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喜欢温暖的、温柔的东西”——《非暴力沟通》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前言:市面上很多流行的沟通要领,试着熟悉一些后会发现,到头来无非就是那些套路。而那些套路很多是来源于一些以往的经典书籍。后面的读者看了这些,觉得很有价值,就以自己的方式进行重新解读,要么写文章,要么开讲座,进行传播的同时也能挣点银子,因为有时间想专心看书且看的透彻明白的总是少数,于是有些人拿钱买时间。等到自己哪一天看到了这些知识的源头,才发现,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明明人家在一本书里说得很清楚了,自己却屁颠屁颠跑过去用钱交换别人咀嚼过的内容,省却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其中价值能有几何?当然,至少他们能给你指一个不算离谱的方向。至于适不适合自己,还得自己慢慢发掘。

看完《非暴力沟通》后,专门查阅了一番马歇尔.卢森堡的履历,发现原来是个非常牛逼的心理学博士,难怪对人心的解读这么透彻深入直抵灵魂。在他看来,书中所讲的一切,所吸纳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过去已有的知识,而自己只是重新把它们整理提炼出来,综合在这本书里,以此来提醒世人,如何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善意友好地尊重和倾听他人,以此帮助人们体会自己和他人心中的爱。

在作者看来,爱是我们和谐内心生活的根基,却在真实生活中往往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蒙蔽。这些事物主要表现为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它们让我们越来越疏远彼此的关系,我们却难以察觉。

道德评判。 价值观不同,道德观也不尽相同,用自己主观的认识去评定他人的是非善恶,是一种非常粗鲁的做法。这样做很容易使沟通双方的关系岌岌可危,毕竟没有人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有个度。若是越过这个界限,造成对方的反感,只会两败俱伤。

进行比较。 比较,能很轻松地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如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能让我们忿忿不平,气不打一处来。而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是为了故意气我们,而是未曾了解到居然还有其他更友善见效的沟通方式。无休无止的比较,自己不见得爽,但别人却很痛苦。

回避责任。 生活中很多事都是我们不得不做,不论喜欢与否。若是能选择不做,那最好。若是无法逃避,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与它和谐共处。一味地抱怨,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与其这样,还不如换个角度思考:我要上班工作,是因为我要挣钱养家。把它当做自己的责任,去承担它。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工作的奴隶。

强人所难。 这里面包含了命令和威胁。若是违背,我们很可能会受到来自对方的惩罚。社会中,这一般是强者选择的手段,例如父母、老师等等。这种情况下,彼此之间的爱,往往被深埋在双方的心底而难以察觉。久而久之,要么一味遵从,要么突然爆发,无论哪种结果,对彼此都是伤害。

这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极容易造成隔阂,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的责任意识,给我们双方之间的爱蒙上阴影。所以基于这个前提,作者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的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那就是“非暴力沟通”,也就是“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倾听他人。在谈及这两方面时,作者提出了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一、观察

人们往往容易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团,而我们要学会客观地陈述事实,而不是急于做出评判。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怎么老迟到?”这就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驳。客观的陈述应该是:“你这是第三次迟到”。只是陈述事实,而不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沟通。

二、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感受不同于想法。“我觉得被人误解了”、“你说话声音太大了”、“我想打你” 等等,都算不是感受,要么是评论,要么是想法,而我们强调的感受,则是一种喜怒哀乐,一种情感状态,比如说开心、难过、伤心、愉悦、厌烦、苦恼、悲伤等。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对方才能理解,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三、需要

非暴力沟通中,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沟通者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并不被鼓励说出这点,尤其是在一个倡导无私奉献的社会。然而作者看来,我们在沟通中说出自己的需要,反而更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尤其是双方处于亲密关系时。自我需求的清晰传递,有助于减少彼此间的误会与猜忌。恋爱中,女方若是一直让男方猜心思,那得有多累?

四、请求

请求一定要说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越是具体详细的请求,越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沟通中,为避免出现误会,必要时,也要给予对方一定反馈,以明确双方的理解是在同一个维度,否则就是鸡同鸭讲,白费口舌。此外,也要注意,把请求和命令区分开来。我们无意于强人所难,我们说这些,只是想互通心意,友好相处。

上面这四要素,主要是在解释如何表达自己,但不妨碍其论述如何倾听他人。作者结合这四要素给出了自己的方法。

一、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认真倾听,体会他人的话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着眼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了解沟通者的真实意图,而不是一直思考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虽然作者没有提及,但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不是意味告诉人们不用反思,而是要要具体场合具体分析。 我们说的,都是运用在沟通之中,至于沟通之后,该反思的还是得反思。若是工作中自己犯错,上司都气炸了,你却傻乎乎地问,老板,你是不是昨晚没睡好?那你自求多福吧。

二、给予他人反馈。 如果我们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有必要让对方明白这点,毕竟谁也不愿意跟个木头人说话。有反馈,对方才知道,你听了;恰当的反馈,对方才知道,你听进去了。另外,如果理解有偏差,反馈后,对方也能对我们进行纠正,确保双方在一条轨道上。表达反馈时,如果说话的口吻不能反映出我们的语气,或者对方正好感情激烈时,那最好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再提出问题。一般用疑问句询问,比较委婉,易于接受。

三、保持关注。 关注对方的谈话,引导对方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否则,跳过感受、需要,过早地提及对方的请求, 对方会认为我们是在敷衍了事,缺乏诚意。 一般来说,人们能言之于口的感受,只是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冰山一角的存在。 而我们要做就是,试着帮助对方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然,也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这么做。

四、如果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或者换一个环境。 如果对方跟你关系很亲密,见你如此痛苦,很可能也会反过来倾听你。如果对方无法顾忌我们的感受,那最好换一个环境疗伤。人不可能没有痛苦,既然我们选择倾听别人,那一定要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否则,过多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压垮一个人。

说了这么多,想必读者会问,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么麻烦?作者通过实例论证倾听本身能带来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能让满腹愁肠的人们身心舒畅,能让世俗的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更有助于预防潜在的暴力,了解沉默和否定背后所隐藏的感受和需要,避免无趣沉闷的交流, 使谈话向更有趣的方向进展。

另外,非暴力沟通应用广泛,但其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护自己,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表现不完美,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要更多地发掘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沉浸在缺点、错误本身,自我责备和惩罚,这样于事无补。我们要学会的是宽恕自己,不能让羞愧、耻辱、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牵引着我们的改变,而是要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让自身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本心之外的功利动机,这样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有趣,丰富多彩。

个人认为第二个重要的应用是在于表达感谢。表达感谢貌似人人都会,但哪种感谢更让我们铭记在心,是具体行为或话语的感谢,还是泛泛的一句“谢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和善真诚的表达方式。

分为三点:

1.对方做了哪些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满足?

2.我们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三点并无先后顺序,随便举个例子。小强约会特别成功,想感谢小红的出谋划策。具体感谢方式暂且不表,但是感谢的话肯定要说,那小强就可以这样说:

“你给我提的那些意见非常有用!我就照你说的做,没有在她面前吹牛逼,给她留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以这次约会非常成功。我感到特别高兴!真的非常感谢你的帮助!”

如果感谢的话语里面加入更多细节和情感,被感谢方就能收到更多的来自于感谢方的诚意,其心情一般就会感到特别爽。既然心情爽,关系怎能不好?这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技巧,我们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验证下。

除以上两点之外,非暴力沟通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应用,作者在书中都有提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纵观全书,作者特别强调的一个理念贯穿始终从未改变,那就是非暴力沟通最主要的目的——帮助我们把爱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它不像市面很多书强调的是“术”,告诉我们各种各样沟通的技巧,它强调的是“道”,一种理念,一种博爱的价值观。这种“道”,少了很多功利性,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类的本心和日常生活。当我们将其运用于实际中,当我们渐渐能觉察到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时,开始情意相同,友好互助时,那党国一直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夏目友人帐》中夏目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也喜欢啊,温暖的、温柔的东西。当时听到后,我一阵感慨: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这份温暖和温柔正是来源于人心无暇的爱,而为了给生活中增加更多温暖温柔的东西,我们自己就要变得温暖且温柔。


“我也喜欢温暖的、温柔的东西”——《非暴力沟通》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