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叶徒相似"中的徒是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葛洪苦学》文言文中的“徒”是什么意思?~


步行的意思
简体部首: 彳 ,部外笔画: 7 ,总笔画: 10
释义
◎ 步行:~步。~涉。
◎ 空:~手。
◎ 白白地:~然。~劳无益。
◎ 只;仅仅:家~四壁。
◎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
◎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
◎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
◎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
组词
◎ 徒弟 túdi
[apprentice;disciple;pupil] 从师学艺的人
◎ 徒歌 túgē
[singing without music accompaniment] 指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 徒费唇舌 túfèi-chúnshé
(1) [waste one's breath;spend one's breath;whistle down the wind]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2) ——亦作“徒废唇舌”
◎ 徒唤奈何 túhuàn-nàihé
[regret in vain;utter bootless cries] 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 徒劳 túláo
[futile effort;fruitless labor]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造句
1、从师生作品水准来看,显然徒弟已青出于蓝。
2、王师傅带徒弟不遗余力,全部本事和经验都传给了徒弟。
3、徒弟能青出于蓝,正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4、依对手的实力来看,我只要派徒弟上场,就绰绰有余了。
5、老师傅把自己的为人之道向徒弟们和盘托出。

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出自:晏子使楚【作者】刘向 【朝代】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很多谋士能臣游走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各为其主,谋取霸业。晏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前548年,由于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
通过这次教训,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晏子使楚》即是记录晏子在这种情况下出使楚国的这一故事。
赏析: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时,就蓄意侮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辱”过程: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
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齐楚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化为泡影。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文言文中的"叶徒相似"中的徒,副词,意思是“只是”。
叶徒相似,出自《晏子使楚》,上下文是: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

文言文中的"叶徒相似"中的徒的意思是:只是。

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
徒:只,仅仅的意思

叶徒的徒是“只是”的意思

“徒”,只,只是


文言文中的"叶徒相似"中的徒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的“兼词”有哪些?
    广逃子答:文言文中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兼词是指文言文中兼有互相结合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特殊的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1,诸,读音:(zhū);“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的文学现象都有哪些,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之类的
    广逃子答:文言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言现象,主要包括: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 18669292985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广逃子答: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2、通“得”义...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有哪些表示全部意思的词?
    广逃子答:在文言文中表示“全”、“都”、“一概”的词有:举、具、皆、毕、咸、悉、尽、都、全、齐、通等。1、举: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2、俱...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广逃子答:“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

  • 18669292985在文言文中表示看的字有哪些
    广逃子答:在文言文中表示看的字有:视、端、观、阅、 见、睹、瞻、览、顾。1、视 视,发音shì,最主要的意思为“看”,如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还可表示亲临某事的意思,如视事、视察。另外还用来表示看待、看望等意思。2、端 端:仔细地看。3、观 观,看,察看...

  • 18669292985文言文卖油翁中的实词和虚词
    广逃子答:《卖油翁》中的实词和虚词分别有:一、实词: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双:两个。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立:站立。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去:离开。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 18669292985高中文言文出现的汤和涕的句子
    广逃子答:在初、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句子:汤:1、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3、《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日中如探汤。”4、《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涕:1、唐·柳宗元《捕蛇者...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的不定代词有哪些
    广逃子答:“或”“有”和“莫”“无”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一类代词.“或”和“有”字是肯定性无定代词,在句子中,一般只允许充当主语,一般指人,有时候也指代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我们要根据它们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作不同的翻译.例如:或劳心,...

  • 18669292985文言文中有哪些感叹词?全部!
    广逃子答:文言文中的感叹词有很多,比如:也、兮、噫、矣、嘻。1、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引证: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译文:年轻时的岁月是可惜啊。2、兮: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a)”:大风起~云飞扬。引证: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