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读过此书,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儒林外史》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练的语言,谈谈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如第二回里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补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单是这简淡的几笔外形的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令人可厌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但却摆资格,拿架子,耍一点小威风,是地方上小有权势的一个无赖。很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有透出憎恨的。再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还比如第三回里写范进进考场时,也有一段极其精彩的外形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近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进来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衣服,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了范进落魄是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二、 运用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如写范进中举发疯,一出门就让他摔了一跤,故意出这个新中举人的洋相:“走出大门不对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最著名的例子是写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是就没了气。”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于悭吝财主的讽刺,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此外象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胡屠户打了范进后手隐隐作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种种典型细节的夸大描写,都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方面。
三、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在范进中举一回里,就有许多出色的对比描写。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由为鲜明。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还不如周进到薛家集任塾师,因为连秀才也不是的,所以请来陪客的秀才梅玖也不出迎,等周进进了堂屋,“才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待到周进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就朝周进的长生禄位牌叩头。前后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梅玖崇拜功名富贵的卑劣灵魂。
四、 通过人物言行的矛盾进行讽刺
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也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如第五、六回里写严贡生在范进和张静斋的面前吹嘘自己“为人率直,在乡里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接着就以一系列的生动情节揭露他在乡里巧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的卑劣行经。由于言行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自我揭露的作用,因而构成了尖刻隽永的讽刺效果。又如第三十三回里写杜慎卿,他一面叫嚷自己不仅不进女色,而且对女人都十分讨厌,说:“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哪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件他的臭气。”一面却叫媒人沈大脚替他说了一个年仅十七岁有十二分半人才的标致姑娘做小老婆。不仅揭露了他的虚伪,而且更显出他贪恋女色的可憎。(第三十回)其他如范进因丁忧不用镶银筷子,却大口大口吃大虾丸子;匡超人吹牛说自己的选本如何好、如何畅销到全国的好多省,却马上揭露他连“先儒”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等等,都是通过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揭露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除采用以上四种主要的讽刺手法以外,作者还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主要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使畸形的事物本身的矛盾、荒谬与不合理集中地显示出来。有时还借助于人物言行的矛盾=或前后对比来进行讽刺。如严贡生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从不占人便宜,话音未落,小厮前来报告,透露出早上关了人家一口猪。梅玖曾恶意地拿周进取笑,使之无地自容,可当他高中以后,又居然冒充他的学生,毕恭毕敬地去拜他的长生禄位牌。作者就这样用冷峻的笔触,一层一层地连脓带血撕开了人物身上的疮疤,把他们的心灵裸裸地抖露出来。
此外《儒林外史》还恰到好处地掌握讽刺的分寸,针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讽刺;并且能随着人物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行讽刺。如周进和范进,中举前,生活艰难,处境困苦,作者虽然对他们作了一定的讽刺,但较多的是境困苦,作者虽然对他们作了一定的讽刺,便较多的是同情他们;中举后,做了官,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变,品质变坏,作者态度也随之改变,采取的是辛辣嘲讽。
总的说来,《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婉曲含蓄的一面,引而不发,发人深思,显得隽永有味;又有尽情夸张的一面,读后使人感到尖锐泼辣,痛快淋漓。前人评论《儒林外史》,称它是“嬉笑怒骂之文”,是有道理的。
本文全引 huangxiong2005 的文章

1、 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极浓的讽刺小说,它所讽刺的种种丑恶的人物和事情,都是当时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着或者曾经出现过的事实。许多人物都具有相当强的典型性。讽刺小说的主要功能就是直指现实社会,真实地再现了整个封建社会,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2、自然流露。《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流露的手法,即通过人物自己一切行动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在小说中,抓住人物本质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冲突中自己行动,通过这种行动自然地显示出每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讽刺味极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3、夸张。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就是夸张手法,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又如周进头撞号板,王玉辉劝自己的女儿自杀殉夫,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戳戳胸脯子上的肉看看肥不肥等等,无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些事都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作者从现实中提炼出来,进行概括和集中,让人觉得“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这样的夸张,不仅不失真实,反能更好的暴露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4、对照。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了强烈对照。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态度截然不同,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
5、幽默。幽默与讽刺是紧紧相连的,幽默的语言,漫画式的情节更增添讽刺的艺术效果。作者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的内容,给读者在笑中获得讽刺审美效果。如用“油晃晃的衣袖”,表现屠户的职业特点,又饥笑周进的“一字至七字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有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这样的语言描写让人在幽默风趣的嘻笑之中感受封建社会士人的辛酸,同时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极大嘲讽。

《儒林外史》通过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的 人们的趋炎附势。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它是讽刺小说

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视频

相关评论:
  • 19483909335儒林外史为什么讽刺效果强烈?
    全询奖第二,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第三,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内容提要】《儒林外史》以...

  • 1948390933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全询奖1、 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极浓的讽刺小说,它所讽刺的种种丑恶的人物和事情,都是当时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着或者曾经出现过的事实。许多人物都具有相当强的典型性。讽刺小说的主要功能就是直指现实社会,真实地再现了整个封建社会,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和艺术...

  • 1948390933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全询奖《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运用写实主义手法,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首先,《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富贵,不惜放弃道德原则,甚至与人合谋陷害他人。例如,小说中的...

  • 19483909335欣赏儒林外史这本书中的一种写作手法
    全询奖《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

  • 19483909335分析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全询奖1.《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不同人士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表现。2.小说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及其原因,而且对当时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礼教的虚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3.同时,《儒林外史》也热情地赞美了...

  • 19483909335结合作品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全询奖《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精妙绝伦的讽刺手法、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及鲜明的人物刻画上。首先,《儒林外史》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将讽刺运用得炉火纯青。作品中,吴敬梓常常以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出儒林中种种丑恶现象。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范进原先是个...

  • 19483909335《儒林外史》有哪些艺术成就
    全询奖1. 讲究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形象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甚至如范进中举发疯这样的例子也都有生活原型。2. 讽刺矛头只对准反面人和事。吴敬梓的讽刺是为了挽救世道人心,他的讽刺只针对当时世风的堕落、文人的丑行,而不对正面的人和事加以讽刺。所以鲁迅说《儒林外史》“秉持公心,...

  • 19483909335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有哪些
    全询奖《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1) 20 21 萧曦悦 采纳率:39% 擅长: 暂未定制 其他...

  • 19483909335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全询奖《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吴敬梓用小说形式描写“儒林”,所以取名“外史”。一、《儒林外史》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和暴露了以封建科...

  • 19483909335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全询奖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中的三点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一、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