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仍然总揽朝政。当时,北魏连年水旱,租调繁重,官吏贪暴,百姓流离,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达二十几起之多,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
延兴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阳民封辩聚众千余人,自称齐王。十月,沃野、统万二镇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众攻破石楼堡,杀军将;十一月,司马小君起兵于平陵。延兴二年(472年)二月至三月,东部敕勒与连川敕勒相继谋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孙晏、河西民费也头聚众反。
延兴三年(473年)二月,北魏朝廷发布诏令,规定凡县令能肃清一县“劫盗”的,兼治二县,同时享受二县令的待遇;能肃清二县“劫盗”的,兼治三县,三年后升迁为郡太守。
二千石官吏也是这样,三年后升迁为刺史。太上皇拓跋弘揽政数年,还先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廉吏、严惩贪污、减轻租赋、劝课农桑等相应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

扩展资料:
改革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文帝

原因: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矛盾加剧,生产力低下

内容:①于494年迁都洛阳。
②实施汉化政策:1、该穿汉服2.、学习汉语3、改用汉姓4、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
  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内容: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494年,迁都洛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令鲜卑族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意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视频

相关评论: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却菲亭一、改革背景: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原本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已转向农业生产。同时,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而孝文帝在位期间,接受了汉族地主的建议,决定进行改革以巩固政权。二、改革内容:1. 制定官吏俸禄制以整顿吏治:孝文帝为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实行了官吏...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对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地位应作出怎...
    却菲亭(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内容:①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②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③迁都洛阳;④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如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却菲亭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二、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3、设立...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却菲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解决国家面临的内外矛盾和挑战。改革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其意义在于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提升了国家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巩固了统治秩序。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主要内容是什么
    却菲亭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却菲亭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内容:(1)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2)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3)494年,迁都...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却菲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趋势而进行的重要举措。其改革的背景是为了强化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采纳了汉族地主的建议。改革内容丰富,主要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经济上,实施了均田制,将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与生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政治上,孝文帝迁都...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却菲亭①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②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却菲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一、改革内容:1. 推行均田制:孝文帝为增加国家赋税来源,减轻农民负担,实施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2. 汉化政策:为了巩固统治并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改穿汉服、使用汉语、采用汉姓等。3. 设立太学:重视文化教育,提倡...

  • 195830741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却菲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其背景主要包括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趋势的显现,北方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的推进,以及大量无主荒地的存在。孝文帝在汉族地主的建议下,决定进行改革以稳固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制定官吏俸禄制以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以缓和社会矛盾并促进农业...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