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珍稀动物有哪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要图片)~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坡鹿
• 中国独有的袭皮羊——宁夏滩羊
• 中国独有的珍贵蚕种——天蚕
• 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
• 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扬子鳄
• 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中华鲟
• 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野生朱鹮
、 大熊猫 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野生时栖息于海拔1500--3500米之间的高山深谷茂密竹林中,受季节、植被类型、地貌以及食物、水源、气候的综合影响,其活动的海拔高度不断变化,大熊猫多生活在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的阴湿凉爽环境中,没有固定的栖息处所,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只有在发情期内才会有雌雄一起出现,它不会筑窝,栖息于树洞、岩穴或树下乱草堆处,早晚出来觅食饮水,其余时间睡眠、视觉、听觉均较迟钝,行动缓慢。但却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而且能泅渡湍流的河溪。 大熊猫主食是各种竹类,竹笋为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其性成熟年龄一般为5-7岁,每年3--5月份发情妊娠期约为5个月左右。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与它同期的植物大部分灭绝了,因此它被称为“活化石”现仅存活127 只,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地继续。

2、朱鹮 又名朱鹭 朱属形目 科,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上休息及夜宿,喜群居,秋、冬季节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2---4枚卵,双亲共同孵化、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出壳后40天离巢。 朱鹮 分布在亚洲,过去在中国、日本、朝鲜及苏联南部有广泛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过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县重新发现朱 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种群,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国内对朱鹮 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为成功,有其种群数量已有所增加。

3、华南虎 华南虎属食肉目,猫科,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没有固定的巢穴,活动区域特别大,可行走50多公里,属夜行性动物,白天休息,晨昏活动最频繁,善于游泳,不会攀爬,捕食勇猛,喜单独行动,视觉、听觉极为发达,脊柱关节灵活,行走时爪能收缩,没有响声,十分轻巧迅速,主要捕食大型食草类动物,饱餐后可维持数日,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0天左右,每胎产2--4仔,平均寿命20余年,性成熟年龄3--6岁。 华南虎为我国特有种,历史上分布广泛,六十年代之后,其数量急剧下降,野外调查,其数量已相当稀少。现存活个体20--30只,而且由于其数量少,繁殖相当困难,所以对华南虎的保护工作,相对来讲难度较大。

4、白鳍豚 白鳍豚属鲸目,豚科,是中国长江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4种淡水豚类之一。它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生存范围过去可从三峡至长江入海口,现已局限于长江中下游许多江心洲和边滩。白鳍豚食性单一,仅以鱼类为食,长江中下游的一些鱼类:鲤、鲫、鲢、青、鳙、草、鳊、鲶等都是它们的食料。在食物鱼的种类上没有选择性,但对大小有选择。每两年繁殖一次,春季发情,性成熟年龄4---8岁,妊娠期10---11个月。 白鳍豚种群数量很少。由于其生存水域的污染等问题,其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5、亚洲象 亚洲象属长鼻目,象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大陆生动物,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 象非常聪明,易驯化,记忆力好,野生状态下,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都有自卫、报复行为。 象的性成熟年龄在12岁左右,妊娠期600--640天,每胎产1仔,寿命50--60岁。 象一般在早晨、傍晚活动,若是夜间明月当空,它们也会出来觅食,象群行动时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视力较差,但它的嗅觉和听力非常好,野生亚洲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

6、金丝猴 属灵长目,猴科,是中国特有的猴类,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在海拔高的山林中活动,冬季下到较低地区,喜欢群居,有十几只到几十只一群的,也有上百只一群的,成群游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相对固定的路线。动作敏捷,攀跳如飞,每群中都有雌、雄老幼,由一个强健的成年雄猴---猴王带领,群体内个体之间很少撕打、对弱小猴关怀备至,尤喜抢抱幼仔。 金丝猴在野外时食物类型极为广泛,以多种野生植物的嫩叶、花、果实、皮甚至根、枝为食。其性成熟年龄在4岁左右,雌猴性成熟年龄稍有提前,每年夏季产仔,孕期210天左右,每胎1仔,少有2仔。 金丝猴有三个亚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分别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甘肃、湖北;贵州梵净山;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在其各自集中分布的主要栖息地,已分别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栖息地的不断迅速地缩减。

7、长臂猿 属灵长目,长臂猿科,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借两条长臂和钩型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象荡秋千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在地上行走时样子非常滑稽,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营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个群体。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生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长悦耳,数里之内可闻。在野外通过鸣叫相互传递信息,所以人们模拟长臂猿叫声,很容易抓到长臂猿。 长臂猿食性杂,以嫩树枝芽、树叶、果实、花、昆虫以及鸟卵为食,长臂猿从不搭窝,睡眠、休息全都在树上,幼猿8---9岁性成熟,冬季产仔,妊娠期7个月,每胎产仔一只。 长臂猿种类有好几种,其现存数量都非常少,由于人类的开垦行为,使长臂猿的栖息地范围大大缩减,因此长臂猿的数量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我国在各种长臂猿栖息地附近建立保护区。

8、扬子鳄 属鳄目,钝吻鳄科,是鳄鱼中体型偏小的一种,也是一种较耐寒的温带鳄类。扬子鳄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喜群居,由大小差不多的个体组成一群,用肺呼吸,能潜水,但隔一段时间必须露出水面呼吸,否则会被闷死。扬子鳄属变温动物,常在吃饱喝足之后爬到岸边晒太阳,张嘴调节体温。其视觉、听觉、嗅觉都很发达,即使在大雾或黑夜里也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夜晚活动,觅食、具冬眠习性。 在自然环境里,扬子鳄以田螺、小鱼、虾、螺,河蚌及其它水生昆虫为食,偶尔也食小鸟和鼠类、野兔。6月份发情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守护一旁,借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分布在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雏鳄死亡率高。

9、斑海豹 属鳍其足目,海豹科,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要到冰上、沙滩或岩石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性情温顺,喜欢群居。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吃甲壳类及头足类。 斑海豹冬季产仔在冰上,当冰融化之后,幼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兽 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也有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 近年来,由于人工捕捉、栖息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斑海豹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且斑海豹在国内动物园内还未见有成功繁殖的例子。因此,斑海豹的保护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10、黑叶猴 黑叶猴属灵长目,猴科,是一种较为珍贵的猴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局部地区的石灰山栖息的灵长类。在海拔1000多米的地区,也有少量黑叶猴,且峭壁、深涧、峡谷等复杂地形提供了它所理想的生境。营家族性群体生活,群体不大。占据一定地域,常以峭壁处的岩洞为家,居所固定。行动敏捷,胆小,耐热而怕冷。以成熟的野果为主食, 也常食树叶、花芽、鸟卵、昆虫等小动物。繁殖季节不甚明显,通常2-3月发情交配,妊娠期160天左右,8-9月产仔,再胎1仔。

11、雪豹 雪豹属食肉目,猫科,其体形似豹,是猫科动物中最美丽的一种,雪豹是典型的高山动物终年栖息在雪线附近。冬季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度,夏季则移往6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也就是雪线以上,所以称为“雪豹”。它从不到低山的丛林或草原,生活环境多为空旷多岩石的地方,有固定的巢穴,常设在岩石洞中,多成对栖息,属夜行性动物,白天很少出来活动,黄昏或黎明时最为活跃。性凶猛,行动机灵,善于急速跳跃,捕杀时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岩羊、鹿,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 雪豹性成熟年龄为2--3岁,每年1--3月份发情交配,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 雪豹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野生数量不多。但在动物园里,雪豹繁殖已成功,这对雪豹这一物种的保护非常有意义。

12、黑颈鹤 属鹤形目,鹤科,是一种大型涉禽,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为我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分布区狭窄,除我国青海省外,西藏南部和四川北部也有。由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严酷,幼体死亡率很高,所以野生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国际上已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临物种。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主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早春3月,黑颈鹤集群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成双结对,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窝产卵1---2枚,孵化期31--33天。到9--10月,黑颈鹤离开繁殖地结群南迁,由于其反抗天敌,保护幼鹤的能力太弱,因此带到越冬地的幼鹤已寥寥无己。

爬行动物出现于3亿年前,是最早完全陆生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爬行动物大约有6000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一些温带地带。
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肺,有些还借助皮肤呼吸,它们的皮肤上长满鳞片。它们属于变温动物,不能控制体内的温度,因此在寒冷的地区找不到爬行动物的身影,冬季它们就要借冬眠过冬。
爬行动物分为三类:龟鳖类、鳄类、蛇蜥类。
1、龟和鳖
这类爬行动物大约有330种。它们的体型短而宽,柔软的身体藏在厚重坚硬的甲壳中。它们没有牙齿,但颚骨却非常坚硬,能切断食物。
龟的嗅觉和触觉都相当发达,听觉和视觉不敏锐。绝大多数的龟性情温和,不具备攻击性。在遇到敌害时,它们就将头脚全部缩起来,藏在龟甲之中。看着那块石头一样的硬壳,敌人往往对它无可奈何。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龟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亿年,而且还将继续安然自得的生活下去。龟的寿命很长,一般在70年左右,陆龟大多可活到100岁左右。
龟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它们产卵时非常诡秘,每年的繁殖季节,雌龟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爬到沙滩上,选择一块日照充足而又温度适中的地方作为产卵地。产卵前龟会在沙土上先小便,让土变的湿软一些,然后用后脚往后挖洞,当洞挖到10多厘米深的时候,龟就开始在洞里产卵,龟卵和一只乒乓球差不多大小,外面是一层坚硬的钙质壳。这层壳是卵的保护层,但对于即将初升的幼龟来说却是一层障碍,幸好在幼龟的嘴和鼻之间有一块坚硬的突出物,凭借这块“破壳器”,幼龟奋力钻、磨、挣扎,终于钻出一个小孔,拼尽全力用头撞破蛋壳,幼龟才开始了它的第一次呼吸。随着幼龟的初升,它的生存危机夜随之来临。幼龟是海鸟、大蜥蜴、狗、蛇等的美食。幼龟往往在爬向大海或河边、池塘的途中就被吃掉,100只幼龟中,能生存下来的往往只有几只。
海龟是体型最大的龟。它们的甲长一般在100厘米左右。除了产卵或晒太阳,海龟一直生活在海里,它们的脚已经变化成为鳍形,这使得海龟能在水中自在的遨游。
龟有三种食性。陆龟多为草食性,以稻草和植物叶为食。海龟多为肉食性,它们捕食软体动物、虾和蟹。淡水龟大多食杂食性的龟,它们吃水草等素食,也吃河虾、蛙和鱼。
现在已知的鳖大约有32种。它们生活在淡水中。鳖要经常潜入水底的沙泥里,因此它的背甲变的又扁又平。鳖趾间的蹼很发达,在水中动作敏捷,游的很快。鳖是天生的潜水健将,它的脖子河鼻子都很长,这使它能趴在水底将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2、鳄
鳄是现存最大、最危险的爬行动物,也是爬行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类。鳄鱼现有22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最大的鳄是印度——太平洋鳄,亦称咸水鳄,长达7米,体重约300公斤,在离岸1000千米的大洋中仍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尽管它们的栖息地不同,大小、习性也不同,但它们都长着凶恶的外表。鳄鱼的身躯西长,布满鳞片,它的牙齿好似一排排长在口中的小匕首;尾巴起着舵与桨的划行与控制方向等功能。
鳄鱼都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蛙、蜗牛、鱼、龟、鸟及大型的哺乳动物为食。鳄鱼捕食时非常狡猾,它们总是将身体藏在水中,只留下眼睛、耳朵和鼻子突出在水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截漂在水上的枯木。当发现岸边的猎物时,这截“枯木“会神不知鬼不觉的移向岸边,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猎物,将它咬住并拖入水中,几番挣扎之后,猎物就成了鳄鱼的美食。
鳄鱼的一生中会有数百颗牙齿——不过并不是同时长出的。鳄猎食时时常会弄断或丢失牙齿,于是它们会长出新牙作为替补。“鳄鱼的眼泪“是伪善的代名词,其实鳄鱼流眼泪与鳄鱼的情感无关,这是它排泄体内多余盐份的方式。鳄鱼不出汗,肾脏也已经退化了,它体内有专门的排泄腺排出盐份,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鳄鱼的眼泪事实上是一种盐溶液。
3、蜥蜴
一提到蜥蜴,很多人感觉陌生,认为只有在热带丛林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如果有人告诉你,蜥蜴几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家庭中,你一定非常惊讶。事实的确如此,壁虎就是一种蜥蜴,许多人家都有壁虎,它帮助人们消灭居室里的害虫。蜥蜴是爬行动物中的旺族,种类非常繁盛,有3000种。
蜥蜴多是肉食性的,以昆虫、蜗牛等软体动物为食;还有一些是杂食性的,除了吃果实和鲜花外,有时也会吃蜗牛;而一些体型较大性情温顺的大蜥蜴则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
蜥蜴有很多的天敌。蜘蛛、蝎子、蛇、鸟和哺乳动物全都猎食蜥蜴。北美大毒蜥和墨西哥毒蜥以毒自卫,其它蜥蜴遇到天敌攻击时,主要依赖特别的防御或逃避的本领。大多数蜥蜴都有很好的伪装,遇到危险只需静伏不动等猎食者离去。变色龙能通过改变体色与背景颜色一致,在猎食者走近时一动不动。也有一些蜥蜴会使猎食者大吃一惊或感到恐惧,从而赢得逃跑的机会。澳大利亚伞蜥会突然张开褶腮,有些蜥蜴会伸展喉部嘶嘶作响,也有的憋气使自己胀得比猎食者还大或大到无法吞食,还有的甚至伸出有颜色的舌头!许多蜥蜴有特别的逃生方法,如果被猎食者抓住尾巴,它们便留下扭动不止的断尾分散猎食者的注意,以便自己抽身逃脱。有些蜥蜴长着尖刺,会刺伤猎食者的嘴;还有些长着滑溜溜的鳞,使猎食者难以抓住。当然,迅速逃跑使敌人无法追到,也不失为一种求生的好方法。
角蜥可谓是防御方式最古怪的蜥蜴了,它吓走猎食者的武器竟然是自己的血,它用特殊的肌肉爆裂两眼内部和周围的微血管,将血喷射出1米远以吓退猎食者。
变色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蜥蜴,它的体色能随着光线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光线强、温度高的地方,变色龙会变成绿色,光线暗、温度低的地方,变色龙则是褐色的。变色龙甚至会因心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色。变色龙的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是它的两只眼睛能分别转动,各看各的,这使它能迅速发现猎物。
壁虎的脚趾是它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壁虎的脚趾上有一条条深沟,就像是一个个“吸盘”。当壁虎平按在玻璃上时,脚趾与玻璃间的空气排出,就吸附在玻璃上了。壁虎的脚趾上还长着细密的纤毛,每根纤毛上还有上百个小突起,这些纤毛和突起能增大脚趾与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使壁虎在玻璃上也能行走自如。
4、蛇
蛇类,尤其是毒蛇,是令所有人恐惧的爬行动物。它们没有四肢,但爬行的速度却很快。细长的身体布满鳞片,蛇头有棱有角,头上的眼睛闪着阴森可怕的光。蛇的口能张的很大,比自己头还大的食物也能一口吞下。
蛇全部都是肉食性的,以鸟、蜥蜴、鼠及哺乳动物为食,有些蛇还捕杀同类,海蛇则以鱼为食。
蛇的耳朵已经退化,听觉非常差,它的视觉也很差,只能看见近处的东西。那么蛇怎样能知道附近有没有猎物呢?蛇能靠皮肤感觉来自地面或空气中极细微的振动,它用全身的皮肤代替了耳朵。
蛇的嗅觉非常发达,与其它动物不同,蛇的嗅觉接收器官使舌头,而不是鼻。蛇经常将舌头伸出来不停的晃动。蛇的舌头有两根分叉,能吸收空气中微小的气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气味。
蛇的眼睛已经退化,它能在夜间捕捉到田鼠,靠的是它眼睛与鼻孔间的颊窝。颊窝就像蛇的红外线接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温度高低得知猎物得位置。科学家们根据蛇颊窝得功能,发明了一种红外线自动跟踪装置,携带这种装置得炮弹被发射后,能自动跟踪目标,将其摧毁。
毒蛇的牙与头部的毒腺相连,毒蛇捕食时,毒液顺着毒牙流出来,将猎物麻痹。毒牙有两种,一种是沟牙,牙上有一条通往毒液的沟;另一种是管牙,牙体细长如针,中间有一条管,管内是空的,与毒腺相通。毒液也分为两种,以不同的方式对猎物产生影响。一种是神经中毒,另一种是血液中毒。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只生活在陆地上,还有一些生活在水里,把它们称之为游蛇。游蛇大多是无毒的,但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却全具有毒性,它们的肺部体积很大,一次能吸很多空气储存起来。生活在湖沼中的海蛇,在追捕鱼类的时候,能一直将鱼追到河口。
回答者:3000wjh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29 19:25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科学家们在发掘原角龙巢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小型恐龙化石。它跑到原角龙的巢里去做什么?经过研究,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陆地上的恐龙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现在发现的这类恐龙很多,有兽龙类,如异齿龙;剑龙类,如剑龙;甲龙类,如森林龙;角龙类,如三角龙;雷龙类,如雷龙等等。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往往是几只雌龙共用一个窝,大家轮流一圈一圈地产蛋。看来它们很讲团结呢。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栉龙的头上长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管子,里边有细细的通道。空气经过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可以用来吓跑敌人。也有人认为,那是它们在潜水时用来通气用的,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这是甲龙的一种,它们的皮肤非常坚硬,像铠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长着骨刺,像狼牙棒一样,谁也不敢碰它们。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大约在2亿多年前,地质史上开始进入中生代,这个时候,地球上出现了恐龙。在以后的1亿多年里,恐龙的家族越来越庞大。后来它们好像在一天之内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我们才渐渐对恐龙有了一些认识,原来恐龙虽然又大又笨又可怕,其实它们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呢。
慈母龙的故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恐龙和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一生下蛋就走开,根本不管它们的孩子会怎么样。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幼小恐龙化石的牙齿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表明它已经开始吃东西了。但是这些幼龙的四肢却还没有发育完全,显然还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爬行。这似乎可以说幼龙是在巢中由父母来养育的。另外,分析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于是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龙。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仅凭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恐龙是有目的志养育自己的后代。因为现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动物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爱心。鳄鱼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过就是用嘴巴含起刚出壳的小鳄鱼,把它们带到水边,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小鳄鱼会不会游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龙每次能生25个蛋,这25只小恐龙每天要吃掉几百斤鲜嫩的植物,慈母龙需要不辞劳苦地到处寻找食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它们是无愧于慈母龙这个称号的。
人们刚发现剑龙的时候就注意到它们背上长着许多骨板。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后来,经过仔细的考察,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这些骨板里面充满空隙,表面还有很多沟槽,这些空隙和沟槽里布满了血液。当气温降低时,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剑龙的头小得很,脑子只有核桃大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科学家们由此认定,剑龙一定很笨。
在恐龙家族中,个子最大的要属梁龙了。它们又高又长,简直就像一幢楼房。按说身躯如此庞大的梁龙,体重也应该不轻,可实际上它们只有10多吨重,那些比它们个头小许多的恐龙倒往往比它们重上好几倍。原来,梁龙的骨头非常特殊,不但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还很轻。因此,梁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不会被自己巨大的身躯压垮了。
在加拿大的雷德迪尔河沿岸,曾经生活着很多恐龙,其中有一种叫阿尔伯特龙。这种恐龙和霸王龙属于同一个家族。与一般恐龙相比,它们的身躯要小一些,但它们却更令其他动物害怕。因为它们奔跑的速度极快,据估计,短距离内可达时速30多公里。阿尔伯特龙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的嘴巴特别大,里边排满了尖利的牙齿,能咬穿坚硬的骨头,更不用说其他恐龙的厚皮了。另外它们的前爪像老鹰一样非常尖锐,任何动物被它抓住都难以逃脱恶运。
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的恐龙蛋多达5000多枚,没有出土的估计还有上万枚。一时间,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西峡恰恰就符合了这些条件。古地质时代的西峡是一个盆地,湖泊沼泽很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存。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龙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于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倒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爬行动物出现于3亿年前,是最早完全陆生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爬行动物大约有6000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一些温带地带。
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肺,有些还借助皮肤呼吸,它们的皮肤上长满鳞片。它们属于变温动物,不能控制体内的温度,因此在寒冷的地区找不到爬行动物的身影,冬季它们就要借冬眠过冬。
爬行动物分为三类:龟鳖类、鳄类、蛇蜥类。
1、龟和鳖
这类爬行动物大约有330种。它们的体型短而宽,柔软的身体藏在厚重坚硬的甲壳中。它们没有牙齿,但颚骨却非常坚硬,能切断食物。
龟的嗅觉和触觉都相当发达,听觉和视觉不敏锐。绝大多数的龟性情温和,不具备攻击性。在遇到敌害时,它们就将头脚全部缩起来,藏在龟甲之中。看着那块石头一样的硬壳,敌人往往对它无可奈何。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龟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亿年,而且还将继续安然自得的生活下去。龟的寿命很长,一般在70年左右,陆龟大多可活到100岁左右。
龟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它们产卵时非常诡秘,每年的繁殖季节,雌龟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爬到沙滩上,选择一块日照充足而又温度适中的地方作为产卵地。产卵前龟会在沙土上先小便,让土变的湿软一些,然后用后脚往后挖洞,当洞挖到10多厘米深的时候,龟就开始在洞里产卵,龟卵和一只乒乓球差不多大小,外面是一层坚硬的钙质壳。这层壳是卵的保护层,但对于即将初升的幼龟来说却是一层障碍,幸好在幼龟的嘴和鼻之间有一块坚硬的突出物,凭借这块“破壳器”,幼龟奋力钻、磨、挣扎,终于钻出一个小孔,拼尽全力用头撞破蛋壳,幼龟才开始了它的第一次呼吸。随着幼龟的初升,它的生存危机夜随之来临。幼龟是海鸟、大蜥蜴、狗、蛇等的美食。幼龟往往在爬向大海或河边、池塘的途中就被吃掉,100只幼龟中,能生存下来的往往只有几只。
海龟是体型最大的龟。它们的甲长一般在100厘米左右。除了产卵或晒太阳,海龟一直生活在海里,它们的脚已经变化成为鳍形,这使得海龟能在水中自在的遨游。
龟有三种食性。陆龟多为草食性,以稻草和植物叶为食。海龟多为肉食性,它们捕食软体动物、虾和蟹。淡水龟大多食杂食性的龟,它们吃水草等素食,也吃河虾、蛙和鱼。
现在已知的鳖大约有32种。它们生活在淡水中。鳖要经常潜入水底的沙泥里,因此它的背甲变的又扁又平。鳖趾间的蹼很发达,在水中动作敏捷,游的很快。鳖是天生的潜水健将,它的脖子河鼻子都很长,这使它能趴在水底将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2、鳄
鳄是现存最大、最危险的爬行动物,也是爬行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类。鳄鱼现有22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最大的鳄是印度——太平洋鳄,亦称咸水鳄,长达7米,体重约300公斤,在离岸1000千米的大洋中仍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尽管它们的栖息地不同,大小、习性也不同,但它们都长着凶恶的外表。鳄鱼的身躯西长,布满鳞片,它的牙齿好似一排排长在口中的小匕首;尾巴起着舵与桨的划行与控制方向等功能。
鳄鱼都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蛙、蜗牛、鱼、龟、鸟及大型的哺乳动物为食。鳄鱼捕食时非常狡猾,它们总是将身体藏在水中,只留下眼睛、耳朵和鼻子突出在水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截漂在水上的枯木。当发现岸边的猎物时,这截“枯木“会神不知鬼不觉的移向岸边,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猎物,将它咬住并拖入水中,几番挣扎之后,猎物就成了鳄鱼的美食。
鳄鱼的一生中会有数百颗牙齿——不过并不是同时长出的。鳄猎食时时常会弄断或丢失牙齿,于是它们会长出新牙作为替补。“鳄鱼的眼泪“是伪善的代名词,其实鳄鱼流眼泪与鳄鱼的情感无关,这是它排泄体内多余盐份的方式。鳄鱼不出汗,肾脏也已经退化了,它体内有专门的排泄腺排出盐份,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鳄鱼的眼泪事实上是一种盐溶液。
3、蜥蜴
一提到蜥蜴,很多人感觉陌生,认为只有在热带丛林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如果有人告诉你,蜥蜴几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家庭中,你一定非常惊讶。事实的确如此,壁虎就是一种蜥蜴,许多人家都有壁虎,它帮助人们消灭居室里的害虫。蜥蜴是爬行动物中的旺族,种类非常繁盛,有3000种。
蜥蜴多是肉食性的,以昆虫、蜗牛等软体动物为食;还有一些是杂食性的,除了吃果实和鲜花外,有时也会吃蜗牛;而一些体型较大性情温顺的大蜥蜴则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
蜥蜴有很多的天敌。蜘蛛、蝎子、蛇、鸟和哺乳动物全都猎食蜥蜴。北美大毒蜥和墨西哥毒蜥以毒自卫,其它蜥蜴遇到天敌攻击时,主要依赖特别的防御或逃避的本领。大多数蜥蜴都有很好的伪装,遇到危险只需静伏不动等猎食者离去。变色龙能通过改变体色与背景颜色一致,在猎食者走近时一动不动。也有一些蜥蜴会使猎食者大吃一惊或感到恐惧,从而赢得逃跑的机会。澳大利亚伞蜥会突然张开褶腮,有些蜥蜴会伸展喉部嘶嘶作响,也有的憋气使自己胀得比猎食者还大或大到无法吞食,还有的甚至伸出有颜色的舌头!许多蜥蜴有特别的逃生方法,如果被猎食者抓住尾巴,它们便留下扭动不止的断尾分散猎食者的注意,以便自己抽身逃脱。有些蜥蜴长着尖刺,会刺伤猎食者的嘴;还有些长着滑溜溜的鳞,使猎食者难以抓住。当然,迅速逃跑使敌人无法追到,也不失为一种求生的好方法。
角蜥可谓是防御方式最古怪的蜥蜴了,它吓走猎食者的武器竟然是自己的血,它用特殊的肌肉爆裂两眼内部和周围的微血管,将血喷射出1米远以吓退猎食者。
变色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蜥蜴,它的体色能随着光线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光线强、温度高的地方,变色龙会变成绿色,光线暗、温度低的地方,变色龙则是褐色的。变色龙甚至会因心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色。变色龙的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是它的两只眼睛能分别转动,各看各的,这使它能迅速发现猎物。
壁虎的脚趾是它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壁虎的脚趾上有一条条深沟,就像是一个个“吸盘”。当壁虎平按在玻璃上时,脚趾与玻璃间的空气排出,就吸附在玻璃上了。壁虎的脚趾上还长着细密的纤毛,每根纤毛上还有上百个小突起,这些纤毛和突起能增大脚趾与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使壁虎在玻璃上也能行走自如。
4、蛇
蛇类,尤其是毒蛇,是令所有人恐惧的爬行动物。它们没有四肢,但爬行的速度却很快。细长的身体布满鳞片,蛇头有棱有角,头上的眼睛闪着阴森可怕的光。蛇的口能张的很大,比自己头还大的食物也能一口吞下。
蛇全部都是肉食性的,以鸟、蜥蜴、鼠及哺乳动物为食,有些蛇还捕杀同类,海蛇则以鱼为食。
蛇的耳朵已经退化,听觉非常差,它的视觉也很差,只能看见近处的东西。那么蛇怎样能知道附近有没有猎物呢?蛇能靠皮肤感觉来自地面或空气中极细微的振动,它用全身的皮肤代替了耳朵。
蛇的嗅觉非常发达,与其它动物不同,蛇的嗅觉接收器官使舌头,而不是鼻。蛇经常将舌头伸出来不停的晃动。蛇的舌头有两根分叉,能吸收空气中微小的气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气味。
蛇的眼睛已经退化,它能在夜间捕捉到田鼠,靠的是它眼睛与鼻孔间的颊窝。颊窝就像蛇的红外线接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温度高低得知猎物得位置。科学家们根据蛇颊窝得功能,发明了一种红外线自动跟踪装置,携带这种装置得炮弹被发射后,能自动跟踪目标,将其摧毁。
毒蛇的牙与头部的毒腺相连,毒蛇捕食时,毒液顺着毒牙流出来,将猎物麻痹。毒牙有两种,一种是沟牙,牙上有一条通往毒液的沟;另一种是管牙,牙体细长如针,中间有一条管,管内是空的,与毒腺相通。毒液也分为两种,以不同的方式对猎物产生影响。一种是神经中毒,另一种是血液中毒。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只生活在陆地上,还有一些生活在水里,把它们称之为游蛇。游蛇大多是无毒的,但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却全具有毒性,它们的肺部体积很大,一次能吸很多空气储存起来。生活在湖沼中的海蛇,在追捕鱼类的时候,能一直将鱼追到河口。
回答者:3000wjh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29 19:25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科学家们在发掘原角龙巢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小型恐龙化石。它跑到原角龙的巢里去做什么?经过研究,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陆地上的恐龙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现在发现的这类恐龙很多,有兽龙类,如异齿龙;剑龙类,如剑龙;甲龙类,如森林龙;角龙类,如三角龙;雷龙类,如雷龙等等。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往往是几只雌龙共用一个窝,大家轮流一圈一圈地产蛋。看来它们很讲团结呢。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栉龙的头上长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管子,里边有细细的通道。空气经过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可以用来吓跑敌人。也有人认为,那是它们在潜水时用来通气用的,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这是甲龙的一种,它们的皮肤非常坚硬,像铠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长着骨刺,像狼牙棒一样,谁也不敢碰它们。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大约在2亿多年前,地质史上开始进入中生代,这个时候,地球上出现了恐龙。在以后的1亿多年里,恐龙的家族越来越庞大。后来它们好像在一天之内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我们才渐渐对恐龙有了一些认识,原来恐龙虽然又大又笨又可怕,其实它们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呢。
慈母龙的故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恐龙和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一生下蛋就走开,根本不管它们的孩子会怎么样。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幼小恐龙化石的牙齿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表明它已经开始吃东西了。但是这些幼龙的四肢却还没有发育完全,显然还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爬行。这似乎可以说幼龙是在巢中由父母来养育的。另外,分析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于是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龙。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仅凭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恐龙是有目的志养育自己的后代。因为现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动物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爱心。鳄鱼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过就是用嘴巴含起刚出壳的小鳄鱼,把它们带到水边,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小鳄鱼会不会游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龙每次能生25个蛋,这25只小恐龙每天要吃掉几百斤鲜嫩的植物,慈母龙需要不辞劳苦地到处寻找食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它们是无愧于慈母龙这个称号的。
人们刚发现剑龙的时候就注意到它们背上长着许多骨板。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后来,经过仔细的考察,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这些骨板里面充满空隙,表面还有很多沟槽,这些空隙和沟槽里布满了血液。当气温降低时,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剑龙的头小得很,脑子只有核桃大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科学家们由此认定,剑龙一定很笨。
在恐龙家族中,个子最大的要属梁龙了。它们又高又长,简直就像一幢楼房。按说身躯如此庞大的梁龙,体重也应该不轻,可实际上它们只有10多吨重,那些比它们个头小许多的恐龙倒往往比它们重上好几倍。原来,梁龙的骨头非常特殊,不但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还很轻。因此,梁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不会被自己巨大的身躯压垮了。
在加拿大的雷德迪尔河沿岸,曾经生活着很多恐龙,其中有一种叫阿尔伯特龙。这种恐龙和霸王龙属于同一个家族。与一般恐龙相比,它们的身躯要小一些,但它们却更令其他动物害怕。因为它们奔跑的速度极快,据估计,短距离内可达时速30多公里。阿尔伯特龙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的嘴巴特别大,里边排满了尖利的牙齿,能咬穿坚硬的骨头,更不用说其他恐龙的厚皮了。另外它们的前爪像老鹰一样非常尖锐,任何动物被它抓住都难以逃脱恶运。
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的恐龙蛋多达5000多枚,没有出土的估计还有上万枚。一时间,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西峡恰恰就符合了这些条件。古地质时代的西峡是一个盆地,湖泊沼泽很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存。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龙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于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倒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我国珍稀动物有哪些视频

相关评论:
  • 15538715892国家珍稀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藏羚羊主要生活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高原特有的哺乳动物。因其羊绒珍贵,曾遭受大量盗猎,数量大幅下降。近年来通过保护,数量有所恢复。以上这些动物都是中国的珍稀动物,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

  • 1553871589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其中被称为中生代动...
    滕怪伦答: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银杉,属裸子植物,松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别名衫公子,是一种高十至二十几米的常绿乔木.它是我国特有的属于第三纪残遗下来的珍稀植物.故答案为:扬子鳄; 珙桐; 银杉.

  • 15538715892我国稀有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我国稀有动物有很多,主要包括大熊猫、白鳍豚、华南虎、朱鹮、黑颈鹤等。1.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稀有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竹林中。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习性,大熊猫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 白鳍豚:白鳍豚是...

  • 15538715892珍稀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两栖类(如:黑软壳龟、中国大蝾螈、娃娃鱼等);爬行类(如:印度蟒等)。珍稀动物 珍稀动物(rare animal)是指自然界由于环境破坏、栖地狭窄等种种原因较为稀有和珍贵的动物。动物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

  • 15538715892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各分布在哪儿,每个要四种
    滕怪伦答:3、白鳍豚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被认为是当前最接近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4、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

  • 15538715892我国还有哪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滕怪伦答:我国还有哪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海南坡鹿、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野骆驼、白鳍豚、朱缳、黑颈鹤、黄腹角雉、扬子鳄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

  • 15538715892中国的动物有哪些中国的动物介绍
    滕怪伦答:1. 中国珍稀动物盘点:大熊猫、华南虎、台湾云豹、金丝猴、鼋、草原雕、朱鹮、扬子鳄、莽山烙铁头、丹顶鹤、白鹤、红脚鲣鸟、白颈长尾雉、中华蛩蠊、褐马鸡、长尾阔嘴鸟、长尾稚、赤颈鹤、大鸨、长耳鸮、孔雀雉、蓝耳翠鸟、黑琴鸡、蓝翅八色鸫、黑鹇、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红角鸮、红隼、红胸黑雁、花头...

  • 15538715892中国稀有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中国稀有动物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

  • 15538715892中国十大濒危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 2.仰鼻蓝面: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

  • 15538715892珍稀动物有哪些?
    滕怪伦答:珍稀动物包含陆生生物类(如:小熊猫、白颈长尾雉、大熊猫、伊犁鼠兔、金丝猴、白鹮等)、水生生物类(如:扬子鳄、白鳍豚等)、两栖类(如:黑软壳龟、中国大蝾螈、大鲵等)、爬行类(如:印度蟒等)。具体介绍以下几种:1、小熊猫 小熊猫,小熊猫科小熊猫属的一种动物。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