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出现大量地方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清时代为什么会集中产生那么多的市井小说?~

因为明清市井文化开始走向了巅峰,很多文人不去做官,而是选择了写小说,比如四大名著的作者大部分就是生活在明清年代,同时明清时期商业空前的发达。

其实我国自宋朝起商业就已经发展的非常好了,只是后来因为元朝蒙古统治者并没有更好地发展商业,导致元朝时期商业发展逐渐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到了明朝,因为官员的待遇并不好,导致很多非常有才华的人不愿去做官,流落到民间,他们选择经商或是写小说记录着市井文化。

从小说金瓶梅中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化,那时的人们其实有点像今天社会的人们,商品经济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没有那么高了,反倒是经商的有钱了地位比原来高了很多,只要家里有钱就可以三妻四妾,吃香喝辣过上一般人羡慕的生活,同时还会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更像是一个圆圈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是和以前能够有所对照的,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和明清时经济发达的时期很相似,那时人们的价值观和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实是非常相近的,如果我们觉得希望得到一些借鉴,其实是可以看看金瓶梅的,这本小说其实是一本很伟大的书里面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1、外来文化影响;

2、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3、科技发展,印刷、纸张成本降低,允许多字作品流通;

4、某些社会原因迫使部分文人从事小说创作来养家糊口。

小说的功臣:走南闯北生意人

这个外来不是特指现在的国外,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交流的广泛 ,贩夫走卒所带来的奇闻趣事增多。过去也有做生意的,但各地与外地交往不甚密切,生意等局限于本地为主,人们的见识也有所局限。明清时,随着生意范围的扩大,交流不断增加,生意人的数量、生意规模、参与人员、参与生意人员的素质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就是小说的基础:传闻。

小说源于神话,发展于传闻。游侠、奇闻、趣事等等为小说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使小说由志怪向传奇过渡,又兴盛于历史背景之下的传奇。比方说,某个集镇,有许多人出外做生意(包括类似做生意的辅助性行业,如旅游、保镖、公务往来等等),回来便会带许多传奇经历过来。

仓禀实而知荣辱:吃饱才能搞小说

交流增加的同时,在农业方面,玉米大量种植,番薯引进后也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朝起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生活的温饱问题)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的朝代国家一贯都是鼓励生育的,这就说明家庭没有足够的实力繁衍更多的孩子,而且百姓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停留于解决和提高日常生活水平上。而自明清后,家庭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人口急剧上升,开始超过一亿,而之前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这个数量。人口过亿,这在当时世界的生产力背景下,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而且明清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对人口质量(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因为经济条件已经允许人们把部分时间花到提高素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上。

自宋起,全民开始重视人口文化素质,文化、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至元,这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明起,又开始受到鼓励,社会的精神文化,如久旱逢甘露的野草,一股脑地疯长起来。从文化普及上来说,私塾起于宋,盛行于明清,教育日渐普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从考古上所发现的来往信件上可以发现:明清之后,平民往来信件增多,而过去,官府大户往来居多,平民极少。这样,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地域交流形成的信息沟通,小说的市场和素材就形成了。

傍大户的文人团:小说氛围是怎样形成的

从科技发展上来说,随着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许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都自家开设有专门的“印刷厂”。天一阁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印刷设施,完整地展示当时的印刷风貌。

这时,官宦人家与书香门第、文人才子产生了非常密切的沟通,这使书籍的出版变得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从明起官员的退休年龄开始下降,由原来的70岁下调至60岁!这批退休官员返乡之后,对当地的文化、文人产生了决定性了影响!文人才子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大多投靠这些官宦,而官宦们也喜欢接触一些有前途的文人才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门生、世家等团体观念,迫使文人官宦们抱成一团,一荣俱荣,同进共退。

再者,这种团体中会有许多文人,共同师承某位贵人达官,这样,便可以经常借用老师的名义进行文学创作、书籍出版。至今还可以看到当时托名流传的书画作品--这点从托张择端(北宋)之名绘制的“金明池争标图”上可见一斑。

有了这样的团体,再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出书已经已经十分方便了, 官宦、文人之间的才艺交流,完全可以通过书籍进行沟通,书店也由此兴盛起来,既而涌现出了许多藏书家。

这就为小说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文学团体造就了学术氛围。

至此,小说的市场、素材、学术氛围都已经形成了。现在剩下的就是打破“文以载道,诗必言志”的文化传统,让那些文人墨客肯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了。
漱石子 回答采纳率:24.0% 2009-06-10 15:18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中国历代其实都有编修地方志的传统。无论是汉代的《吴越春秋》、《越绝书》,还是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等。有编撰传统这是一点。自从 唐宋以后就更是蔚为大观
2.与传统文化重吸取历史经验,保存历史文献的习惯有关。历朝历代都有收集、编撰、修订前朝和当朝风俗志等的惯例。
3.宋代以降印刷术的发展为地方志编纂创造了物质基础的便利
5.两宋一直到明清,中国地方士绅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成熟的文化体系和内在精神追求,著书立说等也是士绅在乡间活动的重要一环。
6.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客观需求也是明清大量地方志出现的内在动力。
7.与宗法观念、重视崇拜祖先也有联系。


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出现大量地方志视频

相关评论:
  • 13411602394浙江地区的商帮在明清兴起,是受时代影响的吗?
    柴晓独三、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在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种植了很多的农作物和商业性的农业发展,也是促进了当时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的生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是促使了当时在江浙区域内的商人的聚集,商帮的形成。首先当时农业种植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当时的江浙地区不再是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

  • 13411602394江东犁被铁搭取代是退步?为什么明清时人口大量增多?为什么人口增多,使用...
    柴晓独铁搭取代江东犁,便是出现在跛足农业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江东犁在明清江南的出局,与江东犁本身的技术无关,只是好犁要用牛拉,没有牛最好的犁也派不上用场。唐宋时期,江东地区还有相当的耕牛数量,这是江东犁得以发明和使用的原因。明清时期,“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但这只是对大...

  • 13411602394明清时期的象姑馆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上流社会出现了逛象姑馆的风气?_百 ...
    柴晓独明朝时期的象姑馆说的直白点,也就是相当于专门宠幸男性的妓院!而这种地方在明清时期也非常多,这种风气的流行从宋朝就开始盛行。男宠盛行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出现男宠盛行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男性经常会被一些大家贵族的女性,甚至是达官贵人,甚至朝廷的女官员,甚至朝廷的大臣的女儿都对男性的宠爱...

  • 13411602394明清时期,承继了宋元时期的两田制度,占田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_百度...
    柴晓独因为两朝均采用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资源愈来愈存在于豪族、皇室、官僚地主手上,产生许多地主。(3)永佃制及地权分化 伴随着宋元时期租佃合同的高速发展,通过农民与大地主长期性撤佃增租的抗争,到明清时期,在预算定额租的前提下,构成了土地资源租佃的永佃制度。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期交租金前提...

  • 13411602394明清时期出现的会馆是什么性质的
    柴晓独。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只是相当个别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

  • 13411602394明朝和清朝,为什么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柴晓独在明清之前,实际上整个社会之中的有学识的人都没有多少,大多数能够识字,经过一星半点教育的人,都可以在地方为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明清之前,其实我国的文化普及程度是十分的低的。这种情况就使得文化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局限性。而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学士,哪怕最终...

  • 13411602394明清重农抑商,严禁商人购地为什么会出现商帮?
    柴晓独中国历代政府并未真正抑制商业发展,而是对商人阶层采取限制措施,以防止其财富积累对统治阶层构成威胁。因此,商业活动在不断推进。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现象——地方商帮以及大商人资本的兴起。这些商帮是由地域联系的商业集团。"商帮"的产生,是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

  • 13411602394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为什么会达到顶峰
    柴晓独封建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君主专制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国从秦朝开始的皇帝们至少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独裁的君主,发展到宋元时期就已经成熟。到了明朝,统治者废除...

  • 13411602394明清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什么是租佃制普及的原因?
    柴晓独租佃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存在。而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

  • 13411602394明清时期为什么要修筑江浙海塘?
    柴晓独明清时期,江浙沿海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全国田赋收入,相当大的部分都来自这个地区。保障江浙沿海的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也影响到封建王朝的田赋收入。因此,这一时期修筑江浙海塘,就成为朝野共同关心的大事,从而促进了海塘建设的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将土塘改成石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