关部门,希望沈阳能在建城墙遗址公园内重建“九门”,并雕刻一个“蝎子王”的塑像,从而增加遗址公园的文化底蕴。




有九门,没有“九门提督”是九门路的由来?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