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建立了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认为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深部岩浆,围岩中的矿质组分也参与了成矿。来源于岩浆的成矿热液经由矿区F5断裂向上运移,在平面上分别向SW、NE扩散,同围岩中被活化的矿质组分一起在合适的空间富集,随后经历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阶段。
(二)对查干敖包铁-锌矿床成因认识有了新进展
综合认为查干敖包铁-锌矿与石英闪长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下,含矿的古老残留洋壳部分熔融,受到富钾基性地幔的交代后侵入到浅部,岩浆交代大理岩、自身发生钠长石化析出成矿物质。
(三)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
认为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具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特征,早期以高温热液活动为主,晚期则以中-低温热液活动为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是一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四)划分了研究区的矿床类型
将研究区内的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即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点)、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点)和中低温热液矿床(点)。
(五)总结了东乌旗北部一带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认为以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2)为界,西侧主要为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铜、钨矿床;东侧主要为铁、铅、锌、银、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核部;在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的交汇部位,矿床(点)分布密集。
(六)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提出了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积岩地层;② NW向张性断裂和NE向张扭性断裂;③ 正的航磁异常、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综合化探异常;⑤ 硅化、褐铁矿化、锰矿化、萤石化以及钠长石化等。有利找矿部位包括:① 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交汇的锐角部位;② 沿阿尔哈达-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碱花岗岩类的外接触带;③ 航磁正负异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线附近;④ 阿尔哈达西北部、吉林宝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矿区外围已发现的化探异常位置;⑤ 已知矿区的外围和深部。
(七)花岗岩类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认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属岛弧花岗岩,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而阿尔哈达岩体则属A型花岗岩,后两者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
(八)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内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
通过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法年龄测试,获得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8.8 Ma,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99±5 Ma,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34±6 Ma,阿尔哈达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18±5 Ma。

本次工作主要依托于近年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开展的国家基础地质大调查、黑龙江省矿产调查和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时空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基础上,对其成岩成矿作用特征、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和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多金属成矿模式,并对研究区内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属、金等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如下:
(1)提出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由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碰撞后崩塌期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等组成,并新取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年龄186.3~207.0Ma(全岩Rb-Sr等时线/全岩K-Ar法)和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0.8~202.08Ma年龄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龄特征说明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谐调一致、相近为特征;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75.1~222.0Ma;以上说明岩体形成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2)提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征的新认识,岩石中普遍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石与包体等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矿物不平衡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征。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形态多样的(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中基性脉岩(群),根据其出露规模、与围岩界面特征、产出形态、与闪长质包体共存特征,以及与围岩同位素年龄相近等特征,将其重新认识为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并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岩金矿床成因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闪长岩密切相关的新认识。
(3)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首次厘定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与,共同控制有关,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垮塌、伸展体制的构造环境。
(4)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但总体上反映出大陆碰撞向碰撞结束崩塌松弛初始阶段的开始环境,并提出研究区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是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有利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为175.1~231.0Ma,均值为192.12Ma,恰好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说明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峰期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期,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
(5)依据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划分出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矿亚系列,二是:碰撞后崩塌期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有关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矿亚系列。上述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存在着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一些差异,前者以钼、铅成矿作用强烈、伴随铁、金、锌成矿作用,后者以铁成矿作用为主,伴随钼、铅、锌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较弱和分散,这可能与成矿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岩体成因与壳幔岩浆物质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强度、岩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等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6)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斑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矿床关系密切,且其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鸣钼矿床、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以及中小型翠岭钼金矿等众多多金属、金矿床、矿(化)点;岩体成因、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区域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审视成岩成矿作用,解释了研究区内与早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铁、钼、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是由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为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与热能,这些为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及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拓宽了思路。
(7)对小兴安岭东南的鹿鸣—兴安—前进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典型小西林铅锌矿田等为重点进行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铁矿田中,新取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铅锌矿田中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铅锌铁成矿作用叠加的新认识,说明矿田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作用,以及后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复杂多样的成矿作用。
在鹿鸣—兴安—前进地区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中,含矿花岗岩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5.3~225.0Ma,说明与多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8)据成矿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域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 )、下二叠统土门岭组(P1tm)等地层,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矽卡岩型矿床的控矿作用明显,为Pb、Zn、Mo、Au等金属元素主要矿源层之一;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Mo、Cu、W最为富集,Cu值高达144.3 ×10-6,Mo达2.6 ×10-6,在二长花岗斑岩中Cu、Pb、Zn、Mo、W、Sn等元素高度富集,其值分别达Pb: 78.0 ×10-6, Zn: 104.0 ×10-6, W: 159.0 ×10-6, Mo: 2.69~24.1 ×10-6, Sn:3.88~11.0 ×10-6,高出正常岩石十几至几十倍,为研究区内重要的多金属矿源岩(成矿母岩)之一。
(9)在研究区内新圈定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铁多金属、金等Ⅰ级成矿远景区3个,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Ⅲ级成矿远景区1个,分别为:五星-小西林铁铅锌I级成矿远景区、鹿鸣-兴安-前进林场钼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二股-徐老九沟-神树铁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守虎山-北影林场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丰茂-东风-格金河铁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红星-清水铅锌铜铁铌钽Ⅲ级成矿远景区等,并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金属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分析。

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部门和单位,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数以百万计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近千张各类图件,全面更新了浙江省土壤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查明了农业地质环境现状,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省的富硒土壤资源,较深入地研究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农业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升了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根据调查研究成果,结合浙江省实际进行了农业综合区划,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并对农业地质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对策,所获得的调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多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成果

1)获得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精度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省区域地球化学资料。

2)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区的农业地质环境现状,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

①查明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土壤污染问题;②查明了农田浅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现状;③查明了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状;④查明了土壤营养微量元素的丰缺现状;⑤基本查明了浙江省主要优势农产品安全现状。

3)研究了浙江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建立了适生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评价,为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4)首次发现并评价了富硒土壤,为浙江农业提供了新的自然资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

5)提出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标准,为地方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农业地质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奠定了基础。

6)首次把地学研究成果引入农业区划工作,“浙江省农业综合区划”提升了传统区划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区划工作的科学性。

7)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土壤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变化预测预警、城市及周边土壤污染及生态影响和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方法技术体系方面的专题研究评价工作,深化了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综合研究水平。

8)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9)综合运用系统集成技术,建成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10)提出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二)主要创新点

1.观念创新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走创新之路。在浙江省联席会议和联合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形式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

(1)把握项目研究方向,优先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将项目定位于为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基础工作,确定项目首要目标是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划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以“评价、标准、示范、推广、应用”为重点、以评价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转变观念,打破部门和单位界线,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融合

农业地质环境是一个多相态、多介质、多层次复杂的表层系统,必须注重地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融合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了部门和单位界线,实行开放式的项目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跳出传统地质学的领域,与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千方百计整合省内外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集聚了各专业的优势,并科学、严密地加以策划和管理,采用联合、协作、互补的新管理机制,组成了有18个部门和科研院校的攻关团队,包括地质、农业、环境、区划、信息、分析等18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分体现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协同的特点。

(3)以服务为宗旨,狠抓项目成果转化

在项目实施中,随时跟踪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坚持技术创新,以市、县示范区为突破口,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眼,紧紧围绕政府规划和浙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以优化区域布局为方向,实现不同角度的融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加强综合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出了一批实用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成果转化。

(4)努力探索,实现管理机制创新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成果的突破与创新。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建立了由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及办公室,成立了由省、部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联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聘请省内外资深专家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对项目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保证了项目的科学性;建立并健全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项目,达到了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发挥整体功能的目标。这些创新性的管理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项目工作和管理模式,促进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应用性成果的转化。

2.技术创新

(1)以结合为创新点,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应用的新突破

尽管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调查仍以元素在各种介质中的总量为主,在多目标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本次调查充分考虑到勘查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的社会需要,第一次提出并实现了元素地球化学总量与有效量(或可浸提量)和形态分析的结合、无机元素与有机污染物的结合、地球化学环境调查与生物效应调查的结合,既丰富了调查内容,又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有效利用程度,缩短了认识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元素总量与有效量(或可浸提量)关系的研究,引出“有效度”的概念,在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程度评价中,“有效度”可作为一个新的指标。

2)通过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研究发现,不同的pH环境下土壤元素形态组成有很大差异,预示着土壤环境变化有可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活化而导致生态风险;土壤中不同种类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组成比例相差甚大,以Cd可溶态比例最高,这是决定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从而为元素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3)通过无机元素与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六六六、DDT)的调查,推进了环境综合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使评价成果更具有实用性。

4)通过环境与生物效应的研究,确认了富硒农产品与富硒土壤的关系,为富硒土壤定级提供了依据,为功能性农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为安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以实践为基础,以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为创新点,建立了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本身就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探索性强。评价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建立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的主导原则。与一般评价体系所不同的是,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多目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一个值得说明的是,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调查工作不断深化的过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仅来自理论指导,并且源于生产实践,在当前全国开展的同类项目中具有示范性。

(3)首次提出了“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推荐标准”

在研究了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及相关部分标准后认为,土壤系统的复杂性要远大于水和大气。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地质背景、土壤性质差异甚大,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存在很多问题。尽快地建立适合浙江特点的地方标准,一直是大家的期待。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的启动,为地方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以丰实的区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土壤与农产品中重金属相关性研究成果为支撑,提出的“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推荐标准”,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相对应,并初步研究了作物—土壤元素的含量关系,提出了浙江省土壤安全临界值,为制定适合浙江特点的地方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全国尚不多见,也是本项目工作的一个突出成果。

(4)应用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模型进行适宜性区划,实现了由研究到应用的转化

基于一些名优特农产品对产地地质背景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这一特点,通过对浙江名茶、优质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长兴银杏、常山胡柚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地质、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建立了浙江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模型,且以适生模型为依据,进行区域种植适宜性评价和区划(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区划科学性增加,方法技术具有创新性。

(5)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新概念,进行成土母质分类,提高了土壤母质研究程度

土壤母质是自然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地质实体,一直为土壤学和地质学所共同关注。调查表明,不同空间范围内同类母质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往往性质差异极大,同一类型土壤可覆盖不同的母质。为使调查成果更好地与土壤分类相衔接,开展了以土壤母质为重点,以土壤母岩—土壤母质—土壤系统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把浙江土壤母质划分出36种类型,并对各母质类型的岩性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总结,编制了浙江省土壤地质图,使土壤地质研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6)综合运用“3S”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研制了首个省级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是在全国率先编写的农业地质数据库建设的规范,统一了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解决了数据生产的标准化问题。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AGEIS)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地理、地球化学等栅格数据,解决海量数据高效索引机制及实时读取和剪裁,通过优化OpenGL指令次序和条带化显示数据模型实现三维数据快速显示,真正做到了显示内容与数据大小无关,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8316398615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康该馥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任务自2013年启动论证,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经过...

  • 18316398615课题成果创新点是什么意思
    康该馥课题成果创新点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想或方法,对原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突破,为学术或行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课题成果创新点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具有理论启示意义,对学科或领域内其他研究人员的产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18316398615科技突破创新成果有哪些
    康该馥科技创新成就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具体的成就描述:1. 信息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 在芯片技术方面,新一代处理器技术已使移动设备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在通信技术方面,5G技术的推广为高速互联网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

  • 18316398615戴宏杰主要学术成绩及创新点
    康该馥戴宏杰在科学界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尤其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有着显著贡献。通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他深入研究了掺杂二维电荷密度波(CDW)系统中金属杂质对电荷密度波的影响,发展出了二维熔化过程的定量计算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

  • 18316398615科技的成果有哪些
    康该馥科技的成果包括多种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一、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 在信息技术领域,科技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比如,计算机处理器的速度不断提升,存储技术如固态硬盘和云计算的发展,使得数据存储和传输更加高效。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也极大地推动了...

  • 18316398615科技项目创新点怎么写?
    康该馥5. 技术应用创新:项目专注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开发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的新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开辟了新的市场机会。在撰写科技项目创新点时,应确保:- 创新性的强调:明确指出项目与现有研究的区别,强调其创新性。- 清晰的描述: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 18316398615论文创新点是什么
    康该馥总之,论文创新点是指那些在学术或实践上取得突破成果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成果。对于任何一篇优秀的论文来说,创新点都是非常关键的评价因素之一,也是评价其学术和实践价值的关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不必都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发现,它可以是简单且实用的想法;或者是对已有问题的新...

  • 18316398615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康该馥FAST500米射电望远镜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⒉量子通信方面:墨子号科学卫星,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科学家发现了新的中微子震荡形式。2016年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⒊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 18316398615创新成果有哪些
    康该馥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等。首先,新产品是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通过研发和设计,企业可以推出具有新功能、新性能或新外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颠覆了手机行业的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操作系统和用户体验赢得了市场。其...

  • 18316398615课题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建树及创新点如何填写
    康该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关键在于明确展示其独特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不仅需要体现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而且要凸显出研究者并非简单地复制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积极进行原创性的思考和实践。这样的创新点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和研究工作区别于常规研究的主要标志。创新点的阐述应细致入微,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新的研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