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近代化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服饰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近代是从1984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984年当时还是清朝。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 ,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 ,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 ,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时间段: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中国名族工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接近尾声,许多民族工业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
3、“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在最初几年为兴办实业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奋下的广大工商业者、爱国华侨积极投资。加上一战爆发,外国企业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挤,战争期间不少出口货物需求大增,内外两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4、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下进行的。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5、影响因素:
(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扫荡了来不及紧急内迁的民族工业,很多企业被日伪强占。在国统区由于实行战时体制,经济管制加强,更兼一些官僚趁机敲诈,民族工业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一战结束后各国资本卷土重来,很多民族企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破产。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6、转型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
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1、洋务运动与官办近代工业
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英法联军侵入京津,统治集团内部的部分有识之士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资的近代工业。著名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同时也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大的瓦解作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20世纪初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912年~1922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
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以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为代表的实业团体的涌现。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的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5、近代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
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业又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时期。其原因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兴办实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如铁路国有化、统一财政、改革税制等措施和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关税自主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的“币制改革”,对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6、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使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空间布局。
但同时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致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官僚资本通过资本渗透、排挤打击,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接收,“党国大员”以没收“敌伪资产”为名侵吞民族企业;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发展;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
地方性繁多繁重的苛捐杂税,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民族工业_百度百科

(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1927~1949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民族工业近代化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视频

相关评论:
  • 15776497989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栾宣盼答:(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 15776497989民族工业近代化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栾宣盼答: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

  • 15776497989近代化的探索.向近代社会转型包括哪些事件
    栾宣盼答: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主要方面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这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但发展缓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

  • 15776497989民族工业近代化的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栾宣盼答: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

  • 15776497989近代中国名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间与状态
    栾宣盼答:a.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因此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b.地区分布不平衡。c.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三、短暂繁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 15776497989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是什么?
    栾宣盼答: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

  • 15776497989近代中国化发展的曲折前进阶段有何表现
    栾宣盼答: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

  • 15776497989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哪些阶段,附上时间和社会的主要特征。
    栾宣盼答:二、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

  • 15776497989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栾宣盼答:2、全面发展阶段(1895-1919年):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成为推动近代化的主要力量。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民族工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体制也开始向近代化转型。3、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在国内外激烈斗争的...

  • 15776497989近代之前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栾宣盼答:(3)缺乏安定的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⑵、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