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扩展资料: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芝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州
参考资料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走进烟台 > 烟台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窝

鲁国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登州——今蓬莱。
  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
  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烟台境内最早的发祥地,时比北京1420年(明永乐十八
  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
  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
  。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
  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皆是,看来只是
  推论而说。
  "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后,其地域隶属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的福山县管辖。清朝建立后于
  1664年(清康熙三年)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
  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同时,原"奇山守御千户所"被改称为"奇山所"、"所城"、"所城里",同
  其周围的十三村被福山县划为东北保"奇山社"。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
  》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
  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两字,但它仅指是"狼烟墩台"的位置,看来这是"烟台"文字
  出现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
  事过近80年后在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山知县何乐善所修的《福山县志》中,载有"有石似船
  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上(指烟台山)"再次出现"烟台"两个文字记载,但是这次
  所说的"烟台",不在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了。
  二次"烟台"文字的出现,拉开了烟台被正式确定的序幕。
  早在明初,芝罘海湾数家渔民为保出海打鱼安顺,共同集资在西南河北口东部(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
  址)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后来于清朝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期间芝罘海湾已成为南北
  海上运输和境区近郊捕捞渔船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经当地及外地商家和船帮投
  资,将海神娘娘庙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届时庙前大街、集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街"
  (后被改称北大街),而近郊四乡称名为"海上",继而转称"烟台街"。以大庙为中心的"海上"、"
  烟台街"称谓,一直传述到20世纪40年代。据说,当时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钉挂在
  现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由此可知,"烟台山"、"烟台街"已为当时公认的地名。
  1859年11月9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设立"烟台厘局",开始征收船税、货税。"烟台厘
  局"的设立,尽管烟台还没有正式命名,但"烟台"已被清政府初步确认。
  1860年6月8日(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法国侵略军以3000多兵力,在未费一枪一弹和任何抵抗的
  情况下,侵占了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
  廷,报奏法侵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枪炮等侵略行为,几十
  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
  "名词。
  (二)
  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且源远流长。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
  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
  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这是当地有人
  称"熨斗山""烟台山"。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
  码头船只。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
  在灯塔东侧有一块"燕台石"。由于气候的四季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到了"八
  九"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多集居于此处垒巢筑穴,繁衍后代。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燕台
  山"。
  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
  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
  )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
  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
  果。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扩展资料: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芝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州

参考资料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走进烟台   > 烟台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窝



古为东夷族地。 夏朝,东夷族曾在此建国。 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 战国属齐。 秦代属齐郡。 汉代为东莱郡。 晋为东莱国。 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 隋为莱州。 唐、宋、元置登州、莱州。 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 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 民国初,撤销府、州。 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 1925年为东海道。 1932年,烟台特区直隶省民政厅。 1945年,设烟台行政区。 1947年,烟台设为省辖市。 1950年设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 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并为烟台地区。 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 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古称之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山东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分别都叫什么名字?视频

相关评论:
  • 17019765171山东省古代叫什么国
    汤例承山东省在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因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于齐鲁两国,齐国是以山东淄博为国都,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山东济宁曲阜为国都,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有此称。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

  • 17019765171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
    汤例承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

  • 17019765171南山旅游景区-文峰塔地址在哪里?
    汤例承南山旅游景区-文峰塔的地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东江镇南山工业园南山旅游景区内。南山文峰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于公元2000年进行了重建。这座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石塔,高度达到了24米。每层每面都设有小型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舍利一粒,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峰塔...

  • 17019765171古代君臣上朝时说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
    汤例承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成都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 官话的特征语音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

  • 17019765171黄帝二十五子,为什么其得姓者十四人。
    汤例承“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中的“别”是“分别衍生”之意,笔者认为,四位母亲所生的25个孩子们没有都随母姓,而是分别衍生出了12个新姓。根据出土文献,“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中的“己姓”就是“纪姓”,先秦时期的“己”与“纪”通假互用,金文“己”姓就是后来的传世文献所记的“纪”姓,详解见下文。“...

  • 17019765171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各朝代) 要求:每个朝代至少五件大事,每件事附30...
    汤例承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

  • 17019765171为什么古代的山东很穷,请各位帮忙解答,谢谢
    汤例承古代山东的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条件差:山东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河道平坦,没有发达的水网。受自然条件限制,山东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较差,无法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2. 交通不便:山东地处东海沿岸,在历史上曾经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区域,但是内陆部分的交通十分...

  • 17019765171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都有哪些,语文书上没有的
    汤例承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

  • 17019765171中国古代的全部王朝包括每个朝代的的时间
    汤例承29.五代:907年-960年 39.后梁:907年-923年。40.后唐:923年-936年。41.后晋:936年-947年。42.后汉:947年-950年。43.后周:951年-960年。44.十国:907年-979年。45.契丹:916年-1125年。46.宋朝:960年-1279年。47.西夏:1038-1227年。48.金朝:1115年-1234年。49.元朝:1271年-...

  • 17019765171有12个数字,要使成语分别含有12个数字中的一个
    汤例承一石二鸟 三心二意 四季如春 五光十色 六神无主 七窍生烟 八仙过海 九州同庆 十全十美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千军万马 千钧一发 万无一失 一面之缘 一箭双雕 一面之缘 两情相悦 三生有幸 四季如意 五湖四海 六神无主 七步成诗 八面玲珑 九霄云外 十全十美 百步穿杨 千军万马 ...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