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谁晓得三字经中的有多少历史典故?~

程门立雪 (杨时和程颐 )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完壁归赵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壁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壁,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壁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壁送给秦国。

凿壁偷光 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头悬梁,锥刺骨
《三字经》里的句子。
典故如下: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砼┟瘢�儆写笾荆��婀砉茸友в嗡凳醵嗄辍:蟠潜鹄鲜Γ�律角笕」γ�?br>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孟子,姬姓,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不惜三次举家搬迁。一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二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三迁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不仅如此,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被母亲看见,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机的布匹,以此来教育儿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不得不说,孟母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通过以身作则来教育儿子。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孟子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历史上优秀的人物,也要多亏孟母的良苦用心跟耐心指导啊!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年,孔子开着私家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小孩在大道上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下车询问:“小帅哥,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都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xiàng tuó)。”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门没有闩(shuān)?什么车没有轮?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产驹?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什么女人没有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枝?什么城里没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闩,人抬的轿子没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苏洵发愤:出自《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三字经》中记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

负薪挂角:出自《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韦编三绝--孔子(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编蒲抄书---路温舒(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苏秦刺股---苏秦(头悬梁 锥刺骨 彼不教 自勤苦), 孙康映雪---孙康,车胤囊萤---车胤(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李密挂角---李密,买臣负薪---朱买臣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苏洵发奋---苏洵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三字经》中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视频

相关评论:
  • 19735285834勤奋好学的例子有哪些?
    古眨艳答: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

  • 19735285834有关劝学的故事
    古眨艳答: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三字经》二:如负薪,如挂角...

  • 19735285834《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槖,古圣贤,尚勤学”什么意思
    古眨艳答:昔 仲 尼 师 项 橐 古 圣 贤 尚 勤 学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

  • 19735285834三字经故事目录
    古眨艳答:《三字经》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涵盖了劝学、美德、人才和传说等多个主题。首先,我们来看劝学故事,如孟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精心选择邻居环境,这就是著名的"孟母择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老师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赵普读《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的典范,赵普即使...

  • 19735285834读完三字经后学到了什么
    古眨艳答: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

  • 19735285834成语故事《》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古眨艳答: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举例造句】: 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明·汤显祖《...

  • 19735285834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古眨艳答: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悬梁刺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

  • 19735285834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古眨艳答:囊萤映雪 五子登科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祖莹学诗 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 孔子相师 赵普夜读 孙敬悬发 苏秦刺股 车胤囊萤 孙庸映雪 买巨负薪 李密挂角 苏洵发愤 梁灏夺魁 李泌赋棋 文姬辨琴 韦贤教子 道韫柳絮 刘宴正字

  • 19735285834《三字经》上“如囊萤”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古眨艳答:在一个夏夜,车胤坐在院子里回忆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忽然心中一动。他马上开始捉萤火虫,捉了10多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荧光苦读,学识与日俱增。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这也是古人利用光的一个很好的史料...

  • 19735285834《三字经》中有哪些励志故事和生活常识?
    古眨艳答:《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