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看待体验教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家长们是怎样看待俞敏洪家庭教育观的~

最喜欢这句:“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
稍有不同意见的是对要求孩子达成某项前进目标的物质奖励,觉得这样做长此以往还是弊大于利的,这次可以买麦当劳,下次可以买玩具、长大了可以买衣服买车,然后呢?容易让孩子努力的动机和目的发生偏转,我们要明白孩子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心里想要获得的,是兴趣和喜好使然,并不是为了什么玩具、笔记本电脑或者麦当劳,否则迟早有一天凭我们的能力为他们所买所做的事情会到头,那他们得不到刺激和奖励之后就不奋斗了吗?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还是希望他能凭着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去努力,去取舍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就像财政局,孩子想买什么东西就像某个单位需要采购一样需要打报告找财政局要钱,孩子“打报告”可以说出自己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它有什么作用,促使孩子自己体会自己心底真实的需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如果孩子提出的理由无可辩驳,那不买还等什么,当然没钱也是我们的一条无可辩驳的理由,但不要对孩子说假话,财力允许就不要说没钱,即使这样说孩子永远都不会明白真相也不要,我们要坚持讲真话的习惯,还有孩子的玩具不是“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不该是这样的,我们不能以自己价值的取舍去衡量孩子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充分的逻辑证成,就像我们参加论文答辩很正式的那样,我们要明白,孩子虽然不是权威,但我们也不是权威,说得可能俗了点,真理和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权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小的时候觉得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后来上学了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直到后来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感知这个世界,我们才明白,家长是有局限性,老师也是有局限性,我们开始崇拜英雄、崇拜大师,可能等我们接近大师或者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会知道大师也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也会受自己成长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的影响,我觉得越早让孩子看到自己父母的局限性,明白“追寻真理和实事求是”的道理,孩子就会越早的成熟,越早地摆脱依赖变得独立和强大
感谢我们生活的时代,有无处不在的网络、有着“给我半分钟我和你知道的一样多”的百度,有着把信息终端应用做的无比好的有着良好顾客体验的ipad之类,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要想孩子学得好自己首先学得好,木工的孩子出木匠、大厨的孩子出厨子,我们可以观察体会孩子自己的喜好,孩子问我们什么,我们确实知道的就如实相告,不知道或者不太知道的千万不要含糊其辞,我们要逐渐培养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习惯,我们从小就知道知识向海洋一样博大精深,我们很渺小,现在要让孩子也明白他很渺小、家长和他们一样也很渺小,我们共同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感知一切不知道的东西。我希望我的孩子,到他能够识字的时候,拿着ipad,随时随地,把他的一个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变成搜索引擎的搜索项,我们和他一起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获取答案、解释答案,把答案变成自己营养的过程中去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他显得很另类、很不符合常理、很不符合我们的想法,但那是他自己的,而不是拿我们的价值观去简单的评判他的行为,凌驾于他的思想之上,没有什么是孩子不该问的,更没有什么是孩子不该知道的,哪怕是性、整容、同性恋之类的,孩子平等地和我们享有这个世界和所有的信息,就像中国的性学专家李银河教授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惊讶地看到虽然显示屏上播放着一部反映两性生活的片子,但作为家长,他丝毫没有把孩子带到其它屋或者阻止孩子观看的行为,孩子依然坐在客厅里玩着他的玩具,时不时地也看上一眼,其实越是科学地告知他为什么,孩子会觉得越是自然,越是遮遮掩掩不想让孩子知道,孩子就会越是以令人惊讶地失控的方式去更大范围地搜寻和尝试他想知道的,亡羊补牢的引导往往代价很大。

一、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
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
1.犹豫。对是否送幼儿来园犹豫不决,态度不坚定,幼儿如果哭闹就不坚持送了。
2.担心。担心幼儿不熟悉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不敢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
3.害怕。害怕幼儿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会不会生病。
4.焦虑不安。把幼儿送到了幼儿园,自己仍不舍得离开,在门口或教室外的隐蔽位置悄悄观察幼儿的情况,焦躁不安。
二、家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家长产生分离焦虑也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幼儿3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中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固的、单一的亲子关系,如果突然被外界的社会关系所打破,必然会给幼儿及成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尤其是绝大部分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成为了家庭生活的核心,家人对幼儿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亲子关系也更加的亲密。一旦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家人的情感寄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缺失。其次,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得到的关心与爱都是来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幼儿园的教育者是陌生的教师,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不了解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另外,部分幼儿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差,也是家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因此不管幼儿还是家长产生分离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家长如果处理不好分离焦虑的情绪,把它传染给了幼儿及周围的其他教养人,就会影响到幼儿园,不利于幼儿尽快顺利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不利于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减轻家长的分离焦虑也是新生入园时应该做好的重要工作。
三、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实际研究
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与研究中,我园把如何减轻新生人园时家长的分离焦虑,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做好新生人园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为此,我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家长工作计划,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索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方法。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使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为幼儿的成长及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服务。下面结合我园接待新生人园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一些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第一、通过交流,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幼儿人园之前,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日生活作息、教师的服务态度及相关的专业幼教知识缺乏了解,如果家长带着过多的疑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势必会造成家长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基于此,每年的新生入园之前,我园都会通过多种方式主动让家长加深对我园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是举办集体新生家长会。新生报名之后,我们组织所有新生家长参加全园范围的、由园长亲自主持、精心准备的家长会。让家长从整体上了解幼教发展的趋势、我园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幼教知识的培训,了解幼儿初入园时分离焦虑产生的必然性,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小圈子,摒弃落后的教育行为,放宽眼界,达到与我园幼儿教育思想上的共识。
其次,新生分班工作完成之后,各班教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家访工作。通过教师亲自上门走访,给幼儿送小礼物,与每位幼儿和家长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向家长介绍班级保教工作的开展计划,通过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零距离接触,减少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陌生感,增进家园感情,解除家长的心理顾虑。对于家长的合理化特殊要求及时记录,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重视。家访后,根据情况填写家访表格,为幼儿建立档案资料。
幼儿入园后的一周时间内是家长最为关注、心理最为紧张的阶段。在班级内召开小组式家长会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的心理紧张度。小组式家长会最好在幼儿人园后的三四天后进行,通过与家长进行具体的案例交流,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在园情况,使家长能够熟悉幼儿人园后的各方面表现,让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同时教师要给家长传递积极正确的教育思想,让家长了解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初入园时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为进一步稳定家长和幼儿情绪打好基础
第二、提前适应,感受幼儿园的快乐气氛
新生初人园,家长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在幼儿园里多陪陪幼儿,多看到幼儿开心的笑脸,毕竟快刀斩乱麻似的分离方式对家长和幼儿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减轻亲子的分离焦虑、促进幼儿园的正常保教工作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园前期,我园设计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家长和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一起吹泡泡、穿珠子、抖彩虹伞,这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家长也感受到幼儿园其乐融融的快乐气氛,认识到集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看到幼儿在集体中成长的优势,坚定他们送幼儿人园的决心。
接待新生人园时,我园一贯坚持给新生家长提供开放温馨的适应环境。为了满足家长在幼儿人园前就能简单了解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作息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在不影响班级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带幼儿到班级内感受、参观,玩一玩各种各样的玩具,听一听老师和风细雨般的讲课等等。当家长看到幼儿园里科学有序的活动安排,幼儿园活泼快乐的集体生活,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老师妈妈般的关爱,吃上营养丰富的儿童套餐,也能像其他幼儿一样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另外,提倡家长在时间的长度上循序渐进地接送幼儿也是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方法。在新生入园初期,幼儿园门口很多的家长在不停地徘徊犹豫,甚至有些家长忍不住悄悄地躲在幼儿看不到的地方观察幼儿的表现。这样对于幼儿的适应工作非常不利,幼儿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情绪可能就因为无意中看到自己的亲人在隐蔽处看着自己却不理睬而情绪更加恶化。因此不论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是家长的心理需要着想,在时间的长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接送幼儿是比较有效的。比如:第一天可以让幼儿在园里坚持呆2个小时,三四天后增加到上午2小时、下午2小时。
第三、利用各种资料,观看幼儿在园的真实日常生活
影像资料能够给家长真实的再现幼儿在园的活动情景,这是说服家长减轻分离焦虑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用摄像机把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录下来放在幼儿园的网站视频专区里,并且拍下幼儿活动的照片放在网站的家园立交桥版块中,通知家长点击观看,让家长真真切切地看到、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焦虑,甚至让家长从新的角度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好多家长反反复复地观看网站上孩子的表现,他们真不敢相信孩子什么时候会自己进餐了,在家里可是全家人追着哄着喂着才吃的啊。原本以为幼儿在园里哭闹很严重的家长,看了视频以后也放宽了心。
我们在家园桥中设立了幼儿每日情况表现表,一周为一时间单位,把每位幼儿在园生活中能够量化的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进餐晴况、午谁情况、喝水情况等,家长下午来接幼儿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幼儿当天的表现:这样家长就不会担心幼儿在园里喝不到足量的水、肚子吃不饱等情况的发生了。
第四、个别交流,家长细致了解幼儿在园的点滴进步
为了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个案交流,我们制定了班级个案交流表,有计划地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工作,并认真记录。家长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有的家长喜欢主动找教师交流幼儿的情况,因此他们的分离焦虑就少一些,对教师的信任感较高,幼儿适应得也较快;而有的家长虽然有担心焦虑的情绪但不主动和教师交流,而是直接询问幼儿你有没有好朋友?今天开不开心?有小朋友欺负你吗?或者是有些家长主观地认为教师喜欢什么类型的幼儿,不喜欢什么类型的幼儿,这样都会使家长把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幼儿,不利于幼儿适应期的过渡。因此,我们利用每天接送幼儿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与家长的个别交流,使家园双方都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发展变化,从而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幼儿同样的关爱与重视。

对于知识,可以不通过体验,只通过他人告知学到(当然,如果通过体验学到的,会更牢),而对于智慧的成长,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仅仅靠阅读和听讲学到的全是皮毛,在实践中可能是两样

目前社会发展已经与以前的一穷二白完全不一样,以前有环境的熏陶,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就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所以很多东西孩子们都懂,在加上儒学道学佛学方面等思想洗礼,基本上父母操心不用太大,而现代生活,孩子们刚出生就已经环境优越,加上现在社会人心浮躁,道德缺失,所以很多家长都感觉到如今的孩子在受教的时候越来越不管用,不得不承认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一味摆事实讲道理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依靠于体验,依靠环境来贴身的教育孩子,将环境还原后孩子就会有切身的体会,更加的有感触,而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普遍有“三高”,高智商,高情商,高脆弱,所以现代来讲很多家庭都会体验+鼓励式教学,所谓不打不成才已经过时,农民伯伯种地,庄稼拔就高,但他们知道那是伪高,庄稼会死,同样,现代的孩子也是这样,一味的打和骂基本就是在摧残孩子(自信心,创新心,同理心等),而催生出更多更大的叛逆心,仇恨心,自卑或自负心,所以好的家教一般都是鼓励出来的,千万不能伤口撒盐,这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

体验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体验教育是一种“创设平台——自主体验——教师引导——反思校正”的过程。其核心价值是: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通过开展“活动式体验”、“情景模拟体验”、“情感交流体验”、“参观调查”、“角色互换”、“观赏式体验”、“阅读感悟式体验”、“参观访问式体验”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体验教育,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让孩子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孩子就自然增长了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家长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直面问题,在孩子需要力量的时候递上一个温暖的笑、一条合理的建议和一个有力的援助。

体验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在体验活动中,一棵棵幼苗在茁壮成长,通过体验活动,与社会各界、方方面面都会有所接触,因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全社会都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体验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怎样看待体验教育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