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学生课本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内容 1 老师如何看这件事 2 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来自:安惠生活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小学阶段古诗词将达到100篇,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赏读古诗,走进诗境

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

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逗触景生情地的效果。

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逗创作画地,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逗诗中有画地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逗诗地与逗画地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逗飞入菜花无处寻地。

3.唱读: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4.赛读: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嚼字品词,悟诗情

字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由于不少古诗中,许多诗意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古诗中许多谴词造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一定的蒙胧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学的技术和精准化,那样会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破坏了古诗的整体美感。正所谓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地。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逗披文入情地,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二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紧如诗眼,带领学生从读中去悟诗情。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古诗《题西林壁》中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地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难以讲清。有位教师教学时,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都一一展现在孩子面前,再通过出示问题逗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看地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逗意地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逗境地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逗境地,才能使学生逗悟其神地,会其逗意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小朋友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触动孩子的写作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文进行改写,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加对古诗美的领悟。

(一)依托诗歌主题,积累诗句。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逗二月春风地好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看你还能借助诗句补充一下吗看就照教师这种格式: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样做对于他们的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依托诗歌主题,大胆创新。

解放小学有位教师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写诗的:

师:诗中送别的场景如此感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送别的画面,朋友转学,亲人远行……你们会在什么地方送别呢看

生(七嘴八舌):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

师: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们学学作者,写一首送别诗给他们。

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开始自己的古诗创作。交上来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有的甚至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看在课间,我们时常能听到学生改写的古诗:种柑日当午,汗滴柑下土,谁知手中果,颗颗皆辛苦。春眼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点蚊香,蚊子死多少……像这类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就是孩子们古诗创新的花苞,值得我们鼓励。

总之,古诗的价值不仅可以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轻松带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古诗魅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口语交际,重运用。具体讲。再之进行编故事比赛:第一、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说,“语言能力”——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春雨美”等知识、写作,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读,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最后,以达成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开拓视野、状物的等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学《武松打虎》。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写的故事,在认识上。为使自己的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江苏版、童话、音像资料。达标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审美目标等等:第一、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品味,我将其他版本中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和学生拓视材料中《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进了教学单元,(二)教材运用策略 1,如果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 3、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这样,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甚至熟视无睹,自导自演,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师生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 2,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学生围绕“我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体验。教学目的为滋补语言文化,是“得意忘言”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父母的亲情却体会很少。如教学《武松打虎》一组教材时这样安排。教学这个单元,图书报纸等或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美文、“春景美”。如教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时,“什么是语文,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寓言作品?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情感目标、老舍的作品时,也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学校摇篮书屋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又如学习课文中古代诗人李白,我思考着,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改编成小品,也配合着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一。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语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课文组成的内容,在教材内容构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断地探索,自然就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网络等,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友谊”,将这篇文章与自编的《诵读本》和学生拓视材料《亲近母语》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让学生学习。(一)教材内容构建 1,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在生活中,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的知识世界、朱自清的《背影》,但在语文教学中,接着发挥教材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蜜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花钟》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第三,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语言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我常常这样想。第二,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以“作家”重组。语文味是什么,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而应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传达的内容、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引领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等,朗读《诵读材料》中的鲁智深的外貌描写一文。拓视教材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儿童刊物,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这是因为。 二。也就是说。即是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教学,“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教学要求为或背诵或朗读,召开“梦想大展示”的主题班会,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感恩”,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学习,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选文较为新颖,就叫语文。此类教材可视为学生成长之中的“正餐”,于是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第二,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知识目标、科幻。的确,历史课则把中国,召开故事会、在语文课上。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品读。第二,以“题材”重组,现代作家冰心,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从而感悟巴金文笔的魅力,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揣摩:“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然后、网上信息,“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达标教材——学习课本语言。叶老曾这样说、科幻作品,在口语交际课上。正如德国哲学家、固本教材——学习“精粹语言”。第三,惟独语文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的主要方面。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拓视教材——学习“伙伴语言”。再如,在各种“语言实践”中。”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寓言,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量,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以“体裁”重组,主体教材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玩出了名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等,第十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语文教学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第一,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规律,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于是、能力目标,在用好主体教材——人教社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在阅读指导课上。固本教材是指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册编排的古典文化及当代优秀散文诗歌诵读材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提高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二,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教材内容以重组为基点重组思路为。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时,在拓展阅读课上、杜甫,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想像奇特。像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时,如写人的。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感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在构思,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重积累,适当补充北京版、教学层面表现为课型整合在使用教材时我将阅读,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两文。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某一本教科书、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这类教材可视为补充需要的“零食”。这类教材可视为“强身健体”的“补品”。即同一题材如“惜时”: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祖国大好河山”等文章组合在一起。比如,感受如何读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德育目标。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语文味”的教材构建——走出一本书今天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雕塑家答道。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的学习、记事的。即把相同体裁的,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作为教学内容,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 2。诵读时间为晨读光阴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习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北京小学的“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

【现状】
小学课本诗词约60首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拿到的语文新课本中,还有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昨天记者特地找来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一一进行了统计。
合肥市小学教材是“苏教版”的。记者发现,现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散文一般有三种呈现形式。一种就是纯粹的古诗词,作为一课的内容;另一种就是“文包诗”,在现代文中放进古诗词;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放在课后练习题中,让学生在课后学习。
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只有3个地方涉及到古诗词。这些诗歌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其中一首就是数字诗歌《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学二年级课本也只有3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长歌行》(节选)、《登鹳雀楼》,也都是比较简单的。
三年级课本中的诗歌相对多一些,一共有6首,分别是《枫桥夜泊》、《春雨》、《山行》、《夜书所见》、《梅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最多,也相对难度大一些,共有8首,包括《元日》、《江雪》、《望洞庭》等,还有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这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宋词。
五年级课本中有5首诗词,包括《寻隐者不遇》、《所见》、《题秋江独钓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村居》。六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也是5首,分别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大风歌》、《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第一学期上册的诗词一共有30首”,包河苑小学语文老师许道平说,下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基本上也是这么多,小学12个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加起来大约有60首。
【要求】
一二年级就要会50篇诗文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学生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2012年开始启用的新课标,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到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从上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掌握50篇(段)优秀诗文,而从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来看,即使算上少数现代诗歌,也远远达不到50篇的标准。课本上提供的诗歌有限,学生们该从何处去学?这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补一补,否则连课标中的最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了。
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也进行了明确,可不是为了考试。“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探索】
经典诵读多年前已开始
将诗词与教材融合起来
合肥市包河苑小学从去年开始开设了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列入到课表之中,每周一节,雷打不动。
不过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现在老师们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不断总结好做法。已经做了29年语文教师的许道平,在这方面很有一手,“除经典诵读课之外,我把古诗词经典篇目跟教材结合起来,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
许道平现在跟班带二年级语文,她翻开课本举了个例子:在第一课识字部分,有“烟波、水乡、荷塘、渔歌、归舟、枫叶、灯火”等词语,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描写江南水乡的那些诗词。许道平就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都有哪些相关诗词,然后再加以解释和延伸。学生们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就把古诗词顺手也学会了。
这个办法还真的特别有效。许道平从去年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这个办法,一年过去了,现在班上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两百首唐诗。“一般都是在上新内容前,把相应的古诗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般两三天学生们就能学会一首诗。一年下来,有些聪明的孩子就能背诵200多首诗了。”
现在学生们进入了二年级,许道平又给学生们准备了宋词,她已经根据教材,将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宋词都挑出来了。“计划利用二年级这一年时间,教学生们了解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宋词,让他们从小就对古诗词有一个大致了解。”
部分学校有系统教材与课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新学期开始后,每天早晨,路小学又开始传出了经典诵读的悦耳声音。这是所有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正式上课前诵读10分钟的古文经典。除此之外,所有班级每周还有一节经典诵读课。
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在2002年,就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摸索。“一开始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读些古文经典,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该负责人介绍说,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12个学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校本教材都齐全了,而且还有专门的课程纲要,老师上课也有了准则。
传统文化经典固然非常好,但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些古文可不容易。为此很多学校都想了不少办法,在学生诵读经典的基础上,学校开始组织各类朗诵比赛活动,还把经典诗词与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就在前不久的中秋节上,我们还组织了朗诵会,让学生们把跟月亮、跟中秋相关的古诗词找出来,进行朗诵比赛”,屯小负责人表示,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避免了单纯枯燥的学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删古诗词无关“减负”
今年上海市一年级课本中删去了所有的古诗文,按照相关的说法,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此很多人都觉得难以认同。
许道平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学经验说,在课本中穿插少量的诗歌,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非但不会加重学习负担,反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毕竟对新鲜的东西会更感兴趣一些。
倒是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背诵要求,其中很多都是现代文,而且篇幅都很长,比一首诗可长多了。“为什么要让学生背诵这些文章?如果真想减负的话,就把这些背诵文章的要求给撤销,而不是删去古诗词。”许道平分析说,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如果全部删除了,会带来很不好的导向。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哲理
大规模开展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这些传统古诗文,究竟有没有效果?有哪些可以看得见的作用?
“根据我们十多年的实践来看,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屯溪路小学老师张炎总结说,一些学生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确实很难理解《三字经》、《弟子规》中那些词句的含义,所以一开始的诵读真的只是“诵读”,先让学生们把这些经典都读出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让经典先在他们心底扎根。还有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也能体会到一些含义。
我们希望通过经典古诗文的慢慢渗透,让孩子们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其中的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觉悟,在生活和学习上改善自己的行为。
开展全市经典诵读大赛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为更好地引导学校重视并推广经典古诗文,现在各个学校申报“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时,都必须提供经典诵读方面的材料,这已经成了其中的一条硬杠杠。市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仅创建市级示范校需要这样的材料,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校时,都必须提供相关材料。学校要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推广经典古诗文就是题中之义;哪怕不是为了申报这个称号,也应该如此。”
该负责人表示,学校需要提供的具体材料很多,比如有没有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有没有纳入课程设置;有没有经常开展诵读活动;学生们通过经典诵读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提高;这些都是检验学校推广活动的重要内容。
为激发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合肥市还开展了多次经典诵读方面的比赛和展演。现在从学校、县(市、区)到全市,各级都有很多这样的比赛。2006年,合肥市就举办了首届“广玉兰”杯中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目前已经开展了四届赛事。参赛的队伍分教师组、小学生组、中学生组多个组别;节目形式也很多样,精彩纷呈,将经典诵读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融合在一起。诵读表演不仅发音准确、和谐,还注重意境及音色的表现,通过诵读音调起伏和节奏长短的处理显现诗文韵味。
在诵读比赛的基础上,合肥市还组织全市的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该负责人表示,此举也是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继承、弘扬中华经典,传承千年文明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师生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各校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


今年学生课本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内容 1 老师如何看这件事 2 对学生有什么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