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的年味

来自:志趣爱好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作者:来日方长||责编:一默

  那时每个庄户人家都养猪,粮食加工出的麦麸、稻糠给猪吃,饲料不够就由孩子打猪草填补。小时候到了秋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就拿着镰刀,背着挂篮,在乡村野地里割巴根草。这种草含糖量高,粉碎后用水调制成糊状,猪最爱吃。看着猪吃饱了,安静地躺在圈里长膘,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到了腊月的某一天,天还没亮,我们还沉浸在梦里,父亲就请来屠夫把猪杀了。隐约听得猪声嘶力竭的哀嚎声,可一翻身就又睡实了。早上起来,发现猪寮已空,只见竹篮里盛有猪血,屋檐下挂上肉,这才知道猪被杀了,顿时一阵难过。临近中午,父亲从附近集镇上卖肉回来,数着花花绿绿的票子,还给我和妹妹带回了做新衣的布料,我却高兴不起来。
  过去布料按计划供应,买布得凭票。有的人家实在穷,买不起布,就到黑市上用一部分布票换成钱,剩下的再买布。小孩多的人家会按孩子的个头大小预备冬衣。老大穿过的再给老二穿;老二也因身体发育穿不上了就留给老三。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这是穷人家孩子穿衣的真实写照。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的父母一年忙到头不但没有任何结余,还欠着生产队的口粮钱,被称为“倒挂户”。我家的条件略好,父亲有工资,但也不是每年都做新衣的。每件衣服都要穿上几年,一般做得较大,以满足我不断发育的体形。为了节约起见,母亲会在腊月请裁缝上门来做衣服。技艺好的裁缝过年前生意特别红火,往往要预约。这时农活闲了,母亲也帮着做针线活;年猪也杀了,也有荤菜招待人家。有时为了省下工钱,母亲就夹着布料,领我到裁缝家里,请他裁好布,自己回去缝。记得有一位复姓上官的裁缝老师傅手艺好。他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很和气。有一回上官师傅量完我的裤长、腰围,笑着对母亲说:“孩子又长高了,用不了几年就要准备给他娶麻麻了。”那时候我很顽皮,平时穿着母亲织的土布衣服很随便,一旦穿上买布回来做的新衣反倒觉得不自在。随着年岁的增长,爱美意识不断增强,过年穿新衣便就成了一种内心的需要。

  天气越来越冷,眼看就到腊八了。这一天早上母亲就像变戏法似的从柜子里拿出一只只小口袋,里面分别装着扁豆蛋、黄豆粒、花生仁、鸡头米、白莲子、老菱角,还有红枣、桂圆等。母亲把这些食材一一倒在小簸箕里,仔细检查是否有被虫咬的或霉变的,每检查完一种就一掀簸箕,食材便准确地落在盛有温水的木盆里。临近中午将这些泡开了的食材洗净了,与淘好的米一起倒进铁锅里,放入切碎的青菜,加适量的盐,先用大火烧,薪材一般选用豆萁,燃值大、活力猛,等锅里的水沸腾了再用稻草烧。防止粥稠粘锅,掌握火候是关键,灶膛里的火只确保粥保持沸腾状态,又不致水分蒸发太多。不时从锅里传出听似人的叹息声,那是粘稠的粥沸腾产生的气泡破裂的声响。煮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起锅后灶间飘逸出诱人的粥香,我们雀跃着:“喝粥了,喝腊八粥了!”大家端起碗,用筷子在热粥上先向左一刮,再向右扒拉,然后对着粥堆吹吹气,降降温,再拨入嘴里轻嚼慢咽起来。不一会儿,每个孩子身上都吃得热乎乎的,小脸蛋儿红扑扑的。
  过了腊八,年味渐渐浓了。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卫生,俗称“掸尘”。“尘”与“陈”同音,掸尘表面上是打扫卫生、收拾屋子,实际上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我家掸尘全由父亲承包了。掸尘时他用围裙布抱住头,看上去就像蒙面大侠。父亲手拿梢头绑着鸡毛掸子的竹竿,依次掸去屋梁上的灰尘和结在椽子和网砖之间的蜘蛛网。母亲烧上一锅热水,用纱布把大床上的浮雕以及踏板、卧室里的银桌,还有衣柜都擦拭一遍,然后把堂屋里的香案,八仙桌以及所有的椅子、凳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妹妹在天井里采下腊梅花朵,用铜丝线穿起来挂在床头,满屋子的清香。我手提鞭子在门外呼哧呼哧地用力抽打“老牛”(一种木制的陀螺),扬起的灰尘随风吹进家中,惹得母亲在一旁抱怨:“你这个讨债鬼,忙不帮,搞破坏!”

  过年,所有庄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一碗红烧鱼,寓意连年有余。年关就在眼前,乡亲们开始起塘捞鱼。屋后的电水泵不知疲倦地欢叫着,河水渐渐落去。孩子们只嫌抽水太慢,不时到河湾处闲逛,一看到水榻下面的石墩露出水面,心中一阵高兴。黄昏时,河底只剩下几处深塘还有积水,鱼全集中在那儿。几个壮汉全副武装,用橡胶外套将身子裹得严严实实的,拉起渔网,将鱼悉数装进箩筐,最后挑到乡场上按人头分配。记得那时村东头三阳桥下终年停靠一只破船,住着一对逃婚出来的夫妻,他们带着三个孩子,是黑户,日子过得很艰难。晚上生产队分了鱼,母亲同情他们,就让我送去一条。
  过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忙着蒸馒头,讨一个蒸蒸日上的吉兆。头一天晚上母亲先把小麦面用温水和好,然后由父亲调入酵母浆,再用劲搓揉面团,使酵母分散均匀。调制面团是一门技术活,加入酵母浆要适量,过多,则来不及上蒸笼就发了;过少,等到要蒸馒头了,还是死面,就不能上笼蒸。第二天早上,母亲在锅沿上垫上一圈稻草,以便蒸笼稳稳地安放在上面,然后烧水。父亲把调入了酵母浆的面团从陶缸里扒了出来,用力摔在面板上,加入碱水用力揉匀,最后撕开一块用鼻子嗅嗅,感觉酸碱度差不多了,就做成不同的形状。圆圆的带馅的叫做馒头;长条形的像棒子样的就叫做“棒子糕”。父亲制作的馒头酸碱度掌握得好,就像少妇的乳房,圆圆的,挺挺的,很好吃,过完年就被吃光了。棒子糕冷却后,被切成一片片的,放在室外晒干,可以一直储藏到来年三夏大忙时都不会变质。三春天里,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做两只水铺蛋,加盐或酱油,放三五片棒子糕,泡开了盛进碗里,挑上一坨猪油,洒一把蒜叶屑于其上,一碗佳肴就可端上桌了。

  老家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据说灶君菩萨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还每家都有一位。灶君菩萨似乎很尽责,每年只休假一周,即腊月二十三夜里上天,大年夜回来。灶君菩萨每天蹲在人家的灶头上,监视这家的火烛,一旦发现灶膛里的柴禾翻出来,便连忙托梦给主家,以保家家户户不失火。因此老家人每逢初一、月半,都要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晚上,每家更是煮鱼烧肉敬供灶君。好酒好菜摆上桌,过了一会儿,估计灶君吃完了,父亲就掸去身上的尘土、整理好衣冠,一副庄重的样子,对着灶跪拜下去。接着要我们跟着他一起拜。拜过之后,将灶君菩萨像从灶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注意这里用“请”,不能说“撕”,由此可见庄户人家对灶君菩萨的尊敬。灶轿是下午刚从附近小镇上买回来的,用纸糊成,是一件很精美的工艺品。灶轿两侧还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天奏善事”,下联是“落地保平安”,横批是“尊神端方”。父亲拿些龙柏、冬青枝儿插在灶轿两旁,把一串锡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在灶君菩萨的嘴上抹上一层糖泥。据说这样灶君上天见了玉皇大帝,说出来的话都是香甜的,就不会把人间的恶事和盘托出。最后父亲煞有其事地捧了灶轿到门外去烧了。烧灶轿时必定要从火堆里抢出一只元宝,拿回家供奉在堂屋的香案上,祈祷来年真有金元宝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一家人才坐下来吃饭。父亲喝了几口烧酒,脸色泛红,干咳了一会,指着我笑说:“你小子今晚就睡在灶堂,代替灶君监视火烛,养了你一年,也该派点用场吧?”我一拍胸脯,很豪气地说:“您尽管放心,等我长大了就做一名消防员,保证不让你为火烛整天操心。”父亲听完笑了,笑容很灿烂。
  临近除夕的那几日,气温升高了,屋檐下的冰凌已经脱落,天井里的腊梅花金灿灿地耀成了一片。几只鸭子在河里刨食,不时在水面上扑打翅膀,透着春来的气息。上午浓雾似乎总散不尽,到处影影绰绰的。中午雾才散了,就见有人提着篮子向村庄走来。走近一看原来是卖花姑娘。卖花姑娘姓张,是另外一个村子的,眉清目秀,长得就跟花儿一样。她家祖传扎花工艺,制作的花形神兼备,有喜鹊闹春,有鲤鱼飞跳,有梅花朵朵,有牡丹盛开。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围着张姑娘选花。有的人购买了直接就插在头上,一路走回去就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我家在每年的年三十中午举行祭祖祈福仪式。这算是最具年味一项活动了。母亲先把饭菜摆上了桌,放好筷子,点上灯。就在我们垂涎之际,父亲在香案上点上香,对着菩萨塑像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然后就烧钱化纸。他一边烧一边还念念有词:“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请拿钱。你们在阴间不要节省噢,我们会经常给你们烧钱的,只要你们保佑一家老小 健康 平安就行。”一时间堂屋里青烟袅袅,纸灰翩翩。接着父亲领着我们对着空荡的八仙桌依次鞠躬,以示孝敬。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代做给一代看,农家孩子从小便受到孝道的熏陶。年三十祭祖后,父亲开始贴春联和挂落。春联贴着门框的两边,挂落贴在门楣上。春风吹起挂落发出梭梭声,似乎告诉人们,就要过年了,不能乱说话,言语该有所禁忌。堂屋的板壁上贴有“童言无忌”的红纸条,即使孩子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有了这个条子也能自我安慰一番。除夕是全家大团圆的日子,因而最闹忙了。父亲从厂里借了一只五百瓦的大灯泡回来吊在屋顶,堂屋亮得如同白昼一般。父亲带领一家人先敬过菩萨,然后围坐在摆满各式菜肴的八仙桌旁,尽情地享用妈妈烹制的 美食 ,把亏待多时的肠胃痛痛快快大补一下。一家老小亲情浓浓,其乐融融。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爆竹声中辞旧岁,东风送暖入屠苏”,用这种方式宣告辞旧迎新。相传古时有种叫做“年”的怪兽,平时隐匿在海底,一到大年三十就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爆竹,一听到爆竹声就吓得浑身发抖,形如筛糠,于是大家就在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燃放鞭炮。除夕晚上放炮仗每次都燃放八只。老家人视“八”为吉利数字。记得每回放鞭炮,妹妹都躲到旁边,捂着耳朵,眯着眼睛,看着父亲走到空旷处,将竖放在地上的炮仗一一点燃。嘣的一声,炮仗向上穿越;啪的一响,就在空中炸了。我用一根竹竿挑起鞭炮,以阴燃着的香烟头为火种。“噼啪,噼啪”一阵,放完鞭炮,我和妹妹雀跃着,欢呼着:“过年啦,过年啦!”这时,邻居们也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乡村的宁静瞬间就被打破了,到处都是爆竹声,密得简直像粥锅似的,散发开来的硫磺含有喜庆的味儿。
  年初一早上,男人每打开一扇门都要放一只小鞭炮,说是为了辟邪。放完鞭炮,他在灶上热上枣茶和馒头,将年前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芝麻糖、桃酥、云片糕,还有大金果、小金果等副食品摆上八仙桌,耐心地等孩子和女人起来用餐。早餐吃的几乎都是甜品,讨一个新年生活甜蜜的吉兆。女人年初一不用做家务,都爱美美地睡一场懒觉,以图解除旧年的辛劳。这一天她们享受起男人的殷勤,心安理得。毕竟她们忙了一整年,也该休息一下了。孩子们听到鞭炮声响,赶忙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这时不能说“起床”,要说“高身”,因为“起”让人容易想起生疖子、起脓包的情景,很不吉利,而“高身”与“高升”发音相近,听起来喜庆。孩子们高身后,穿戴好,顾不上吃早点就到隔壁人家去拜年了。

  老家风俗,年初一不作兴出远门,这一天只给左邻右舍拜年。到了年初二,乡村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大人小孩成群结队外出了。有新媳妇回娘家的,有老女婿上岳父门的,还有小学徒给师傅拜年的。小时候每年初二,我都给舅舅拜年;初三、初四、初五,分别给姑妈、阿姨和干妈妈拜年。我们最要去舅舅家拜年,到那里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外公有弟兄五个,妈妈的堂兄弟多,我们都管叫舅舅。嫡亲舅舅住在村子东头,我们拜年就从西头一路逶迤过去。每一位堂舅母见到我们都眯着笑眼将崭新的钞票塞进我们手里。压岁钱不多,一毛、两毛不等,但都是长辈们的一片心意。外公膝下无子,舅舅是上门女婿,实际是姨夫。他是公社的干部,给我的压岁钱最多。每次从舅舅家回来,我就躲在被窝里数钱,还计划买这买那的。可是一开春压岁钱就都被母亲没收了,用做购买雏鸡、小鸭。端午节后舅舅领我们去他家吃饭,我们就带着鸡鸭过去,算是对舅舅过年给我们爱意的一种回报。
  过去农家人过年,忙年是为孩子们准备过年吃的 美食 和穿的新衣;拜年就是把头一年的收成拿出来与长辈们分享。年味既有各种 美食 的香味,更有人世间闪烁的烟火以及浓浓的人情味。小时候过年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正月里闹花灯、打钱堆、跳方格,还有推着铁环在乡村小路上胡跑等等。如今乡村的风俗被现代 科技 挤压得完全变了形,过年的感觉被各种打折商品四面围剿,孩子们整天坐在电脑前,或摆弄手机,打各种网络 游戏 ,虽然有趣,但终归是虚拟的,远不如我们那会儿有年味......


「散文」乡村的年味视频

相关评论:
  • 18024106891回乡过年散文
    应裕咳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守在一起过年的愉悦温馨,我好多年都没深刻领受了。 回乡过年散文4 尽管老公每年都嚷嚷着回乡下过年,可总是没能如愿。不是因为我的工作忙脱不开身,就是因为我和儿子怕冷不敢去,因此自从公婆过世以后,就再也没去乡下过年。仔细算来也有十多年了。公婆逝世以后,老公的哥嫂那就是我们唯一的婆家...

  • 18024106891乡情散文:儿时的春节
    应裕咳长辈们也乐得合不拢嘴。虽然他们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他们很快乐。吃完早饭后,左邻右舍的聚在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拜年了……年华似水,一年一年地这样逝去了,儿时的春节趣事,零散的记忆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始终都是美好的,永不随着岁月的流失而褪色。如今,马上又到了过年,我又嗅到了浓浓的年味……

  • 18024106891描写写春联的优美散文
    应裕咳描写写春联的优美散文如下:腊月二十九,阳光和暖,天晴得一天湛蓝,乡村里到处洋溢着年味儿。年味儿不全是气味,是气氛。煮羊肉的味道,煮猪肉的味道,炸丸子的味道,蒸鱼的味道,蒸馒头的味道……还有声音和形象,偶尔一声鞭炮声,深巷里一声鸡鸣,村边几声犬吠,隔壁邻家大声说笑,一天艳艳的阳光,...

  • 18024106891儿时的年味现代散文
    应裕咳这种腊八饭做起来简单,吃起来味美可口,加之吃饭声呼噜呼噜地响,此起彼伏,让人一看,便觉得是一种享受,胃口大开。 陕北这地方,一过腊八,就有了年味儿,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养有年猪的人家就开始杀猪。缘于平时很少吃肉,杀猪也是大伙非常期盼的一件事情。每当在杀猪的日子, 男人一大早就去挑水,要把能盛...

  • 18024106891散文年味儿
    应裕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有关年味儿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散文年味儿1 现在长大了总怀念小时候过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平时吃的菜都是自己地里种的,夏天黄瓜、辣椒,冬天萝卜、白菜,什么季节吃什么菜,不象现在花样多,当季的、反季节的蔬菜,鸡、鸭、...

  • 18024106891春节的优秀散文
    应裕咳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

  • 18024106891“寻找年味”主题摘抄(名家散文4篇)
    应裕咳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沉浸记忆里丰富多彩的年俗中,一边又喋喋不休的惋惜被稀释淡了的年味。可谁知,在老人们眼里年味淡了的时代,正是我觉得年味十足的童年。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里点灯笼,大年初一乱磕头。 这是...

  • 18024106891“寻找年味”主题摘抄 (名家散文4篇)
    应裕咳2、《给孩子讲年味》 看到孩子拿回来的寒假作业,其中一项作业是寻找年味。不得不说,这项作业真好,对年文化进行探寻,对千年的年文化进行传承。随着岁月的变迁,年味也会变,总有一些是不变的。 孩子,寻找年味,你怎么找?你的印象中年味是什么?她说叽里呱啦的说了很多。听到她说出心中的年味,我的思绪一下子就...

  • 18024106891咀头村过年散文
    应裕咳村里一位老人说,“只不过要有钱!人富裕了,村里人越来越少,这年味越来越来越淡了!再过几年,听说把我们村里整体搬走,我们这些老汉老婆要赶着鸡羊住上洋楼了!” 我一时无语。一方面我们村里乡间的集会慢慢消失,一方面仿照袁家村、马嵬驿的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千镇一面”,就凭免个门票买个小吃吸引人,类似...

  • 18024106891烟火年味散文
    应裕咳日历一页一页的翻,将秋韵翻过,好似嗅出丝丝年的味道。说起年味,便是脑海中的那点点火光。 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如果连它都省去了, 好像年便没了年味, 就失去它的意义……时光滑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悄无声息。年前下起了冬雪,迎年雪淡淡的,淡淡的落了下来,好像能覆盖所有,却熄不灭...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