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故事背景,急啊!

来自:风记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 “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故事背景,急啊!视频

相关评论:
  • 13714464708《怀念母亲》(季羡林写的)-赏析
    昌须狗——我读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我愿意去爬未爬过的山,愿意去淌未淌过的河,纵使风月隐匿,长空浩存的心怡也不枉是一种幸福。——题记季老文章隽永,初读似蜡,涩;含之如肉,味也。《怀念母亲》让我一遍又一遍地吟之,叹之,每吟一次叹一次,心中就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深情的“幻”,那浓浓的“糊”,一刀又...

  • 137144647086课怀恋母亲的资料!!!季羡林写的!
    昌须狗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

  • 13714464708季羡林 《怀念母亲》六岁为什么去留学? 急急急
    昌须狗是六岁吗?六岁离开生母:那是因为那时的背景关系,那时的小村镇没有学校,只有城里有,作者不得不去那儿上学!24岁去留学:那是因为作者当时考上了清华大学西洋系,后来因为成绩优秀,被送到国外去留学!

  • 13714464708季羡林的散文《怀念母亲》为何备受推崇?
    昌须狗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散文以朴素真挚著称,如《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怀念母亲》、《海棠花》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甚至入选了语文课本,如《怀念母亲》和《夹竹桃》等。我们精心编纂了季羡林的专集,分为“灵性抒怀”和“生活悟语”两辑,每辑前都设有导语,每篇文章前有详细的导读,旨在...

  • 13714464708季羡林怀念母亲文章的有关资料
    昌须狗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

  • 13714464708关于小学六年级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20分,很急)
    昌须狗因为他又想到了祖国的朋友,和他在祖国的快乐日子。 一个人身在他乡并不可怜,而最可怜的是没有想念的人,就像孤魂野鬼一样

  • 13714464708怀念母亲课文背景50字
    昌须狗季羡林赴德国留学情况 1953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国留学,开始了11年的羁旅生涯。他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于是对其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辛劳。季羡林在德国期间,正直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目睹了纳粹到复灭的全过程,他与德国人们一起受难。作为海外游子他每思念家乡,第...

  • 13714464708季羡林怀念母亲中感到凄凉是因为?
    昌须狗季羡林怀念母亲中感到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感到自己与祖国、与母亲的距离远了,心中有忧愁,感到凄凉;但是能时常怀念起祖国和在祖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 13714464708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内容
    昌须狗《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他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怀念母亲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两位母亲在我心中的地位,当“我”失去亲生母亲时的巨大痛苦。当“我”在漫长的留学过程中,“我”借用日记、散文来表达“我”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课...

  • 13714464708怀念母亲读后感
    昌须狗怀念母亲读后感2 今天,我学习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文中讲了作家季羡林到德国留学十一年来对两位母亲的思念的事。 作家季羡林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上学,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悔恨而无法入睡,后来他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时常到他的梦里。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陪伴他读过在欧洲留学的十一年。 学习...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