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是什么?~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 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 他们都曾沐浴着以 泰
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
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
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
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
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
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
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
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
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
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
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
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
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
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
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
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
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
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
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 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 他们都曾沐浴着以 泰
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
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
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
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
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
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
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
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
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
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
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
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
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
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
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
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
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
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
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http://www.qfnu.edu.cn/department/kongzi/kong1.htm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视频

相关评论: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生活在哪个年代 孔子孟子是哪个年代的
    莫翔哑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 18424298810孟子和孔子哪个
    莫翔哑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生活在公元前372年左右至公元前289年左右。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尤其是对人性本善的论述和民本思想的发展。虽然孟子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但在时间线上,他是孔子之后的学者。因此,孔子比孟子更早。以上是对孔子和孟子的简单介绍及他们...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的简介(简单一点就可以,不要太多)和他们各自...
    莫翔哑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
    莫翔哑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

  • 18424298810孔子和孟子的简况
    莫翔哑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的...

  • 18424298810孔子生于的年代 孟子生于的年代
    莫翔哑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时期(东周鲁国);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战国时期(邹国)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莫翔哑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是什么?
    莫翔哑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活在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的代表,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则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

  • 18424298810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莫翔哑孔子孟子的生平和经历: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出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18424298810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孟子时代背景和经历
    莫翔哑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国战乱刚刚平息,需要适合国情的思想主张,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他没有像纵横家之流那样热衷个人名利,但他继承了“王道”的政治理想和孔子的思想。主动背负起时代使命,游说各位诸侯。孟子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在家乡聚徒开始讲学,成为当时地方最具影响力的儒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