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圆的资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1.如何建成: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与雍正时期,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的一座园林赐给其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并亲自为园林题名“圆明园”。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下令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大部分:仿照了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制,向南延伸了中轴线并修建了宫殿区,新辟了大宫门等。
第二部分,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修建了亭、榭、楼、阁等。第三部分,修建了福海及其周围的建筑群。至此,经过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三千亩左右。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乾隆帝继位以后,又对圆明园内的园林的景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建筑群,并且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圆明三园。
2.如何占领与破坏: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并被放火焚毁,今仅存遗迹。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的建造】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荆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的建造】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荆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清代“康乾盛世”经过一个多世纪营造而成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统称圆明园),总占地面积 350余公顷,建造有成百处山水环抱、意趣各异的园林风景群,殿阁亭榭等各式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被国人誉为中华第一园,西洋人则称之为“万园之园”。它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套用赵光华先生的说法,就叫做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

10天以后,联军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侵略军像发狂的野兽一样,把园内珍宝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捣毁。至此,圆明园中的珍宝荡然无存了。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圆明园之后,还不满足。英使额尔金发表声明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于是,英国将军们在他们的政府支持下发布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10月17日,联军骑兵团就在园内到处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余人进园纵火,一时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熄。一个侵略军官描写当时的情况说:“焚毁的命令发下后,不久就看见了重重的烟雾,由树木中蜿蜒升腾起来。树木中掩映着一座年代古久的广大殿宇,屋顶嵌着黄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闪灼,鳞鳞的屋瓦,构造奇异,只有中国人的想象力,才能构思出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历代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数百年为人们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能触到人类眼帘了……”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了。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清代“康乾盛世”经过一个多世纪营造而成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统称圆明园),总占地面积 350余公顷,建造有成百处山水环抱、意趣各异的园林风景群,殿阁亭榭等各式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被国人誉为中华第一园,西洋人则称之为“万园之园”。它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套用赵光华先生的说法,就叫做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一是, 1860年10月,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劫掠之后,又连续两天在园内到处纵火,使之化为一片焦土,这无疑是它罹难于外敌的关键性浩劫,时称“庚申劫难”,也就是“火劫”。当时虽然园内绝大部分建筑物被毁,情状惨烈,但山水花木景观依旧,并且幸存有廓然大公、蓬岛瑶台、海岳开襟等三个园林风景群以及散见于园内多处的亭台楼阁。

二是,圆明园在此次罹难后,清帝仍未放弃经营,并于同治末年在慈禧太后主使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择要重修”,拟修建筑达 3000余间,但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工。不过当时经过修缮和重建而基本成型的园林建筑,不少于120座近千间1万多平方米。后来直至光绪朝中后期,慈禧太后仍未完全放弃重温圆明园旧梦,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她发动了“戊戌政变”之后才无暇顾及圆明园。就在此后两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而去,侵略军烧杀掳掠,京畿秩序大乱,土匪地痞即蜂拥而起,八旗兵丁也趁火打劫,化兵为匪,纷纷涌向圆明园,推倒残存建筑,拆运木料砖瓦,砍伐古树名木,偌大的圆明三园除了孤零零的绮春园宫门、福园门门楼及正觉寺等个别建筑物之外,统统被拆抢一空,致使这座历史名园的昔日景观遭到彻底毁灭。是为“庚子再难”,主要是“木劫”,这实际上是一次外敌入侵战乱中的内匪劫难。

三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圆明园仍属皇室私产,园内并住有太监看管,同时由步军统领衙门及中营官兵负责保护。也就从这时起,圆明园遗址又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一次“石劫”。最初是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及洋人巧取豪夺,比如: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依仗权势,拆毁圆明园围墙,大运砖瓦石料,历时三载,在福园门外修建成私人花园——达园。他不仅公开拉运,而且由中营副将亲自督办。步军统领聂宪藩,本是负责保护遗址的,他却让中营副将派员从长春园拉走太湖石352车。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公府秘书长王兰亭等,都先后从园内运走大批石料修建私人宅园。因贿选总统而臭名昭著的曹锟,在担任巡阅使期间,为了修他在保定的巡阅使署花园,从文源阁拉走太湖石数十车到西直门装上火车,并由中营游击(官名)负责押运保护。时任北京市地方长官(时称“京兆尹”)的刘梦庚,则在王怀庆的庇护下,从长春园、绮春园强行拉走太湖石623车、云片石104车。驻守西苑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和边防军炮兵营,也多次派员强行拆运圆明园大墙城砖和园内山石,管理人员劝阻反遭辱骂殴打。美国教会学校燕京大学修建校舍(即今北京大学校址),擅自起运安佑宫的巨型华表,经北郊警察分署署长现场劝阻也无济于事。就在这场巧取豪夺的石劫之中,市内的一些公共场所包括颐和园、中山公园、文津街图书馆以及香山慈幼院等,也都纷纷从圆明园运走大批石刻文物、太湖石和云片石等。就这样前后二十余年间,圆明园遗址除西洋楼旧址外凡具有文物价值的碑碣、石坊、石雕、石刻以及稍微像样的山石等几乎被抢运殆尽。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后,遗址又遭到了更加有组织的损毁,此时的“石劫”对象就转成了所有砖石。为了修筑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北平市政府先后下令拆毁了圆明三园的4800米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全部虎皮石墙,砸成碎石以补石碴之不足。同时还组建了“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政府当局同意将园内的所谓“废旧砖石”变价批卖,大宫门外的影壁被招商投标卖掉;西洋楼石门左右的石柱连顶,被按山价卖给商人修建绥远省阵亡将士碑。当局甚至明文规定:圆明园内所有虎皮石可一律出售;西洋楼故址之大理石、青条石,凡雕花粗镂者亦可出售。再加上园内住户为了建房、垒圈长期刨石挖砖;日伪时期,附近贫民因饥寒所迫,时往圆明园窃取砖石,伪市公署又出面设置砖石收集处,实为助长刨挖妖风。经过如此长期折腾,圆明园内的多数古建基址早已被掘地三尺,难觅整砖片瓦。这一“石劫”过程,实际上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直到2000年底园内住户全部迁出后才算最终得到根绝。

四是,圆明园遗址蒙受的另外一大劫难就是“土劫”,这是大批农民在园内种地并居住、生活带来的必然结果。圆明三园遗址,在光绪末年出租给附近农民耕种的即有水旱地 30顷零36亩,到1933年时年租金为2683元。三园遗址墙圈内,从1918年(民国七年)前后开始迁入住户,最初都是管园太监的亲属,后来则越迁越多,最终竟形成大小村落和居民点31处。遗址内在解放前基本上没有保留下什么树木,1956年北京市园林部门开始绿化园内的荒山空场,1960年前后国家还征用了园内1000余亩旱地,并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遂有十余万株树木蔚然成林。但圆明园遗址的农林矛盾却始终难以解决,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后,也一直在忙于应付农业生产对遗址和林地的蚕食。据我们1978年统计,海淀乡西苑大队的一、二、五、六、七、八和水磨等7个生产队及果树专业队的全部或者部分耕地,是在圆明三园遗址内,共计1860余亩地(主要是水田),这还只是说的纳粮地亩,实际耕地要超过2000亩。园内共有常住人口2000多,村落占地300余亩。另在遗址范围内还有市属、区属和乡、大队所属的企事业单位14个,占地430余亩。如此庞杂的侵占,整个遗址的惨象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农民要在园内种旱地,就在不断地平毁园林遗址;要种水田,就会时常挖山填湖;养猪、养牛,也需要拉土垫圈,因而成天挖山不止。圆明三园原有大大小小的土山不下250条,据我1980年实地踏勘,几乎每条土山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坏,被完全夷为平地的为80条,基本挖平的为20条,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山脚平毁现象,被挖平的土山面积不会少于山丘总面积的50%,被挖掘的土方超过100万立方米。由于原有植被遭到破坏,长期的水土流失也使幸存山体普遍变矮、缩小与走形。而且当时农民仍在为垫圈到处挖山,我们实在无计可施,就索性在福海西南岸指定了一片土山任其处置。这就是那时的现实。

据以上所述不难知道,圆明园从毁于英法联军劫火到遗址沦为“废墟”,除了最主要的“庚申火劫”是西方入侵者所为之外,其余的“庚子木劫”以及后来的“石劫”、“土劫”,基本上都是我们国人自己干的。如果说前者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辛酸与无奈。前几年有个别专家曾指责整修遗址是在“消灭帝国主义罪证”,这实在有点言过其实。据说文物部门的个别领导同志,对整修遗址公园仍存有疑虑,觉得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似乎是在摧残这处遗址。我认为这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至今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极力主张原样保留圆明园废墟,据说“废墟也是美”。人们很难想象,圆明园内的住户和单位在 2001年迁出之前,这处遗址千疮百孔、满目狼籍的惨象会是美的。笔者认为反对整修遗址、主张原样保留废墟的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若那样,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何必用近二十年时间并花费几亿元,用来征用园内全部耕地和外迁785户住户、13个驻园单位(唯有一O一中学暂缓搬迁)呢?而没有这些举措,原样保留遗址的愿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其结果只能是圆明园遗址最终被完全毁掉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4)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4)


圆明圆的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9484509266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孟兴科答: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

  • 19484509266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孟兴科答:1、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2、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资料,简介!
    孟兴科答: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建设始于1709年,基本完成于1809年,历时一个世纪。从那时起,嘉庆,道光和咸丰三代人的修复和扩...

  • 19484509266圆明园介绍资料及历史背景是什么?
    孟兴科答:圆明园介绍资料及历史背景如下:1、圆明园的修建时间: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2、历史背景:圆明园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历史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简介
    孟兴科答:1、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资料
    孟兴科答: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始建于十八世纪清康熙年间(公元1709年)至公元1772年才基本建成,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

  • 19484509266圆明园资料
    孟兴科答: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资料简介
    孟兴科答:圆明园的资料简介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 圆明园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资料
    孟兴科答: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 19484509266圆明园的资料
    孟兴科答: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 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 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 圆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